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第四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决赛阶段的32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不同进攻战术的运用和射门机会产生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女子足球运动员射门和射门前战术运用的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第十七届世界杯足球赛传球控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前入名的球队所参加的总共48场比赛的有关技战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世界强队在足球比赛中更加注重传球和控制球的效果,并不单纯强调控球的时间和传球的数量,获得比赛的胜利的重要因素是比赛中获得的射门数量以及射门机会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第16届亚洲杯足球赛决赛阶段32场比赛的85粒进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进球区域主要集中在罚球区与球门球形成的梯形区域,进球方式多样化,抢点射门及头球射门进球方式位居前列,前场逼抢创造出的得分机会增多,任意球及远射在进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得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第十八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第十八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32支球队64场比赛143个进球的主要时段、射门得分区域、进球进攻形式、进球方式、射门部位及进球队员的位置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比赛场均进球数较往届相比呈下降趋势;下半时进球数高于上半时,尤其是临近比赛结束阶段进球数最多;进球射门区域主要集中在前场中路罚球区内;中路进攻和定位球进攻是创造进球的主要进攻形式;进球方式以直接射门为主;射门部位大多是脚射,特别是右脚;前锋队员是主要得分选手。  相似文献   

5.
采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和归纳统计法,对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64场比赛147个进球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与第16、17届世界杯足球赛进球情况进行对照。旨在揭示高水平足球赛进球的规律和特征。明晰当今足球技战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探讨提高射门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10年女足亚洲杯足球赛中国队的五场比赛录像进行观察,将比赛中出现的射门行为划分为射门情况、射门区域、射门方式和射门部位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中国队与交战对手之间射门情况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队在射门区域和射门部位上与其他球队基本一致;在射门次数上,面对弱队尚可,但面对较强的对手,有效射门不多。如何提高施加给对手的进攻压力,是中国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射门进球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运用录像观察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对17届世界杯足球赛64场比赛中的161个进球进行分类统计分材,揭示了高水平足球赛进球的规律和特征,明晰了当今技战术发展的趋势、潮流与动向,探讨提高射门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第14届世界杯足球赛射门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录相对第14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的24个队、52场比赛创造射门的进攻方式与效果,射门区域、方式与效果等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与整理分析,得出了在现代足球比赛中主要的进攻方式,最佳射门区域和射门的有效方式等,为足球教学与训练方法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射门与战术手段提供定量化的参考。对第三届世界杯女子足球决赛阶段 8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 ,寻找女子足球运动员射门前战术运用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对射门与射门前战术手段运用之间的内在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当今世界女足制造射门机会主要手段依次为中路传切战术、斜长、传切战术。任意球、远射、角球、边路传切。D E区是制造射门和破门的最佳区域  相似文献   

10.
运用观察法进行区域统计,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淘汰赛阶段16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射门前最后一次战术运用的基本特征,运用PARETO法划分出主要和次要进攻手段,对射门与射门前最后一次战术手段运用之间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对主要的进攻手段和评价最好的进攻手段进行研究,揭示战术特征,为研究射门与战术手段的关系问题提供定量化的参考。通过研究,主要的进攻手段是中路传切、定位球、个人突破、边路传切,但是各种进攻手段的运用已经多样化,其中长传战术的综合评价最好,进球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足球裁判员判罚的准确性,从而促进足球项目良性发展,采用文献资料、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几届世界杯足球比赛裁判员执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裁判员的非职业化与世界杯足球比赛的高水平化不相称,世界杯足球比赛的性质、赛场环境、技战术变化和职业性犯规的增多,为裁判员执法带来较多压力,导致比赛中误判、漏判现象频繁发生。结合世界足球职业化发展现状,提出了实现裁判员职业化或引入高科技手段、增加一名主裁判、增加两名球门线裁判等多种改革构想,力求能更好地确保比赛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净化足球场上的非道德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从第11、12届欧洲足球锦标赛析现代足球进攻战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运动训练理论、现行足球规则,对第11、12届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各31场比赛的阵型、进球区域、时段以及进球途径、方式、效率等进行了统计、比较,分析了现代足球进攻战术发展的趋势,以期能对我国的足球训练以及竞赛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足球比赛中影响补射成功率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近六届世界杯决赛阶段的788个进球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补射是非常重要的射门得分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法对2009年中国超级和甲级足球联赛(广州赛区)的个别高级足球裁判员、2009年全国乙级足球联赛裁判员培训班40名裁判员和2009年全国U17和U15足球联赛(广州赛区)裁判长、裁判员等访问调查,同时运用现场统计法对足球比赛中裁判员"四位一体"信号配合运用进行统计。提出裁判员信号配合的可行方法,以引导比赛公正准确地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中日足球职业联赛竞争性平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综述国外职业联赛竞争性平衡基本理论,借鉴其控制竞争性平衡的制度与规则及检验联赛竞争性平衡的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及TOPKranking方法,对中日两国足球职业联赛的竞争性平衡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化改革以来,中日足球职业联赛竞争性平衡出现较大的偏差,日本足球联赛的竞争性平衡更加科学平稳,同时两国联赛顶级俱乐部间的竞争均显示日趋激烈;总体上反映出日本足球联赛较中国足球联赛发展得更加健康,并且中国足球联赛各俱乐部的竞争力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初步分析得出:中国足球投资主体的属性问题是影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竞争性平衡的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对足球比赛中威胁性配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世界杯足球比赛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威胁性配合是运动员为取得进球而进行的合理分工协作.还归纳出威胁性配合的特征、运动员在参与完成威胁性配合时所必备的谋略思想和完成威胁性配合的行动步骤.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国家高度重视校园足球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思考二者协同发展的问题。指出,学校和家庭不重视、人才短缺、运营管理落后导致我国校园足球赛事开展困难,地皮资金紧张、建设不科学、运营效果差致使校园足球场地建设不足,师资培训重数量、轻质量,缺乏分类、不接地气,因而培训效果不佳。足球产业与校园足球协同发展是我国校园足球未来发展的趋势。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校园足球赛事的组织运营,实现企业与赛事的良性循环;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足球场地的建设运营,实现场地资源量的增长和优化配置;要依托社会机构开展足球师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实现师资共享。  相似文献   

18.
足球竞赛规则演变的正义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足球比赛成为人们满足各种精神与利益趋向的平台时,作为一种行为规范集合的足球竞赛规则其作用就不仅仅局限于是一种竞赛行为的规范,它还内在包含着人们透过足球比赛对正义这种人类最高价值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本文运用体育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传统规则理论、正义理论进行初步分析,探究规则、正义的基本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试图从伦理的角度对足球竞赛规则演变所内涵的正义性价值进行考察,揭示足球运动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内在推动力是这项运动中所蕴涵的正义价值,从而为我们用正义理论来指导足球运动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四川竞技足球跌入自职业联赛以来的低谷,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四川足球在后备人才培养上和可持续发展上已经滞后于当今社会对四川足球发展的要求.调查了四川省足球管理人员、教练员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从社会学、政策学、运动训练学等多角度对足球后备人才管理体制、训练体制、体教结合等培养体制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寻出四川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实验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培正商学院足球队队员的耐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有关生理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发现,采用传统的长跑和矩距离冲刺跑可以提高队员的耐力,又能运用于实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