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求实,求新,求活,求乐:改进中学体育课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中学体育课的教学,不断提高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是当前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课题。提高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必须紧紧抓住一个“实”字,教风踏实、教学扎实,围绕一个“新”字,常教常新,新中有实,不忘一个“活”字,教法灵活,活中有乐,追求一个“乐”字,动中有乐,充满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兴趣浓厚,练习的积极性就高,就能真正达到实的目的,所以要善于在“乐”上做文章,从“新”上下功夫,在“活”上用力气,使“乐”从“活”来,“活”从“新”来,互相作用,相得益彰,从而切实提高中学体育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
一、散手运动的发展散手(也称抢手、拆手、技击、打擂台等)是两人根据规则要求进行的徒手格斗比赛,属于武术的对抗性项目。“吾国技击之学,发端于战国,昌旺于唐宋,盛极于明清”。(《拳经》)《荀子》中记载“齐人隆技击”。《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3.
以全真道为主的新道教在金元明清的产生与传衍,无疑是中国道教思想发展的“一大事因缘”,但因明清道书不全、传承法系不明、丹道入门不易,要想揭示出金元以后全真道真实的思想演变路向,就必须藉助史志、文集、类书、碑帖、笔记等史料,认真进行一番爬梳、勾稽之考证工夫。元明之际至明清之际,全真诸派有“龙门律宗显明清”、“龙门岔派入武当”、“南无据北史无显”、“遇山分支扎江西”等兴起、开展之态势。陈致虚以及以后的“三丰派”、陆西星、王常月、伍守阳、刘一明诸全真高道通过探“性命之源”、揭“顺逆颠倒”之理,会通南北丹法,统一南北全真,实现了“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这一“长生久视”的立教宗旨。道教作为一种生命哲学,金元之后,全真丹道开拓的生命科学研究之路,正是儒佛二教之缺憾,也是长期被忽视的学问  相似文献   

4.
庄子和惠施分别是先秦道家和名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在《庄子》中记载了两人的许多辩论和对话,最著名的辩论就是“濠粱之辩”。通过“濠粱之辩”可以看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之差异。具体来讲有三点:“天地一体”与“天地一指”:世界观之差异;“乐”与“知”:认知方式之差异;“逍遥”与“泛爱”:人生哲学之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诗经》中“礼”、“仪”二字的含义,论述《诗》反映礼的思想是《诗》与礼的关系中重要的方面。典籍记载礼典用《诗》的篇目有限,本文考察了《诗经》结集的情况及礼典中“无算乐”的性质,从而明确了典籍记载之外大部分储》篇与礼典的关系。论证锵》与礼都是先王之教的载体,是情志在不同阶段的产物,揭示了《诗》与礼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明清词调音乐是重要的词乐历史形态,承载着唐宋词独特的声辞之美,也呈现出明清词人融前代遗声与当代声乐的博雅趣味。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主要集中在乐律宫调理论、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乐谱校订与翻译三大方面。依托传统音乐史和乐律理论,论者就词调音乐发展流变和乐律学研究之成果尚称丰富;以明清词调音乐乐例阐释词的文辞、声情与音乐关系的相关论述仍显得片面,不少地方甚至是主观臆断;以现代简谱、五线谱重新解读和翻译明清词调音乐也因译谱方式的不同而存在争议及偏失。反思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依此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并以唐宋流行词调《木兰花》为例,阐明明清词调研究展现出的学术空间和张力,是推进明清词调音乐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蟂矶今属地江北无为,历史上的“蟂矶烟浪”景观却被列为江南的“芜湖八景”之一,长江河道的变化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明清以来的环巢湖流域的有关方志如实的记载了蟂矶的地理历史风貌,如果把这些方志中的文献资料包括辑存的诗文作品汇集起来,则历史上蟂矶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变迁情况清晰可辨。本文结合明清以来巢湖和无为的有关方志中辑存的文献资料包括诗文作品,对蟂矶的环境变迁进行考证,并希望对类似的环境变迁佐证研究有所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保定为畿辅重地,但旧志残缺,足见纂修保定府志的重要性.明清两代,有文献记载的修志行为共九次,现存版本有五.探究明清保定府志的纂修过程、编纂群体、纂修体例,可以了解明清两代在方志纂修上的特点与发展变化以及清代修志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秦代编钟一枚,上镌秦篆“乐府”二字。这一秦乐府编钟的发现,为秦代乐府官署的存在提供了物证,从而解决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乐府是否始立于汉武帝的问题。关于乐府的较为详细的记载,要数班固的《汉书》。《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唐代颜师古在“乃立乐府”句下注道:“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一千年来,颜师古的汉武始立乐府的断语便成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的传统说法。但是,史书在武帝以前,已有乐府这一名目的记载。《史记·乐书》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午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司常肄旧而已。”《汉书·礼乐志》也说:“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武帝以前已有乐府和乐府令的记载,那末武帝始立乐府之说,不是很难成立吗?尤其是《汉书·礼乐志》,前面说,惠帝时已有  相似文献   

10.
姚庆 《职大学报》2014,(4):59-63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形式、特征以及影响四个方面。我们在认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这一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它的两面性,它的发展既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它与明清时期封建的专制统治制度是相适应的,局限于封建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在曲折中发展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诗史”观念自晚唐提出,最终被纳入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在这场浩大的观念演进中,孟柴、王夫之、陈沆等人起到了巨大作用。从诗史溯源、王夫之论诗之抒情、明清“诗史”说中的抒情因素三方面梳理自唐至明清之际“诗史”观念的更迭,能够较全面地呈现中国“诗史”观念中的抒情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扬州徽州籍盐商为代表的明清两淮盐商在我国历史上曾创造过惊人的辉煌,他们以其“儒商”的气质为世人所关注。其灵魂深处,有极其强烈的“入仕”情结。本文拟对其“入仕”情结背后的深层因素加以探讨,试图从其“入仕”情结的产生原因、表现、发展、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明清两淮盐商的“入仕”情结有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试图从对明清、民国、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至今4个阶段武术思想的变化过程及其文化生态成因的考察中,寻得历史对当下武术发展道路困境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武术发展性继承了传统武术“侠义”“结社”的思想,民国时期发展性继承了传统军事武术思想,因而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武术自身也蓬勃发展。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期,武术思想与传统相背离,传统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排挤,武术“现代化”全面铺开,武术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在探索中发展,逐步认识到只有民族集体性的文化传统回归,才能为武术的核心价值观的回归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长生殿·例言》曰:“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对此种说法亦表示“世以为知言”。同为“至情”主题的两大明清昆腔传奇戏曲,《牡丹亭》与《长生殿》亦见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闹热”一词进行阐发,从情节结构、主题意蕴和排场布局三方面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中,有一种“打一V”结构的词汇现象出现较为常见。宋元明清时期等断代语言词典或专书语言词典,对这一现象的释义有所忽略。无论是在“打一v”中,还是在“打V”中,“打”均没有“仔细”、“短暂”等义。“打一V”现象到清代已是大大减少了。“V”主要为表示看、望意义之类的词。在近代汉语言中,“打一V”的存在正体现了词汇发展的过程,“打一V”中的“打”随着语言的发展最终词缀化。  相似文献   

16.
对《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所记载的“漆”、“白芒”、“浑提葱”、“军达”、“龙莎”、“芑茨”、“乳柑”、“竹根”、“买子本实”等植物名称作了考证,指出了通行刊本的若干讹误,并对其中部分植物的产地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鼓吹乐是中国古代众多艺术形式之一 ,贯穿于中国音乐发展史 ,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它自从秦汉之际产生 ,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笔者本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和“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方针 ,仅从音乐史的角度、仅从鼓吹乐这一视角 ,对中国传统音乐“华夏正声——鼓吹乐”作番考略 ,以便了解鼓吹乐的起源 ,使人们重新认识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乐种 ,为今后音乐创作研究与演奏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师声乐课堂教学情感表现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前的高师专乐教学中,存在着重“声”轻“情”的现象,即只注重学生嗓音技巧的训练,却忽视学生歌唱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现象,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声乐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声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歌唱情感表现能力的途径等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乐”就是由舞蹈、歌唱、乐器伴奏三者合成的。若只言“歌”,就仅只歌唱,虽然也有徒歌与弦歌之别。故《左传·襄公廿九年》《孔疏》解释鲁国为季札举行的宴乐说:“乐之为乐,有歌有舞。”《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也可证明。为了提醒人们不忘乐之有舞,后世迳称古乐为古代乐舞或歌舞了。《九歌》虽名“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