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始终困扰着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2012年首届世界华人体育管理协会暨第8届亚洲体育管理协会科学大会论文交流为例,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内涵存在争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主体产业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体育用品业产值虽居我国体育产业榜首,但处于低端加工制造环节,经济效益低。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可从政府和市场的博弈、产业结构政策的安排、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区域集群优势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体育产业集聚与创新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以省域为研究单元,从产业集聚与创新的相关理论以及体育产业集聚影响创新的路径分析出发,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4—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重心模型、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系统考察了体育产业集聚对其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产业整体处于中低等集聚水平;体育产业集聚与其创新的空间耦合性逐步提升;我国体育产业集聚对其创新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但对各类创新的促进程度不同;现阶段体育产业集聚仅在我国部分东部沿海地区发挥着一定水平的创新溢出效应;我国体育产业集聚对其创新的影响在不同区域的作用方向及作用路径存在一定差异。建议从构建体育产业区域战略协同机制、有序扩大体育产业集聚规模、强化外源性体育企业的本土根植性等维度出发,为充分发挥体育产业集聚对其创新的推动作用、助力中国体育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体育产业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下,体育与科技融合已成为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和核心引擎。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方法,在阐明体育与科技融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探寻体育与科技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逻辑维度上,体育与科技依托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业态等新供给,培育出体育消费新需求、新模式,促进体育产业的供需良性互动,破解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机制维度上,体育科技融合发挥结构优化效应、效率提升效应和价值创造效应,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从体育与科技融合宏观层面的机制创新与政策保障、中观层面的合作协同与平台建设、微观层面的强化创新与三维共力提出其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体育产业治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从体育产业治理的涵义出发分析了体育产业治理的不同形式,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体育产业的治理应采用以体育协会为主的非正式组织的多元化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法,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导向,以2015—2021年全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为主要分析资料,从“量”与“质”两个层面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发现:①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持续增长,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②体育服务业“量”贡献率高,其他门类的贡献率低,且受产业发展环境影响较大;③体育产业整体生产率逐步提升,主要源于体育服务业生产率的转化;④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低,其中,体育产业3个门类的结构合理化相对稳定,11个大类和体育产品链结构合理化程度逐步降低;⑤以服务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高,以本体产业为导向的结构高级化程度低;⑥体育产业发展韧性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体育产业结构韧性动态下降,体育产品链韧性动态上升。基于体育产业“量”与“质”协同的问题梳理,研究提出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实现“量”的快速增长为逻辑起点、提质增量为现阶段目标、分类发展为推进机制、创新驱动为动力的规定性,进而探讨优化高质量发展生态、促进要素协同、有效提质增量、破解发展瓶颈、全领域创新等路径。  相似文献   

6.
对天津市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打造天津成为"体育城市"进行系统构建与研究。天津市的文化产业、旅游业、健康养生业及商贸服务房地产业与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并设计了体育产业与四大相关产业的融合路径,为发展天津市体育产业,促进天津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有力对策,把体育城市作为天津市的名片和品牌,提升天津市国内、国际知名度,使天津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实践观察等研究方法对"互联网+"的背景进行了简单梳理,分析了其与体育产业结合的现实基础,认为"互联网+"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以下意义:强粘性大规模潜在用户成就产业渠道优势,小众需求外显与汇聚促进体育产品长尾供给,大数据预测与创新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价值,平台与融合优势促进体育产业多维整合发展.分析认为"互联网+"带来了体育产业主体、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的解构.在互联网+背景下,要促进体育产业升级必须做到:1)以互联网思维引领体育产业发展;2)产品为王:推动传统体育业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做强体育产业存量生态;3)运营升级:推动体育互联网化、企业联盟,优化体育产业商业生态;4)模式创新:搭建产业平台,践行跨界优势,做强体育产业融合生态.  相似文献   

8.
体育产业融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产业发展变革,而是在创新技术、市场需求多样化、企业竞争协同、政府干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阶段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基于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其特点,其可分为技术渗透式、功能复合式、市场共拓式和资源互享式四种模式。本文提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以“大融合”统领泛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培育和壮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企业、以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多产业对话与协调机制、以体育产业集群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注重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症结及其法律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和丰富的体育竞赛资源严重不符,这与中国是体育产业后发国家有关,更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有关.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法律制约、集权式体育"自治"的管理制约、产权界定不清导致的经济学制约、纠纷裁决上的机制制约等4个制约症结.中国体育产业能否迅速发展壮大,与这些制约症结的根本解决紧密相关.从修改现行<体育法>、协调体育"自治"与"法治"的关系、创新体育产业的产权制度、建立完善的纠纷裁决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强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法律环境建设,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并最终促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0.
以国家自贸区发展战略和政策为背景,结合当前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形势与要求,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研法,阐述体育服务贸易在建设体育产业强国、促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简要回顾国际体育贸易和体育服务产业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体育服务贸易的交叉学科属性和重要研究价值,指出了体育服务贸易研究的方法论和实施路径,为体育服务贸易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有助于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对接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速度与效益,有利于提升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能力,增强体育事业分享改革新举措的政策红利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从高速发展态势逐步进入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的现实阻滞与发展路径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的内在逻辑在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内在驱动、产业融合下的创新发展、“双减”政策下体培市场的发展探索、信息科技下数字体育的创新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呈现:体育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体育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体育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活力日益凸显。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过程中存在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体育复合型人才匮乏、体育产业管理不规范等现实阻滞。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全面发展;落实相关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创新治理手段与方式,提升体育产业治理水平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体育产业治理模式的选择与评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产业治理存在传统政府治理、市场主导型治理、体育行业协会治理、体育企业或集团自我控制治理等多种治理模式,每种模式都有优点,也存在诸多缺点。本文提出新时期我国的体育产业治理的三种模式选择,并指出多元化协同模式为其最佳,即政府、市场和以体育行业协会、体育中介为主的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等多元因素相互协同起作用的模式,并通过体育产业多元化协同治理与传统的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的比较指出了体育行业协会在多元化协同治理中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于金融创新视角,聚焦在以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为核心的系统化的实现动力和路径这一研究问题上,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机制分析与路径构建的技术方法,研究得出金融创新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为内外两轮驱动,外在的4个层面的驱动力牵引内在的4个关键要素协同发展,以及金融创新推动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是政策制度、产业结构、市场培育、产品技术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着力于政策耦合、产业耦合、市场耦合与产品耦合的协同交互下,形成以金融创新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为核心的系统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研究背景,回顾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体育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功能,提出了在体育产业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体育训练与竞赛一体化、体育科技创新与智库建设、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建设体育旅游休闲观光基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体育产业与体育公共服务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关系,合作参与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体育产业参与体育公共服务需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全民健身运动为基本原则,可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外包、凭单制补助等形式,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从体育产业的税收和资金收益、场地设备、服务内容以及健身指导服务四个方面,分析了体育产业合作参与的契机与方法,同时指出应注意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控制好体育产业参与度,实现体育产业与体育公共服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布局和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决策,河北省体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梳理京津冀协同创新与区域体育产业合作脉络,提出推进京津冀体育产业战略合作、协同创新的思路和原则.并进一步指出,促进河北体育产业发展:一要构建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二要发挥“区位优势”;三要引导资源配置;四要坚持久久为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体育经济理论及管理模型经常因为不能充分解释当前体育产业中所出现的问题而饱受诟病。以服务主导逻辑理论为基础,运用回顾、归纳和演绎等方法提出了体育产业战略与决策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框架。研究认为:服务是一切体育产业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性基础;体育消费者不再是价值的毁灭者,它和体育产业的其他组成部分共同创造价值;在服务主导逻辑下,体育产业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相关参与者共同组成服务生态系统。提出我国的体育产业应该让体育消费者和第三方机构加入到价值转化网络中来,并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以促进价值转化系统的生态平衡和高效运作。  相似文献   

18.
摘要:公众认同、制度创新与体育产业发展存在深层次的关系,“公众认同”会激发体育产业发展对制度创新的重视,从而由认同形成推动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以文献资料法、制度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制度创新与“公众认同”的内涵,“公众认同”对体育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的有效作用及构建“公众认同”推动的重点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公众认同”是制度创新的新思路,“公众认同”包括“观念认同”与“事实认同”,二者的组合是体育产业发展所需制度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实践驱动力;通过公众的“体育产业知悉”认同、“体育文化”认同及“体育消费”认同能有效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从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将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河南省体育产业现状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因此,我们应理清现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并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为缓解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而贡献体育智慧。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实地调查法、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深入探析现阶段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还存在的矛盾,并在充分认识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优势、理清体育产业发展的矛盾基础上,提出中原特色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中原特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旅游需求;大力发展中原特色户外健身休闲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健身需求;以中原特色体育竞赛活动带动体育产业发展,满足群众观赏赛事需求;积极建设中原特色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核心区,带动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精神需求;合理开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场地需求;积极培育社会性组织管理体系,缓解政府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管理职能压力。  相似文献   

20.
在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北京市体育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体育产业文化赋能已成为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具有重大发展前景。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历史研究法,对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迸发多元经济活力;有利于明确体育产业定位,增强辐射效应与带动能力;有利于盘活双奥城市体育文化资源,破除对北京体育文化的固有印象。但是北京市体育产业文化赋能在部门协调和体育文化创意嵌入方面还存在不足,未来应该把握后冬奥契机,推进冰雪文化赋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强化科技引领,以高新科技助力体育产业文化赋能;加强政策引导,多方位推进体育产业文化赋能快速发展;推动体育文化创新融合发展,开发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形式。旨在为实现北京乃至其他地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