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史学要论》是李大钊从事唯物史观教学和研究的最终成果,亦是其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的经典传世之作。《史学要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体系完备,博大精深,旨在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史学史上,《史学要论》堪称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史学理论著作,开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建立了崭新的研究范式,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化和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因而在近百年来中国知识与制度体系的革命性变革中占有独特地位,贡献卓越。  相似文献   

2.
在史学概论教学中,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和章节,史学界还在议论。笔者经历该课程七八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它的主要内容除了学科本身所规定的范围外,还要参照培养史学工作者的实际需要。大体上应包括这三大项:其一是对历史学这门学科的概述和介绍;其二是关于史学理论方面;其三是关于史学方法方面。若以此项内容为尺度,可将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有关课本:如葛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以下简称葛本);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以下简称白本);和赵吉惠著的《历史学概论》(以下简称赵本),作一简略的评析。  相似文献   

3.
李则纲在《史学通论》中对"历史是什么"(同时,"历史学是什么")以及"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吗"这些有关历史学科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认识论角度指出作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与作为本体的历史或曰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进而对"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做了较为正确的界定,但因受实证主义史学影响,将历史学科的性质等同于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4.
国际长安学的学术研究命题是以古长安所具有的明确而丰富的历史基础为根本依据,在现代西安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史学研究课题,其中,"问题史学"意识是这一课题的深层理论逻辑。从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历史为依据,面向未来,这是国际长安学应坚持探索的基本研究道路。正确认识并重视"问题史学"在国际长安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指导作用,对于构建国际长安学的理论及指导具体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以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型"为真正的理论前提,对实证主义和年鉴学派的学科"范型"进行有机综合,则是构建国际长安学研究理论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将在我校举行全国性的史学理论讨论会,史学概论的对象、内容和历史哲学的对象、内容等将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特约请有关专家、研究生就这些问题进行笔谈,提供史学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古史辨》是以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的论文总集。《古史辨》出版发行的十五年,正是中国近代史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古史材料集",而且对中国史学近代化也有着重要影响。《古史辨》的疑古辨伪精神与新文化运动相契合,它对跨学科方法和历史演进法的运用是近代史学理论的创新,自由的学术讨论与理性的学术批评为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法制史和民族法学的视域看,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在法史学的研究框架内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学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法学的兴起,使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拓宽了空间并带来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学的发展应在坚持史学学科本位的前提下融入历史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曾参加山东大学历史系葛懋春教授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一书的编写。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从教材的指导思想、任务、体系、内容到具体的章节安排,都存在着不同意见。教材所涉及的主要理论和概念,学术界几乎都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论。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这样几点看法。第一,史学概论应当成为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入门课程,成为历史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的“总前言”或“总导论”。第二,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可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原则,指导学习和研究历史,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第三,因此,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括马克思主义有关历史科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历史的育人功能,使历史教学与现实脱节。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将传统历史文化理论引入教学;突出史学的实用性、现实性;注重历史的比较方法研究;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经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细致缜密的分析、研究,认为范祖禹所撰《唐鉴》,集中反映了他如下几方面史学思想:1、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达到鉴古知今的目的;2、通过撰写《唐鉴》史著,反映自己的政治观点;3、《唐鉴》反映了作者守旧法古的史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