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从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领域,探讨和平发展语境下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公共外交着重研究一国对他国公众的影响并使该国外交政策、价值观念或文化取向为他国公众所知晓并接受,进而影响他国政府和民众,减少本国外交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树立本国在他国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来实现国家利益.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建立显得十分必要,而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是各国组织和人民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展示国家形象和建立交流沟通平台的大好时机,体育公共外交无疑成为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支撑.研究和平发展语境下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的地位与作用,不仅可以丰富体育公共外交的价值理论,而且对中国和平发展时代的今天怎样运筹和实施体育公共外交战略,确保中国体育公共外交战略发挥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社会关系建构中,谋求政治认同、社会沟通以及利益协调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其中,随着体育进入跨文化传播单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体育参与公共外交的功能日益凸显。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中美的乒乓外交、美印的橄榄球外交、印巴的板球外交和中国近代体育公共外交的活动等为研究的基本对象,着重从体育参与公共外交关系建构的基本形态和历史事件分析体育在跨文化背景下获得国际认同的功能,认为:体育参与公共外交形成不同的公共外交形态,丰富了外交文化的内涵;体育能够形象直观地阐释国家的意志和政治诉求;体育参与公共外交可以修饰政治主体、形成政治修辞,塑造国家形象。并从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变化进程中探究中国体育参与公共外交的基本走向与对策:1)制定中国体育公共外交的战略;2)建立体育公共外交发展机构;3)展开强势项目的公共外交演化项目;4)有效挖掘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展开跨文化交流。表明,开创体育公共外交的新局面,搭建立体化的外交格局,中国的国家形象将更好地得到塑造,在世界上的政治话语力量也将会更加强大。为体育参与公共外交建设提供基本的思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体育外交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十年来体育外交 的地位和作用、体育外交对国家外交理念的贡献、体育赛事举办对国家文化的传播、竞技 体育对国家面貌的展现以及各领域体育外事活动对国家外交的推动与促进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中国体育外交以中国体育文化交流的形式,增进了各国友谊;人文奥运上升到 人文外交,促使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体育明星成为国家文化使者,彰显中国人的体育精 神和民族精神;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展现大国国际责任感;竞技体育水平提升了我国的国际 地位;国际体育组织中中国人任职人数增加,中国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实施国际体育援助 与赞助,提升中国道义感召力;推动港澳台和海外华侨体育交往促进国家认同;国际体育 学术活动举办促进体育科教交流合作;参与体育活动提升元首体育外交效果。  相似文献   

4.
摘要: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习近平主席的索契之行如何把体育与外交相互融合、多边与双边相互促进,重点突出,一举多得,实现中国体育外交又一创新实践。通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外交创新进行探究。习主席利用短、平、快的“点穴式”体育外交首开我国国家元首出席境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先河,赋予中国体育外交新的内涵:1)习主席的索契之行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倾注巨大正能量。2)巧妙运用体育外交的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服务。3)利用体育外交实践来验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4)利用体育外交平台,2国元首保持密切交往,为正面营造国家形象、让本国文化和价值观更多为国际社会交流借鉴、相互促进提供良好契机。5)体育外交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同时承载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担当。研究意义在于从习主席把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的团结、友谊、和平的人类共同愿望融入中国外交矢志不渝的目标,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带来了福音,为加强我国体育强国的内涵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研究价值证明中国政府始终从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为我国体育事业固本培元,激励把个人梦和体育强国梦汇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中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体育外交行动前的抉择过程及其确立的行动准则,历史性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外交决策的分期时限、决策内容、阶段特征,比较改革开放前后2时期我国体育外交决策的环境、基点、目标和活动。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体育外交决策的环境相对封闭与孤立,决策的基点为国际政治的单一格局变迁,决策的目标是独立自主与有限承认,决策的活动分为失衡突变的3个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外交决策的环境走向开放与多元,决策的基点为国际国内政治的二元图景,决策的目标为谋求现实的国家利益和承担大国责任,决策的活动分为稳定连续的2个阶段。最后指出: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会以更加积极、主动和建设性的立场参与世界体育事务,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体育外交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可以打破文化障碍的通用语言,是国家外交战略谋求核心利益的重要工具之一。澳大利亚《体育外交2030》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4个战略领域共同实施,将体育外交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体育外交2015—2018》为借鉴与优化的基础,将体育赛事作为多边外交的主要窗口,并制定了三大体育外交蓝图。通过回顾、梳理我国体育外交发展概况,指出尚存在对体育外交作用认识不足;传播手段单一,民间体育交流活力不足;体育外交人才缺乏,国际话语权较弱;体育外交助推体育产业的引擎作用尚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以体育强国战略为契机,构建体育外交战略体系;转变体育外交理念,激发民间体育外交活力;以“一带一路”为战略平台,利用赛事建立体育外交窗口;推动体育外交人才智库建设,提升国际体育话语权;以体育外交为引擎,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建议,以促进我国体育外交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层体育社会组织——自发性健身活动站点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习主席的索契之行如何把体育与外交相互融合、多边与双边相互促进,重点突出,一举多得,实现中国体育外交实践又一创新之举。通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外交创举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认为,习主席利用短、平、快的“点穴式”体育外交首开我国国家元首出席境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先河,实现中国体育外交的五大创举:1)习主席索契之行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倾注巨大正能量。2)巧妙运用体育外交的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服务。3)利用体育外交实践来验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4)利用体育外交平台两国元首保持密切交往,为正面营造国家形象、让本国文化和价值观更多为国际社会交流借鉴、相互促进提供良好契机。5)体育外交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同时承载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担当。研究意义在于从习主席把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的团结、友谊、和平的人类共同愿望融入中国外交矢志不渝的目标,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带来了福音,为加强我国体育强国的内涵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研究价值证明中国政府始终从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为我国体育事业固本培元,激励把个人梦和体育强国梦汇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  相似文献   

8.
传统公共外交向新公共外交转型的重要变化是,行为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而是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在内的多样化主体.新公共外交强调,在全球化的交往和传播环境下,人人有责任、有条件参与重塑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增进国际间的互信与认同.基于对新公共外交的理解,文章论述了传统意义体育外交的局限,尝试探讨了赛时新闻发布在建构共享价值观、展现个性魅力方面所能产生的体育公共外交价值,这对各国借助大型赛事开展体育公共外交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体育外交以国内外人民友好交流的方式,以18年为一个时间节点,以19711972年中美“乒乓外交”、1990年北京“亚运外交”、2008年北京“奥运外交”为平台,将国家面临的外交挑战化为机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部曲”。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和逻辑逆推法,以中国体育外交“三部曲”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析以体育舞台迎接外交挑战,维护国家利益的独特作用。研究结果认为:1)“乒乓外交”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掀开了中国外交新的篇章;2)“亚运外交”扭转了国际恶劣环境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让中国稳步立足并成为亚洲的领导者;3)“奥运外交”像一张负责任大国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助力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中国体育外交是中国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国外交贡献着卓越的理念与实践,也有力地推动着体育强国建设。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分析了我国体育对外交往工作无论是在思想认识、战略谋划、体制机制准备、决策应对,还是在外交资源整合、国际话语权的把控以及体育文化传播方面,均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实现全面转型,从体育外事到体育外交,从部门战略到国家战略,从单一平面到立体格局,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塑造,从盲目输出到自信展示,全面融入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以更好应对日益复杂的体育全球化现象,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公共外交时代,承担着重要任务的中国体育外交面临诸多挑战:外交组织层面的有效融入公众、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系统外交组织机制亟待构建;外交价值层面的体育公众人物及其“中国制造”元素凸显不够;外交环境层面的通过新媒体承载的西方主导舆论挑战加剧。应对之策:从“各自为战”转向“联合出击”,构建系统的体育外交体系;从“单一说教”转向“讲好故事”,营造和谐的体育外交环境;从“政经利益”转向“长远发展”,重塑向上的体育外交形象;从“被动应付”转向“话语引导”,展示自信的体育外交姿态。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为了探究体育与人文外交关系,丰富人文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体育发挥其应有的外交功能,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人文外交的提出,体育在人文外交中的地位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基于文献资料的研究,认为人文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创新,是中国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反应,其中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提出人文外交的直接动因。体育是人文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人文外交领域的功能:体育外交是政府间外交的组成部分;体育是进行公共外交的典型方式;体育外交是民间外交的重要部分。中国社会特别是体育界应高度重视和大力发挥体育外交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体育在对外交流中的价值和功能,服务于现代化和体育强国建设。文章从理论层面丰富和完善了体育外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十几年来,"中国威胁论"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公共外交作为一种独特重要的外交形式,可以通过向外国公众宣传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而减弱、消除"中国威胁论"造成的不良影响,以达到化解"中国威胁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摘要: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但当前国际社会的纷争依然不断,如何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下有效解决国际争端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提供了一个范例。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条约解释方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新形势下中国运用体育外交策略辅助解决有关国际争端和全球性问题的可行性,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法律问题。体育外交是表达政治态度的工具,能提升国家形象,进而为进一步的舆论导向奠定基础,营造争端国之间良好的气氛有助于争端的解决。同时维护国家利益是开展多边体育外交的前提,进而建立完善的体育外交应急机制,处理好竞技体育带来的小矛盾,防止其发展成为国家之间的争端。  相似文献   

15.
2018年朝鲜成功开展一次体育外交行动参加韩国平昌冬奥会,向韩国政府表达出善意的政策倾向,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也因此得到缓解,体育外交的政治收益又一次得到验证。以新时期体育外交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新时期开展体育外交活动的政治诉求,如何推动中国的外交事务和体育行业的发展。研究认为:体育外交能够以相抵柔和的方式表达政治意见或者政治态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需要适合根据国际文化变化做出调整,更需要加强对外交流;国家领导人或者体育明星在体育外交中塑造国家形象的功能不容小觑;积极培养能够在国际体育组织任职的人员、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物能够缓解中国在体育界话语权薄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奥林匹克运动会与政治关系密切,其公共外交的功能和价值不容忽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公共外交的基本概念入手,梳理奥运会的公共外交历程,认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树立更加开放的国家形象、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构建国际交流新机制,从而实现其公共外交价值的完美表达。但是这一过程也面临着西方国家将冬奥会政治化的巨大压力,以及新媒体承载的西方主导舆论的挑战。为此,应推进奥林匹克精神与新时代公共外交理念的契合,用冬奥会之火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体育传播的国际化,旨在实现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和平崛起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腾飞阶段,外交也随之经历了三次转型.以经济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是和平与发展的契合点和中国外交的本质内容;以经济外交为核心的全方位外交是和平崛起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体育外交的研究日趋活跃,但对基本的体育外交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却表现得较为混乱,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及当前体育外交实践,对体育外交的主体、客体、目的、形式及作用五方面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外交重新进行定义,认为,体育外交是国际社会、尤其是体育界的相关行为体出于一定的外交目的而在体育领域对其他行为体以和平方式进行的对国际关系、特别是国际政治关系产生影响的对外互动活动.旨在为未来体育外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梳理了我国体育外交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对乒乓外交、体育外交史、体育外交的功能和运用,以及著名人物的体育外交等内容分别进行分析,同时指出体育外交在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体育外交研究要加强多学科研究力量的培育,鼓励交叉学科的研究,并从政治、历史、经济、外交领域探讨了具体的发展建议,旨在为该领域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作为清廷最早的外交官,黎庶昌的外交风格表现为文化外交,即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深切体察驻在国情况,了解驻在国的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做到彼此认同,再以这种认同感为基础,与驻在国人士建立深厚的友谊,以期达到外交目的.黎庶昌在西欧所见所闻以及对外交涉中,已经显现了他的文化外交的雏形;而黎庶昌的文化外交,在日本表现得特别成熟而且有实效.黎庶昌的外交风格成为清末文化外交的典型,也促使黎庶昌完满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