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儿童生理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角度对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儿童武术基础训练,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武术运动的规律、特点,正确指导儿童进行武术训练,避免因训练方法不当、内容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运动损伤及其它不良后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提出合理的训练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武术启蒙训练年龄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参阅大量的儿童心理、生理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对 7~ 9岁儿童开始武术启蒙训练的心理、生理学依据以及是否符合武术运动训练专项特点、要求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 7~ 9岁这个年龄阶段开始武术启蒙训练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发展规律的 ,可以在专项训练以及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等多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提示教练员 :选择该年龄阶段作为武术启蒙训练年龄 ,具有经济、节省、事半功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定西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甘肃省定西市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学校适应是学生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取得学业成功的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对国内有关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总体水平较差,主要表现为学业适应水平低、人际适应状况不佳;(2)影响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内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依恋、自我概念等,外部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3)目前针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运动干预、音乐干预、绘画干预等.进一步开展学校适应不同层面的针对性研究、明确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综合影响机制、提高干预措施的多元化和针对性、重视研究结果间的分歧等是今后国内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研究的可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职学生留守经历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职学生留守经历基本情况调查表》(自编)、《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以及《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472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农村地区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城镇生源的学生;留守经历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在留守经历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社会要注意经济平衡发展,尽量避免儿童留守,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及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心理韧性促进心理健康水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向城市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对罗城县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健康、安全、教育、心理等方面问题。努力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开展多元化社会教育等途径,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7.
广西留守儿童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身体健康、家庭教育、学业、心理行为、道德、安全、原因及对策等内容。当前研究中存在着研究对象范围不够全面、方法及工具单一、内容不够深入、假设和结论片面性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衍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通过对留守儿童典型学校进行调查与采访,发现由于亲人陪伴不足、家庭监督缺失,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基于仪征市龙河中心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际,建议从家庭、社会和儿童自身等不同层面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针对武术散手运动的特性及相应的心理适应要求,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和献资料法,对武术散手运动中的情绪控制训练的方法进行探讨,总结出适合武术散手运动特性的情绪控制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武术套路运动中常见的损伤与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武术套路中常见的损伤进行了研究,从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等诸方面分析了武术套路损伤的部位、性质及原因。并结合武术运动的特点,从准备活动、运动负荷、自我保护及身体素质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武术套路中运动损伤的措施,旨在为今后的运动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摘要:基于一线体育教师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题研讨、课堂观察及数理统计法,对全国33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展开全面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武术必修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其现实困境主要有:武术动作较强的技术技巧性、武术传统文化体系不健全、武术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要求高以及武术教与学的趣味性偏离等。在目前既定条件下该课程的改革出路为:以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为逻辑起点整体设置武术课程与教学,精简武术技术动作与套路,构建教育目标下的学校武术传统文化体系;适当降低武术动作规格、重视动作的技术技巧性,加强学生对武术基本技法及其原理、规律的理解与掌握;重视练习中的心理感受,强化学生的身体认知;开发攻防性练习形式,提升学生攻防意识与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学校武术师资现状、培养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广东省学校武术师资少、分布不均衡、素质不高、培训少,教师希望参加武术培训的愿望高。研究认为,发展大武术观指导下的学校武术,师资培养是关键,其路径应该是省教育主管部门成立武术继续教育中心开展师资培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支持教师参加武术培训、组织专家成立武术讲师团开展"走基层"武术进学校活动、学校与专家结对子定点指导培训师资、定期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武术活动和比赛等。  相似文献   

13.
摘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廓清长期以来关于武术技击的争议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技击神话、技击乌托邦、技击现实、技击辩护、技击伦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民国期间的两次“国考”到现代的央视体育频道“武林大会”的技击实践来看,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倾向,从而无法认识和承认自身;中国武术技击并非一味取巧,也有“什么都要练”的“泛和谐主义”;从文化三层次出发的武术文化分层来看,武术文化的核心从属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技击乃是武术技术层面的核心内容,因此,以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来界定与域外武技比较中的“我优他劣”并不合适;人们对技击欲望的无限追逐以及缺乏同步的德性训练,无法成为“有节制的人”,造成了对身体的损害;生存是武术的技击伦理,比试只是手段;囿于自身的想象,人们对待中国武术的技击观念难以超越自身所知,从而无法形“真正的自由意见”;当前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关注武术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给出一个武术的确凿定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办武术学校承载着普及武术运动和实施武术教育的双重任务,它不仅为竞技武术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对促进全民健身,推广武术运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以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给武术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民办武术学校呈现出各种改革发展的困境,如何改革转型、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关系当代民办武术学校生死存亡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当前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目标脱离当今社会需求、培养模式陈旧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整体宏观层次构想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框架改革构思、基于微观层面提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以期为本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招法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武术招法亟待挖掘整理,应摒弃虚妄的武术方法,制定出严谨的系统的招法传授体系;2)简单实用的格斗技术,突出招法,有利于传播推广武术文化。重视武术方法,轻视武术招法,影响了武术的推广,淡化了武术文化;3)武术的推广应重其本质的挖掘和传承,继承发展传统招法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武术长兵对刺运动内涵、开展的意义和作用,就开展武术长兵对刺运动进行研究.认为:开展武术长兵对刺运动,将丰富竞技武术项目内容,推动长兵训练项目向竞技体育转化;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推动武术长兵对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对练习者而言能够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优化情绪,培养意志品质和敏捷的思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8.
对全国农民运动会武术竞赛模式改革与构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在我国农民中有着非常深厚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农运会采用竞技武术套路的竞赛模式导致很多在民间练习传统武术的农民没有机会参加比赛。以农运会武术竞赛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对农运会原有的武术竞赛模式进行改革,研究出能适合广大农民的武术竞赛模式不仅能体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求能探索出一个适合农运会特点的武术竞赛模式,促进农民武术交流,提高武术技艺,为今后的农运会武术竞赛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树立正确的课程教育理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围绕武术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以及教育资源,依据武术课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把武术课程技术层面与理论层面的育人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实现“技术传授”和“思想教诲”协同育人的有机整合。研究认为:武术课程思政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育资源,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入武术“思政元素”于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构建武术课程思政“技术育人”和“理论育人”为核心的教育观,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又是武术教育思想内在机理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应对社会危机出台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政策。对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研究表明:由于武举制的废除以及培养国民尚武精神的需要,退出军事领域的中国武术成为新式学堂中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西方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武术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促使中国武术教育向现代化转型;军国民教育思潮、国粹文化思潮挖掘了中国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促进了近代中国武术教育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