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在了解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家庭文化资本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发现,家庭具体化、制度化与客观化文化资本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并不具有一致性;家庭具体化文化资本显著正向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即家庭具体化文化资本存量越高,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总身体活动水平越高;家庭制度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则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消极影响,延长了青少年每天静坐时间,促成静态生活方式,不利于健康身体活动行为的塑造。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并未形成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界限的稳定身体活动惯习,父母的教育理念、培养方式可能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身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挥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思辨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在厘清当前我国青少年缘何难以建立身体意识的基础上,指明其具体改进方略。研究认为:(1)身体意识指人们在体育活动及相关行为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感知、察觉以及关注、关怀的一种精神状态,具有能动的反哺身体实践的作用。(2)身体意识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较为重要,但当代青少年对其难有认知原因在于身体“缺席在场”的原初之困、教育理念的滞后之弊以及生活方式的异化之痛3个方面。(3)当前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身体意识。基本方略应以身体教育为逻辑主线,以对抗静修为一体双翼,以强制体育为必需之举,以定性评价为主导评价方式,积极推动校家社的三层联动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尝试引入健美健身项目。  相似文献   

3.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从动作发展的视角分析目前幼儿韵律性身体活动开展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提供参考。调查表明:韵律性身体活动广泛分布于幼儿体育活动、音乐教学活动和舞蹈活动中。大多数的幼儿园都自主设计韵律性身体活动,且需求量大;教师对活动设计的理念把握得较好,认同在设计活动时应该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相关的设计原则,但多数教师在设计实践中不清楚不同年龄幼儿具体的动作发展特征是什么,很难依据幼儿动作发展特征与规律设计韵律性身体活动;教师能够认同“动作”在活动设计时的核心要素地位,但多数教师凭直觉设计活动,不知道具体应该选择哪些动作内容,势必影响幼儿动作发展的效果;教师对自己设计的韵律性身体活动评价不高,感觉自主设计活动较为困难,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对幼儿动作发展的认识,补充关于幼儿动作发展的知识,明确幼儿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动作模式与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科学地设计出韵律性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4.
在健康中国建设战略下,探讨青少年身体活动、久坐不动行为与体质健康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体质健康评分成绩有正相关,而柔韧素质、耐力素质与久坐时间呈负相关;在将身体活动与静止活动联合分析中,随着身体活动水平的上升和久坐时间减少,达到合格区中的耐力和柔韧性的可能就越高,而与力量素质和身体形态没有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尽可能的增加青少年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同时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久坐行为是让青少年获得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协同理论为研究视角,论述构成身体活动系统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动作技能的发展水平对诱发、保持或降低身体活动参与水平具有动态协调作用,是身体活动系统中的序参量。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动作技能与身体活动系统之间的关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主要表现为儿童早期,动作技能与身体活动系统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到了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时期,动作技能与身体活动系统之间的联系逐渐得到加强,而二者之间关系发生的动态变化正是身体活动系统中的其它子系统如感知觉能力、体能及身体形态等重要变量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选取《国际体力问卷》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作为测量工具,以2015级清华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青少年体育参与和社会适应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及分析。结果显示:1)就整体而言,青少年体育参与和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有效,不同强度体育参与和社会适应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性,高强度、中强度身体活动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2)从不同性别来看,男、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和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均有效,高强度、中强度身体活动对男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仅受中强度身体活动的影响比较显著;3)就不同生源地而言,省会城市、区(县)城市、乡镇(农村)大学生体育参与和社会适应的3个关系模型均有效,高强度身体活动对来自3个地域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强度身体活动对来自区(县)城市和乡镇(农村)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从父母受教育程度来看,大学及以上、初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父母的大学生体育参与和社会适应的3个关系模型均有效,高强度、中强度身体活动对大学及以上、初高中文化程度父母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强度、低强度身体活动对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父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可穿戴设备在身体活动测量中的信效度进行分析,探讨身体活动类型、佩戴位置、测量指标、工具类型和测量环境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进一步从适用对象、设备类型、佩戴位置、身体活动指标、执行标准、研究环境和技术意用性等维度探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由可穿戴设备所反馈的各项身体活动数据得出:可穿戴设备对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身体活动干预较为有效;可穿戴设备对复杂的活动测量精度较差;可穿戴设备须选择步进计数、能耗和心率等基础类指标作为测评衡量参数;可穿戴设备在身体活动、养成健康行为层面对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的促进作用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8.
摘要:在各国身体活动政策发展过程中,美国身体活动政策的发展以其科学性、系统性而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对美国自1960年以来的身体活动政策进行梳理,考察历史嬗变轨迹及特征,结果显示:美国身体活动政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动因分别是由身体活动不足而导致的体质危机和健康危机。这些政策演变凸显了经验化转向科学化、体质化转向健康化、专门化转向生活化、连续活动转向累积活动、个人改变转向环境改变等特征,对我国身体活动政策的启示是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窠臼,提升身体活动政策的前瞻性和预判性;创新政策决策机制,提高身体活动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加强对跨部门合作的有效指导,提高身体活动政策的执行绩效;正确认识体质和健康的关系,始终坚持青少年体质促进的政策导向。对当前我国身体活动政策研究与身体活动促进实践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心率变化科学设计、监控和评价体育锻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率与机体的活动和代谢状态密切相关,是监控身体活动的良好指标。本旨在讨论利用心率监控和评价身体活动效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置于讨论心率变化的生物学基础及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心率评价身体活动效果并利用目标心率设计个体化的运动处方。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介绍第63届运动美国医学年会暨第7届运动是良医世界大会和能量平衡的基础科学世界大会的概况和主要热点为目的。以大会主报告和专题报告为思路,重点阐述了第63届ACSM年会主报告”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基础科学专题报告“能量平衡”。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报告指出了面对儿童青少年的静坐少动行为增加、身体活动不足的现状,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干预方式,包括建立“全方位身体活动模型”,制定相关运动处方和公共政策,从学校、家庭和社区参与等多方面促进身体活动。能量平衡的基础科学专题集中在讨论能量平衡的生物和生理学机制,强调可以调节能量摄取和能量消耗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与慢性疾病相关联。这些研究成果为更深入研究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身体活动指导纲要进行特征归纳与比较分析。认为:三个国家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建议量基本一致;课余时间身体活动指导成为重点;其大学生身体活动指导纲要缺乏针对性。启示:依循世界各国研究成果,作为我国相关政策参考;多部门联动,搭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决策团队;有针对地制定我国大学生身体活动指导纲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青少年体育锻炼、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体育锻炼等级、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心理幸福感3个量表对45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等级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锻炼量越大,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2)快乐型动机和实现型动机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且比体育锻炼量更具有预测力;3)实现型动机在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而快乐型动机不起调节作用.结论:在提升心理幸福感路径中,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追求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比提高锻炼量更加重要;当实现型动机处在较高水平,体育锻炼量才可更好地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近年来青少年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问题,运用横向组间对比和纵向组内对比的实验设计,分别在实验前、实验中(第10周)、实验后(20周)进行三次测试,选取安静心率、肺活量、50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一分钟仰卧起坐等指标,研究20周规律的太极拳锻炼是否能够改善青少年相关身体测试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实验组安静心率在第10周出现显著性降低、其他指标男女实验组均在第20周出现显著性改善.研究结果表明20周的规律太极拳锻炼可以改善青少年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  相似文献   

14.
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是优化其体育生活与增进其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多元主体协同与有序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形成多元主体相互协商、协调与协作的运行机制,是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直面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参与主体包括宏观维度的政府部门,中观维度的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组织机构,微观维度的家庭与个体,主体性质呈现多元且目标利益追求不一;其职能需要形成宏观维度主体的顶层设计与引导协调、中观维度主体的活动组织与服务供给,微观维度主体的氛围营造与认知提升的多元整合与相互促进;主体关系网络建构是以相互信任、规范与认知为基础,即在制度规范与社会环境背景下,形成引导协调、服务供给与行为促进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基本状况。方法:采用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变化阶段连续性量表和变化程序量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大样本的体育锻炼行为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的特点是男生在前意向阶段的人数多,而女生在意向阶段的人数多。在五个变化阶段中,男生分布呈递减趋势,女性分布意向阶段突出明显;五个变化阶段与变化程序的六个下位因素存在高度相关。结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特点不同,需根据学生体育锻炼阶段的特点进行干预。旨在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师是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给体育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分析“双减”政策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双减”改善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并对教师个体内在环境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要求体育教师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育体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作业指导能力。为有效回应“双减”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研究基于整体、联系的视角分析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并基于此,从教师生命存在的内、外环境入手,以“教师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路径;在优化内部环境方面提出,营造教师生命发展的文化生态,唤醒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自觉、聚焦生态个体的能动作用,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减轻不合理的工作负担,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强化外部保障方面主要从保障休息权、加强课后服务补贴、完善硬件设施以及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论证体育人类学作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学科之下的研究领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通过对社会理论家对体育的论述和体育人类学迄今为止的一些成就作扼要梳理,强调作为一个分支领域,体育人类学已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积累。还论证体育人类学"何以可为"的问题。鉴于当下体育已经在国家社会政策里列入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部门,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来发展体育人类学并进一步完善这一领域,就此提出了十大我国体育人类学应予关注的方面。认为,如果加强理论建设和方法论研讨,并在研究实践中扩大我们的视野,体育人类学在我国学界必然有着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保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取个人或集体的形式,通过自身的身体练习,使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保持课外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本文在分析制约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体育活动对青少年智育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学生的文化成绩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研究分层抽样调查了广东省2499名小学生,通过测试体育运动项目一分钟仰卧起坐和文化成绩(语文、数学和英语),应用线性回归模型以校正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学校,多个年级的多个水平上,衡量体育运动能力对文化成绩的效应,并用meta分析和pooled分析综合评估其效应值的大小,最后采用偏相关系数进一步描述了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与小学生文化成绩之间的关联.二者相关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暗示了鼓励和促进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练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