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古文字考释法等方法分析甲骨文中游、泳、舟、鱼的构形,结合甲骨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分析甲骨文中游、泳、舟、鱼的词性和用义,旨在揭示商代时期的水上运动.主要结论:殷商时期人们从事的水上活动主要有游和泳、划船以及捕鱼和钓鱼运动,这些活动在甲骨文和卜辞内容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
商末第五期(黄组)卜辞中伐盂方卜辞属帝乙时代,伐人方卜辞属帝辛时代;周祭祀典组的"王廿祀"卜辞属帝乙卜辞,"在上"组的"王廿司"卜辞,属帝辛卜辞。商代晚期帝乙帝辛卜辞不同时期使用的决辞是有区别的,"兹用"使用在帝乙时期(包括文丁时),"兹御"帝辛时期。乙辛卜辞的贞人可分为两类:类、黄类。类的贞人有、、泳;黄类的贞人有黄、泳。以乙辛时代分,贞人、☆属帝乙时;贞人黄属帝辛时,且仅见于帝辛九祀至十一祀伐人方卜辞之中;贞人泳则属帝乙帝辛时的两朝老臣。从乙辛祭祀类卜辞的情况看,祭卜辞的时代在文丁、帝乙时期,下限为帝乙时期,帝辛时期无祭类卜辞。乙辛祭祀类卜辞正好印证了古文献中所谓帝辛时不祭祀上帝先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青铜器铭文产生于商代早期,但传世带有铭文的器物极少。到了商代中期,尤其是盘庚迁殷以后,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铭文的铸造也就在这个时候逐步兴盛起来。此时虽然铸造铜器增多,但每器所铸的字数仍不是很多,内容也较简单。而在西周时期,铭文的性质,内容,形式,数量,甚至书体等方面,都较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和周初的政治形势相关联的。周人灭商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便尽力加强礼制的建设。作器铸铭,本质上也是礼的体现。作用是来形成奴隶主贵族的权威和加强宗法制度。东周时期,由于中央集权逐渐分散到列国诸侯手里,所以青铜器铭文也表现出了较强的随意性,其内容和形式不与西周时期尽同,多为联谊婚姻、夸耀祖先之类,甚至到后来发展到"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作用上去了。  相似文献   

4.
商代是中国文明的主要发源时期,中国文明的绝大多数雏形是在商代奠定的。商代对以后中国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的雏形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因此,不了解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便很难了解中国古代体育的基础。周代是将商代取而代之的新朝代,在文化上极大地继承了商的内容,在军事上也一样极大地发展了武备。但是,周代也不完全与商代相同。其中,文化上的“德”就是一个超越于商代“夭”的新概念。它对后世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春秋战国和两汉以来的文化直接受到了这一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当然受到了这两个朝代的文化的直接制约,它的发展步履明显刻有当时的各种痕迹。  相似文献   

5.
■族新考     
■及■族在已知的甲骨文、金文资料中都有较多记载。在■、■、■、■、■诸字中,为本字,其余俱为之衍生和派生字;而为畢之本字,义即田网,也就是形小而柄长的捕鸟兽之网。读毕,亦读禽,又通费,以及衍生字俱为捕鸟兽之义。及族既是商代一个部族方国,也是拥有爵封的诸侯世官,曾广泛参与商王之出使、征伐、祭祀、狩猎、巡查、垦田和纳贡等活动,其足迹涉及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广大地区。及族作为一个善于捕鸟兽的部族,其事迹与活动与秦人早期先祖多有契合。这为我们了解秦人起源与西迁,秦人在商代的历史概况,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作为上古时代的真实镜像,蕴含着深厚的华夏民族精神。本文通过研究位于中原地区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拓片所记载的内容,来说明甲骨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甲骨文里的"自然崇拜"观对后代"天人合一"思想数千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氏族历史古老,在商代甲骨文中即见于记载,其发源地在河南、河北.周代以后,氏族西迁于陇西,两汉时民人从甘南、川北群山北上,乘机占有原羌人居地关中、陇西与河西,并同化了一部分羌人.西晋末年,氏族成为“五胡”的一个主要成员,先后建立前秦、后凉和仇池——武兴——阴平等国.隋唐以后,由于民族与汉族杂居通婚,接受汉文化而很快融入汉族,氏族从此在历史上消失.本文通过对氏族的来源、名号、西迁、族支分布和大姓的系统考辩,揭示了氏族的来源与迁徙.  相似文献   

8.
许多俄罗斯专家在训练优秀古典式摔跤运动员中,认识到爆发力在体育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爆发力与比赛强度和生理特征相联系,因此,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缺乏对渐进性力量负荷的广泛认识,另一方面缺乏在优秀摔跤运动员全年训练过程中所采用的发展爆发力的方法和手段。为了确定优秀摔跤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在专项练习中大强度爆发力力量的效果以及他们电生理活动的特点。与优秀举重运动员对比,优秀摔跤运动员的神经肌肉系统对最大重量的70%~80%的力量举有充分的肌肉张力反应,而对最大力量的90%的力量举的反应有所不同。在完成专项练习时,优秀举重运动员比摔跤运动员具有更有效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建立了摔跤运动员最大力量90%的运动单位生物动力结构模型。在举最大重量时,优秀摔跤运动员爆发力指数可以被用来作为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的水平,在训练优秀古典式摔跤选手中,不论是专门性力量训练还是作为选拔国家队的标准都可以采用该模型。  相似文献   

9.
释"春"     
"春"一词的命名理据,实源于"屯"."屯"的本义为"草木之初生",而"春"一词实际上是"屯"的引申义."春"字的"从屯,从艸,从日"的甲骨文形体,是在所从分化的"屯"字的基础上加上部件"",以强化春天开始草木萌芽之义,又加上部件"日",以表现春天和太阳的运动有关.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春"的形体构造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10.
在清代各地的官方状纸上,都附有统一印制的告状不准的相关事项,即通称的"状式条例",以此对书状的有关内容等方面予以规范.书状必须符合其规定,否则就会成为州县官不予受理的理由."状式条例"对规范当事人的书状,避免其不必要的错误具有指导作用,既为当事人减少了诉讼成本,也有利于使纠纷迅速进入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1.
甲骨卜辞反映的晚商体育文化是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包括射术、御术、骑术、田猎、奔跑等.晚商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学校的产生、战争的需要、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曾以为宗庙设立神像是战国才产生的现象,是不对的。从西周金文中看,西周时周王朝宗庙中有"图室"。这表明至少从西周开始,已经在周王宗庙中设立专门的"图室"绘制先王先公的图像来进行祭祀和悼念。商末西周初年已有用于战争的军事地图,周初已有"东国"疆域图,也有用于土田划定的方国疆域地图。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解释古史所载周武王“乱臣十人”为周之治臣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等人的说法不确。梳理历代学者的注解,结合商周之际的相关史实研究表明,“乱臣十人”不是周之“治臣”而是殷商“叛臣”十人,他们在兴周和灭商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这一记载的史料价值,对认识商末周初的历史巨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殷商甲骨卜辞记载了大量的祭雨仪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殷商时期对于神人关系的理解,如神人以合,敬神即敬人等。这为殷商以后的神人关系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神人共处的体系和礼仪制度,对中国以巫文化为中心的民间祭祀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殷商甲骨文时期没有“然”字出现。西周金文时期,“然”的本义为“燃烧”,后来通过假借和虚化的方法新增了代词和连词的用法。这两种用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完善和结合,并且在合用代词“然”的情况中,经过语言的演变,“然”的实词义逐渐消退、虚化,让原本独立的两个词凝固成了一个单一的词汇。  相似文献   

16.
嬴秦族起源于山东。唐虞之际因功赐姓嬴氏 ,被封于秦。夏末归商 ,参加过灭夏的战争。在商代“嬴姓多显 ,遂为诸侯”。商末以来 ,嬴秦子孙中有西迁今山西者 ,有西迁陇右者。西迁陇右的嬴秦子孙 ,遂成为西周王朝镇压西戎的一支政治力量 ,并在与戎狄的斗争中被封为诸侯 ,建立了秦国———这就是后来消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秦王朝的前身  相似文献   

17.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殷商时期王畿之外分布有大量的方国诸侯,它们与商王朝之间是十分脆弱的主从关系,双方通过一定的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习俗和规定来维系这种并不稳定的联盟或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甲骨卜辞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确存在着诸侯朝觐商王以及商王礼待来者的礼仪内容,包括商王朝对朝觐者的迎入之礼、诸侯至王都之后所行的将币和助祭之礼、商王对朝觐者的赐命与飨燕之礼等。后世文献典籍所见的朝觐礼仪在3 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大多可见其史影,周因于殷礼的传统观点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9.
郑立君 《美育学刊》2020,11(1):69-77
东汉以来有关汉代画像石祠堂、画像石及其图像、文字和社会价值意义的品评、考释、发掘、保护等跋语和立碑勒文,即后人的题刻,历代都有,特别是有许多现当代人用各种书体在拓片上题写的跋语。但直接在原石上镌刻跋语和立碑勒文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东汉、北魏、北齐、唐、宋和清代,现存山东长清县孝堂山画像石祠堂和嘉祥县武梁祠的隶书跋语与碑刻较为显著。汉代画像石上的后人题刻各有不同的思想意图,用以题刻的隶书水平也是东汉至清代隶书艺术发展的镜像之一。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表示“秋季”的词义早在甲骨卜辞时代就已经产生,然而学界对“秋”的造字本义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龟的一种,一种认为来源于蝗灾之义。通过对卜辞中“秋”和“龟”的用例考察后发现,无论是以同文卜辞为证,或是与“六”的字形相互印证,亦或从语法角度探赜,卜辞中均尚未发现“秋”用为“龟类”的辞例,因而《简明甲骨文词典》中的例证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