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旭《诗品集注》功力深厚、校注精当,为近年来同类研究中带有总结性的力作,然而其中仍有舛误。如谢灵运条,在各种异文中,究竟应取“兴多才高”还是“学多才博”呢?这关系到钟嵘是如何认识、评价谢灵运的问题,《集注》选择了后者,似失钟嵘本意。  相似文献   

2.
山水诗发展到唐代,掀起了一个高潮。以王、孟为首的诗坛大家,彼此呼应,群星闪耀,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山水田园诗派,与当时诗坛的边塞诗派形成鼎足之势,一时波澜壮阔,好不热闹。 继谢灵运之后,在唐代最杰出的山水诗人,当然首推盛唐时期被后人景仰的“诗佛”王维。他的山水诗,比之谢灵运,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步。谢灵运的笔下,还只是把山水当做一个倾诉对象,而王维则把山水当成知己,俨然将山水看做是相见恨晚的朋友。当然,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王维的山水诗,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高妙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山水卓绝的感觉有关。  相似文献   

3.
俄狄浦斯与哈姆莱特都通过个体的毁灭实现了自身的永恒,强烈的悲剧意识背后潜藏着不朽的生命力.但是,二人共有的悲剧性中实则存在着相异性——俄狄浦斯与其所处的环境渗透着酒神精神,他自身神性与人性的双重性加重了他的命运悲剧;而哈姆莱特及其所处环境融入了更多的日神精神,延宕的性格特点及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性格悲剧.俄狄浦斯在“必然”中挣扎,哈姆莱特在“或然”中毁灭.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就未必都认可.本文试图从谢灵运的诗文入手,探求他在佛教传播中,佛经注释、佛理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从来都不是超然于自然界的统治者.而只是其生'态链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对生态环境,我们不能漠视、破坏,更不能毁灭.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破坏自然,毁灭自然,必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大自然才能够给人们更多更慷慨的回报.  相似文献   

7.
哈里顿·恩萧作为希斯克利夫复仇的产物,人性遭到摧残和扭曲,他却爱希斯克利 夫,并快乐着。他的人性在小凯瑟林的文明与爱的牵引下复苏了,正是他的人性复苏展示了《呼啸 山庄》中人向往文明、渴望爱的人性是不会被毁灭的这一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8.
大学体育对加强学生协作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分工的细化则更呼唤着人的交流合作的精神,而这正是当前大学生所欠缺的,针对这一急需解决的问题,从高校体育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加强大学生协作精神及协作能力的意义,并提出了在体育活动中培育学生协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维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二人在山水田园诗歌上都有很高的建树。在审美意蕴上,他们的诗歌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与禅相连接,与画相搭配,不同的是,谢灵运对诗与佛的关系描述得较为细致,诗中写禅直白显露,王维诗中的禅意则显得更加隐晦和深奥一些。  相似文献   

10.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克洛德,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丑的代表,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如果换个角度审视,我们就会发现,克洛德是从一个善良博学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阴险、毒辣的副主教的他变化的根源就是基督教性禁欲主义。正是性禁欲主义的思想扭曲了他的人性,毁灭了他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社会物质殿堂的反光镜中我们看到的是物质充溢下的精神苍白,而张承志却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为我们日益苍白的精神寻找到了一种参照系——清洁的精神。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独有的精神气质,使得张承志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别具一格。本文试图从两种相互对立交叉的精神行为——放逐与追寻中来探讨张承志文化精神的内核。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各界,各领域乃至各个角落都无法拒绝的引进了高科技,当然体育也不例外,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为人类服务,创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成绩与价值,又能使人性丧失,道德沦丧,以致人类的自我毁灭。高科技在给体育界带来鲜花,掌声和荣誉的同时,也溶入了道德的沦丧与人性的毁灭。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的《拟邺中》以建安时代邺下诗人为模拟对象,成功地模拟了曹丕记忆中“欢愉之极”的生活。但是,在拟诗中的诸子放弃了各自的理想,安于享乐生活,且忽略了曹氏父子与邺下文士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并不完全符合史实。邺下之游是存在于曹丕脑海中的完美记忆,而谢灵运却将它扩大为一个时代一个精英群体的集体性完美记忆。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幸福自然成为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教育追求在纵向时间和横向内容上整体优化的幸福,同时教育又在滋养着学生的精神,提升其幸福层次;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培养其幸福能力;不断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些也正是幸福的源泉。教育构建了一座通往幸福的桥梁,使得学生幸福的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诗歌中有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秉承的正是中国古代的游侠精神,并且李白诗歌所秉承的这种游侠精神气质与当时的游侠传统、时代文化及李白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美术教学是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体现这一目标。制约这一目标实现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Levin在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中将毁灭类动词独立分为一类,这类动词有annihi-late, demolish, destroy等。本文以概念框架理论为基础,对毁灭类动词与其他相似类别的动词变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Levin对于毁灭类动词的分类是否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观认为,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比结论本身更为重要。这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其实,实验的过程既是学生参与探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也是思维处理的过程。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奥涅金形象体现了普希金对当时俄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高度概括。奥涅金不满现实,但对它又无能为力,由此必然产生无聊感、空虚感、孤独感,俄国的忧郁病逐渐控制了他。奥涅金的精神特征即虚列。他最终未能摆脱童年潜意识的束缚和实现更深层次的蜕变,从而超越低层次的幻想冥思,在较高层次上作出对社会现实的判断。他的悲剧就在于他始终不能挣脱低层次的思考和体验,结果毁灭了自己的精神。他生活在旧时代,但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历史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阮籍作为魏晋之际玄学名士的重要代表,其纵酒固然有老庄之徒求得形神超越的一面,但更多的与他的避世相关;阮籍的狂饮避世,既是一种全身的智慧,又包含了弱者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痛苦,从而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并由此典型地展示了魏晋士人人格的分裂,以及封建士大夫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进退失据的人生二难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