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安徽省高校"扩招"后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从整体性、综合性角度,对安徽省高校"扩招"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进行了宏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高校扩招后体育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教师工作情况也令人担忧;高校体育教学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纲要>的要求,如开课时间、教学内容选择等;高校体育教学物质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各种场馆设施和器材严重缺乏,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中明确制定了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的定额标准缺口较大.针对安徽省高校体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改革性建议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面对着角色与环境的变化,会陷入英语听力的迷茫期.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渡过"迷茫期",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扩招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扩招后,学校体育物力资源相对不足.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有所下降。由此大学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紧盯世界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革。具体的对策是:更新教学方式与指导思想,培训体育师资,返聘退休教师,教学时间延伸。  相似文献   

4.
对体育英语系列课程的开设现状和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结合ESP理论和当今大学英语及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对体育英语课程定位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英语课程应围绕"专业知识、语言技能、学习方法、思辨能力"四个要素进行课程设计。从这四个要素分别探讨了体育英语课程在专业知识上的主要内容,在语言技能训练中的教学重点以及学习方法和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坚持健康第一",体育与健康教学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上选择和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才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从"健康第一"看实施"健康达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健康达标"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观;体现了面向世界的发展观;有利于解决新世纪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突破;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为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创造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7.
"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高校"两课"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对天水师范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兴趣、精力投入等方面存在着影响"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要从更新观念、充实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入手,达到"两课"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新形势背景下,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对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培养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断探讨的课题.而线上教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抓手,能够帮助大学英语教师通过"项目教学法"与"自主学习"相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得到提升、发展.对此,本文结合项目教学法与线上教学的理论内涵,探究线上教学及项目教学的应用问题,提出项目教学在自主学习中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9.
借用"动车组效应"为学校体育教研组教学工作中优势情况进行分析,指出该效应带来了关于教研组长的"动力机车效应"、增强体育教研组的工作氛围、加强教研组长与教师的沟通、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增强体育教师教学幸福感的启示,并用"动车组效应"审视体育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指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仅仅在体育教研组使用"动车组效应",还需集合社会综合力量,全面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建设.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咨询、访谈等方法,从和谐校园的视角,探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方向,为构建以"自治"为主导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项目结构)体系,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走上科学化、系统化、多样化的轨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教学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改新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围绕着教学改革要有突破这个主题 ,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弊端 ,论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其次 ,阐述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从着眼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转向着眼学生的未来健康上来 ;从过于重视外出竞赛转向面向全体学生健身体育教育上来 ;从单纯生物学和运动技术教学转向知识、意识、能力、习惯、身心素质综合教育上来。最后 ,探讨了面向 2 1世纪的教学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的高校体育教改思路。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作为高校主要课程之一的体育课 ,同其它学科一样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更新与改革。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调查分析 ,采用实验课程、数理分析、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论证高校教学改革要顺应素质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提出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应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 ,采用自由选项的方法让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 ,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O*NET工作分析系统中的工作技能、工作风格和工作价值观问卷对660名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师O*NET工作技能问卷包含专业技能、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工作风格问卷包含关系导向、事业导向和创新导向,工作价值观问卷包括工作条件、自我实现、独立自主和环境支持,各因子均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O*NET问卷所包含的因子在任务完成情况、学生体育成绩、学生比赛成绩和教学研究成果四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绩效起到正向预测作用;高校体育教师的教龄能显著正向预测学生比赛成绩和教学研究成果两方面的工作绩效,职称高的体育教师取得高工作绩效的可能性大于职称低的。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它还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这即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本体效应与辐射效应。研究认为,为了更好发挥高校体育教育在人的现代化建设中的本体效应与辐射效应应该重点做好优化高校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教育内容与评价体系;鼓励并加强教师的科研行为;改变高校体育资源的生成、运作和管理模式;提供必要的场馆设施、器材和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人文教育和体育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分析,提出体育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扮演知识传授中的中介者、人文精神的熏陶者、创新精神的表率和体育大学生的知音和倾听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数据,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维度。研究结果显示:实践教学能力、职教理念、理论知识水平和政策理解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四个核心维度,此结论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执教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对策性地提出在普通高校建立体育教育综合课程的构想。研究认为,在高校构建体育综合课程,既能全面地完成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思想和接受体育化、心理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取得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体育院系要加强领导,营造体育网络教学环境,抓好教师培训;高校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建设丰富的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站,加强体育网络教学互动环节;创新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两种方法的比较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体育院校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中经常采用的"逆序教学方法"和"常规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性研究,在研究中针对两种教学方法在不同情况下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以及两种教学方法在课后所反映出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而为体育院校教学工作选择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提供一条可参考的教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实行学分制的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分级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普通高校体育课分级教学是对传统的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将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相当的学生划分在同一班级,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实践证明?o改革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增强了学生的体育意识,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使这一分级教学真正达到对教与学相长的目的,对新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