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发球进攻系统和接发球进攻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发球进攻系统和接发球进攻系统对抗理论模型,通过世界高水平男排的技术统计对该理论模型验证,并揭示了世界高水平男排发球进攻系统和接发球进攻系统分竞赛过程的得失分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排球比赛分竞赛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理论模型,通过世界高水平男排的技术统计对该理论模型实战验证,并定量描述了世界高水平男排分竞赛过程多级结构分布的特征和分竞赛过程的得失分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世界各国女子排球队为研究对象。对她们参加2004年、2008年奥运会和2005年世界大奖赛的实战对抗过程进行录像统计分析,探讨世界高水平女子排球竞赛过程的组织结构特征和竞技单元过程;定量分析和描述女子排球竞技过程得失分规律;分析得出女子排球竞技过程致胜机制。不仅为科学地组织训练和比赛活动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而且具有较高的科学理论价值,亦具有客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从第8届世界杯排球赛看世界男排技战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交通过对第8届世界杯排球赛世界男排各队在技战术运用上新动向的观察总结,得出男排技战术发展趋势为;跳发球广泛的未用;后排进攻大大增强;主体进攻趋向完善;接应位置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跳发球技术在世界男排比赛中被广泛运用,与之相比,我国男排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对国内男排比赛的调查,就如何提高跳发球技术水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男排与世界优秀男排竞技能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找出中国男排和世界优秀男排在竞技能力各个组成方面的差距,为中国男排今后的训练、比赛和备战2008年奥运会提供理论参考和帮助。主要采用录像统计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2006世界男排联赛上中国男排的技术统计分析,以及近几年来我国男排参加世界大赛的表现,找出了中国男排和世界优秀男排在竞技能力各个组成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跳发球技术在世界男排中被广泛运用,与之相比,我国男排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对国内男排比赛的调查,就如何提高跳发球技术水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塞尔维亚、澳大利亚、伊朗男排快球起跳点和击球点与进攻效果为研究对象,使用Dratfish软件测量并分析,研究起跳点、击球点与进攻效果的关系。同时,找出中国男排快球进攻当中在起跳点、击球点与进攻效果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期望以此帮助中国男排提高排快球进攻命中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比不同高水平男排队员的起跳点、击球点与进攻效果,中国男排可以打出高质量的远网快球进攻;高水平男排运动员快球进攻的起跳点和击球点与进攻效果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男排副攻手的短平快进攻的击球点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比较相同进攻人不同效果的起跳点、击球点发现,中国男排副攻手在短平快进攻时击球点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从隔网对抗项群竞赛规则演进趋势看羽毛球规则的变革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隔网对抗项群竞赛规则的演进趋势的研究,分析隔网对抗项群竞赛规则的演变进程中的规律性现象,探讨新时期下的羽毛球规则变革取向,为羽毛球竞赛规则的改革思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对抗性运动项目的竞赛过程进行的纵向分期,阐述了在不同的竞赛时期中战术活动的特点。力图在分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发现竞赛过程的不同时期战术活动变化的一般趋势,探索其相应的对策和方法。意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把握运动竞技对抗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便提高战术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及对竞赛情景的预测力,使战术活动取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4届排球世界锦标赛中外男排技战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录像、数据资料等研究方法 ,对我国国家队在 14届世界男排锦标赛上与部分世界强队比赛的技术 (后排进攻、发球、一攻战术、拦防技术 )统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男排与世界男排强队在技战术水平上存在明显差距 ,应尽快改变这一局面 ,以利于我国男排的技战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各个发展时期的羽毛球竞赛规则的研究,了解规则演变的过程,分析各阶段规则演变的特点、规律以及对羽毛球运动及其技战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掌握羽毛球规则的变化规律及该项运动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运动训练和竞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游程"分析法对排球比赛中的连续得失分进行界定,并对中国男排与世界男排强队之间比赛连续得失分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中国男排的连续得分游程明显低于美国、巴西男排。与意大利、委内瑞拉、日本队的连续得分游程差异不显著。在胜局与胜局和负局与负局中中国男排的连续得分游程个数均低于国外男排。自身的比较中中国男排在胜局中连续得分游程优于失分游程。负局中连续得分游程明显低于失分游程。  相似文献   

14.
中外优秀男排运动员身体形态和扣拦高度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和世界优秀男排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和扣拦高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男排队员的平均体重、克托莱指数和扣拦高度指标与世界优秀男排运动员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我国对二传队员的选材、培养和使用理念上落后于世界排球强国。  相似文献   

15.
通过献研究及对第六届大运会排球比赛的调研以探求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的发展过程和轨迹,研究认为,目前:运动员的来源渠道复杂;资金投入匮乏;训练与学习的矛盾;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管理体制滞后;竞赛体制结构不完善,导致了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经过十几年的变化,在人才培养上仍没有新的突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规范招生制度,改革竞赛体制,完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比赛质量。  相似文献   

16.
篮球运动是由竞赛和训练两部分组成的,随着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篮球竞赛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推动篮球事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与美国、苏联、澳大利亚、西班牙等世界篮球强国高水平竞赛制变的比较,找出差异,并根据R因子分析结果对各种差异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对1987~1989年中国和苏联篮球竞赛制度的改革特点作出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篮球竞赛制度的不足,提出了比较合理的篮球竞赛制度和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7.
摘要:古典式摔跤竞赛规则修改后对技战术的影响还未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把握古典式摔跤技战术发展趋势和备战巴西里约奥运会的需要,运用文献资料、观察、数理统计、比较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世界男子优秀古典式66kg级摔跤运动员为例,对新规则下古典式摔跤技战术的运用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与探讨。结论:世界优秀男子古典式摔跤66kg级运动员站立与跪撑角斗得分能力均衡;转移与抱折是站立角斗的核心得分技术,逼迫对手消极成为站立得分的手段之一;滚桥和提抱技术是跪撑角斗得分的主要手段;站立对抗中积极、主动的进攻成为新规则下古典式摔跤的风格特点。建议:中国摔跤运动员整体对抗能力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还存在差距,教练员需加强运动员个人能力与技术风格的培养,在训练中以突出核心技术运用得分能力、加强站立对抗的积极主动性为目标指导训练与比赛。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办高水平排球队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大学中培养优秀运动员有利于运动员个体社会化,符合运动训练学、人才学、教育学客观规律.以全国36所重点办高水平排球队的高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和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的现状,并提出了新的管理和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影响我国高校办好高水平排球队的因素有:思想观念、现有学制、竞赛制度、教练水平、生源、培养模式、科研水平等几方面.并设计出四级培养训练网模式,包括普及选材训练阶段、培养成型训练阶段、高水平训练成才阶段和高水平展现阶段等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对影响中国男排训练质量提高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通过对我国9支优秀男排运动员冬训情况的调研,以及运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男排在第15届男排世锦赛与第13届世联赛的有关技术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新组建的中国男排水平与世界强队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对影响我国男排运动水平提高的若干因素的分析,认为主要因素在于训练质量不高,而造成训练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各级排球训练在职能部门管理、后备力量建设、科技支持力度、教练员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男排运动水平提高的瓶颈,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艺术体操的成绩提高较快,在2003年世界锦标赛上取得了集体全能第7的历史最好成绩,也首次获得了奥运会的入场券.但是中国艺术体操还是处在世界二、三流的水平,找出差距原因所在,无疑对我国艺术体操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研究认为:造成我国艺术体操竞技水平的差距与训练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训练学因素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训练的不足,各训练阶段过程短,各训练阶段专项负荷过度及严重的运动损伤,致使我国能担当为国争光的一流运动员少,尖子运动员"厚度少"、"成才率低",拉大了与世界高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