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法律确定性的传统,这个传统被古罗马继承。在疯狂崇尚理性的那个时代,法律的确定性被推到了巅峰。随着理性主义遭到诘难,法律的不确定性登上了舞台。法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争论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一直不断,不同时代对法律确定性问题的不同强调,都推动了对法律确定性的认识,而法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问题是相对的,对法律确定与不确定的调适成为法律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我国法律职业的状态下,与其他法律教育模式相比,诊所法律教育对我国法律职业者的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不仅能提高法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态度。另外,我国目前法律职业化的需求对于诊所法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农村法律服务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的解决以及农村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现阶段,我国农村法律服务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村法律服务机构管理混乱、法律普及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法律服务人才等,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如构建公益型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设立更多的法律诊所,来完善农村地区法律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一个历史概念。本文试图从规则的角度对原初的法律精神进行考察。在人类精神还没有分化的时候,"德""得"相通的"习惯"原则——正义——影响着法律的精神,法律或成例就是正义的一种衍生物。从遵守规则自然之道的神圣性到财产的增长和有意识地把遵守规则纳入人的视野,原初法律精神的正义性将出现某种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既是法学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当前,在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生命过程的反映,是人的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也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它具有超现实性、非逻辑性和超功利性,所指向的是意义深远的超凡之物。法律的偏私性使其注定不能成为信仰的对象。法律信仰只是法律人的自塑。  相似文献   

7.
对当代中国新旧法律思想转变时期两种法律思想进行统一论述,从而得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存在"危机".在法律转型时期法律信仰的空白,矛盾阶段,基于法律信仰对于法律实效和现代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重建这一紧迫性问题.认为法律信仰重建体现为法律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寻求法律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实现法律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8.
对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历来是中国政府治理策略的重点之一,基层司法便构成了整个司法制度的支架。但同时面对中国九亿多得农民和广阔的农村社会,我们又深深发现广大基层社会对法律服务,对司法救济的巨大诉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为一个应时而生的特殊群体,因其收费的低廉以及固有的地方性优势等等因素在我国的法律服务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存在受到了来自官方、民间、媒体等各界的诸多质疑,受到了政策上的不断压制。那么对于这样一种制度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意义到底在哪,这将是本文讨论重点。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实社会与法律现象的复杂性,法律推理涉及相当复杂的技术性问题,从一般事实命题到法律事实判断,既需要提炼一般规则,又需要建立针对性规则和分类范畴,以适应各种个案事实。此间,法律规范适用与法律事实确认不是一蹴而就的。法律推理关乎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对法的正当性拷问以及对于法律逻辑自足假设的反思,昭示着法律活动不再限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实践理性具有填补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方法带来的现实不足,体现了事实、规范、价值判断与逻辑推理的群合。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使用实现了普通语言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法律隐喻,其在法律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内省法,揭示出法律隐喻与法律语言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表述的严谨性和术语的规范性是法律英语的两个基本特征,这就要求在法律翻译过程中必须做到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无误,否则往往就会导致学术翻译的整体失败。为避免法律术语误译,本文结合实例,从英美法背景知识、专业词汇特定含义及惯用副词译法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述了学界关于检察权性质的行政权说、司法权说、混合权说及法律监督权说,对这四种学说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理论批判,然后在三权分立模式下对检察权性质进行了总结反思,最后在中国的宪政体制下对检察权的性质进行一种探索性的学理解释,并回应了这种研究路径可能引致的质疑和批判,指出了法律监督权说的理论纰漏,认为我国检察权实为一种新型的与行政权、审判权并存的国家权力。我国检察权具有法律监督的功能,但不应定位为法律监督权。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是推进中国法治进程的强大内驱力,但目前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已严重地阻碍了法治化进程。因此,欲保证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为农村法治的实现提供内在的精神要件。  相似文献   

14.
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着重从教学模式转变、课程内容设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以达到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奥斯丁等早期分析法学家认为,法律实际是主权者的命令,但却因此面临着"强暴者困境"而无法圆融学说体系。哈特则将法律要素构成作了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区分,通过"承认规则"的运作化解了"强暴者困境"的难题。德沃金则认为法律原则无法由"承认规则"导出,进而发展出了涵盖法律原则的三要素学说。  相似文献   

16.
17.
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一些领域的法律还存在问题,比如一些影响较小的法律法规以及比较容易忽略的规范都没有很好地在法律中体现出来,在法律体系进程构建加快的同时也要注意这些问题。本文从消防法律出发,结合其他领域法律体系建设,研究消防法律与其他法律之间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实践中的法律推理必须注意到形式逻辑运用于法律适用的局限性,由于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认识习惯的差异性,法官难以在一次推理中以两个前提为基础做出终极性推理并依此得出裁判结论,通常要对推理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反复检验,以确定其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法律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在过分注重形式理性层面的时候,会弱化对实践理性的兼顾,使得法律推理在法律规范的理解上缺乏应有的深度,尤其是复杂案件中适用法律规则的多重选择性及结论的非唯一性上,都决定了法官需要在事实与法律之间往返流转,必须通过反复适用法律推理才能获得妥当的裁判结论。  相似文献   

19.
ODR是以纠纷主体为中心,根据纠纷主体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形成的全新的纠纷化解机制,实现了法律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实现了调解、仲裁、诉讼的跨界融合。山东省ODR建设应遵循法律在左,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在右的理论,并应以国家为主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结合社会法学派的起源于发展,对当前的社会法学派的法律发现观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对社会法学派的法律发现观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