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家,《鹊桥仙》是其名作之一。词在发展之初,其调与题是相互统一的。词调既与音乐有关,也和文辞有关。但后来却分了家,词调只代表乐曲,不再涉及内容,如欲对内容有所说明,就得另加题目。宋词绝大多数都是如此。而秦观的这首词则恰好是词调和词题相互统一的,也就是说,《鹊桥仙》原本即是为歌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相似文献   

2.
明清词调音乐是重要的词乐历史形态,承载着唐宋词独特的声辞之美,也呈现出明清词人融前代遗声与当代声乐的博雅趣味。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主要集中在乐律宫调理论、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乐谱校订与翻译三大方面。依托传统音乐史和乐律理论,论者就词调音乐发展流变和乐律学研究之成果尚称丰富;以明清词调音乐乐例阐释词的文辞、声情与音乐关系的相关论述仍显得片面,不少地方甚至是主观臆断;以现代简谱、五线谱重新解读和翻译明清词调音乐也因译谱方式的不同而存在争议及偏失。反思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依此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并以唐宋流行词调《木兰花》为例,阐明明清词调研究展现出的学术空间和张力,是推进明清词调音乐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更漏子》调最早出现在唐代,调名本意为吟唱夜里滴漏报更的小曲。此调体式丰富,有温韦二词两首为正体,是区别于其他词调的特色所在。《更漏子》调的押韵方式多变,较复杂,以平仄四换韵为主,声情促缓有度。其句式平仄有律句有拗句,包容性较强。经过晚唐五代的初步发展,于两宋时期逐渐繁盛,名篇辈出,有其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宋代词人中柳永是第一个对词体作出贡献的人,他不仅革新了词的形式,也扩大了词的内容,把词从贵族手中送回民间。他的词受到了市民的欢迎与喜爱,但统治者与士大夫却瞧不起他的词。苏轼在不满柳永为人与词作的同时,立意要别创一格,别立一派,以与柳永争胜。他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在词调选用上也与柳永不同,结果创立了豪放一派,而与婉约派并驾齐驱,各擅胜场。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心雕龙·诠赋》篇,历来的论述重在阐发其对赋源的探讨和赋体的规范,对涵盖其中的理论创见缺少深刻洞察。如从理论价值角度,则可以更加清晰地解读出丽词雅文与符采相胜的奥义。  相似文献   

6.
"雅"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宋词的雅化,拓宽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位,使词体同诗体一样充实着雅的内质。通过对北宋词内容和艺术上的雅化及其原因的探讨,力求全面深刻地把握宋词的特征和艺术演变的轨迹,从而更好地领会宋词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7.
钟锦的《词学抉微》把词体美感特质作为词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以康德哲学作为基准,融会其他哲学之后,确定了一个关于美感研究的基础,认为“士大夫们在小词中迷恋的并不是言志载道不予许诺的色情魅力,而是言志载道不能给予的作为完全自由愉悦的超越性美感”。他以先验研究作为基础,尝试从关感的基本心灵机能出发对词体美感特质进行剖析,认为词体表现的是超越性的美感,在词中则具体表现为艺术关、自然美和德善之美,其中德善之美是《词学抉微》在词学上最重要的创获。作者不仅区分了“益善之美”和“德善之美”,在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善之美”,并且重新解读了“诗言志”的内涵,认为词上接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  相似文献   

8.
关于宋词美学特质的讨论大多建立在以词话为主要形式的词学理论著作和具体词作的基础上。词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用作辑佚、校勘、考证资料的。通过对词选的整体考查亦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风尚,从而看出时人对词体美学特质的群体认识。宋人选词时受时代背景、词坛创作风尚和词论品评之风的三重影响,始终存在着雅与俗、正与变、文学性与消费性的几组矛盾,而经由螺旋式的发展,终于达到了复雅归宗。词选扩大了词的接受面,和词学理论著作分别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总结反思了宋词创作的成就,它们共同体现了宋代人对于词体的审美理想,所以研究宋代词选对于研究宋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从诗歌史、音乐史、词体发生史的演变历程,以及版本、作者背景、作品诸多方面综合考察,李白词可以确认为真实的存在。《宫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三首、《清平乐》四首,三组作品均为李白在天宝二年于宫廷应制写作,分别写作于该年早春、仲春和暮春,在题材和写法上顺承而下,清晰显示了词体诞生之际的蜕变痕迹和发生历程。《菩萨蛮》《忆秦娥》在李白临别宫廷的诗作中也可以一一得到对应和验证,"玉阶空伫立",是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与"结桂空伫立"的重新组合与词体表达,玉阶专指宫廷,较早见于陆机《班婕妤》;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李白同期诗作《灞陵行送别》中字字对应.  相似文献   

10.
姜夔在南宋被誉为词调音乐第一人,他精通音律,工于诗词,能弹琴、吹箫、作曲,姜夔的歌曲集《白石道人歌曲》中编制的自度曲高远清秀、文美雅致,艺术价值非常高,姜夔也因此成为南宋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传世曲谱词调的音乐家。文章通过分析姜夔词调特点,对其词调的“爱国”“清空”以及“凄婉”等特征和自度曲音乐风格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南宋骚雅派的代表人物,史达祖在词坛上作出了许多贡献。对其词品,历来少有非议。如此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且曾参与韩侘胄主张的北伐运动的重要人物,《宋史》却只字未提,其身平事迹只是散见于一些文人笔记的零星记载,身世晦暗不明。本文试图从其词集《梅溪词》中梳理其感情的层次,还原史达祖的真实性情。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大量的联绵词,古人对这种语言现象早巳有所注意。《荀子·正名》说:“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喻则兼”。所谓“兼”就是指联绵词。明清的学者对联绵词非常重视,对联绵词作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明人朱谋讳最先编了一部《骈雅》把古书上的联绵词收集起来,仿照《尔雅》的篇目分成十三篇。这部书首先引起人对联绵词的注意,清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及《读书杂志》中,对联绵词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澄清了古人对一些联绵词的糊涂认识,如对“犹豫”等的解释。近代人朱起凤因首鼠首施引起的风波而发愤著书,写成了《辞通》专著。符定一用三十年的时间编了一部四百万字的《联绵字典》。现代  相似文献   

13.
《花间集》奠定了词学的传统审美规范 ,即情艳、辞雅、声谐。与《花间》审美传统相比 ,苏门词学审美观念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艳”的雅化 ,“雅”的深化 ,“谐”的淡化。苏门词学观呈现出明显的诗化倾向 ,他们特别重视词和词人的“不俗”。清新、高妙、自然这些诗学审美的范畴因而进入苏门的词学审美批评语境 ,成为苏门词论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4.
"花间"一派的词作,自流传以来,被世人认为以"金玉满眼"的浓艳为主要格调,在词体上亦仅仅是应制应歌之作,并无太多内涵可言。然而清代常州词派却另出机杼,称"飞卿词全祖《离骚》"。虽然遭到后世的非议,认为过于牵强附会,但究其实质,固然是与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有关,可是另一方面,实在是温庭筠之词和屈原在《离骚》中的抒情有共性。后世往往只看到飞卿的浓艳,却看不到华贵背后的清丽,有的时候的确误读了飞卿词作。本文就从常州词派和《白雨斋词话》说开,旨在探讨飞卿词中的托喻以及与屈原《离骚》的继承关系,以期给飞卿词一个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自《尔雅》广泛传习以后,由于它体例完善、内容广博,不少学者就赓续这种形式,写出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多种新著,如《小尔雅》、《广雅》、《比雅》、《拾雅》、《埤雅》、《尔雅翼》、《骈雅》、《迭雅》、《通雅》等等,形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领域中的一派——雅学派。这一类著作,从训释方式看,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编排方式看,是把一组同义或近义词列为一条,再依大类编成若干篇。这就是我国传统语言学领域里的“义书”,即现代的“义类词典"。它跟依字形编排的《说文》和依字音编排的《切韵》,鼎足而三,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重要一支。这些书的价值各不相同,其中以《小尔雅》成书较早,且为历代注疏家所引用,影响较大。本文拟对《小尔雅》产生的时代、作者、内容等作一初步探讨,以便求教于专家同行。  相似文献   

16.
中唐以后,雅俗文学的分化使“小说”的“残丛小语”概念亦分化了,一直到清末,雅文学都抱守固有概念,拒不承认明清小说为“小说”;而俗文学家们则从宋代开始,先将说话之短小者、后将历史演义以余史身份都推进“小说”概念中,以期挤进雅文学殿堂,但雅文学的末把交椅终于未坐成,却赋予了“小说”一词以现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末期袁学澜的《适园论词》,是一种重要的词话论著,集中表现了袁学澜的词学主张。但该词话尚无专书,而是附栽于袁学澜的〈零锦集词稿》中。现在将其辑校于此,并附以《零锦集词稿》的袁氏自序及好友张鸿卓的题词和评论,可以为研究者认识袁学澜词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并指出了各个文体的特点,即"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以"体"为中心,开始对文学形态本身有了高度自觉意识,体现了人的自觉,开启了中国文体说的先河,对以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情兼雅怨"是钟嵘《诗品》中评价曹植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品评其它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准,"雅"与"怨"两个美学概念是《诗品》中的诗学理论的两极,本文试从这两方面作切入点,从《诗品》对具体作家与诗歌作品的评述中分析概括钟嵘"情兼雅怨"中"雅"与"怨"的内涵、内容、形式和艺术效果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来探索《诗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典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要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准确翻译并非易事。本文以《论语.学而》篇的英译为例,从语言差异的角度,提出在典籍翻译中应注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显著特点,并强调翻译要保留典籍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弄清原文本中存在的"核心词"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