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配合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现代化课程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把环境因素作为潜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我们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部分教育内容设计了《儿童四季棋》,它采用了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在“玩”中学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式学习。  相似文献   

3.
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谈体育课堂情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体育教改势在必行,领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与指导思想,结合多年体育教学实践,分析体育课堂情景教育,旨在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期导读     
继上期《国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专题》,本刊又推出以季浏教授牵头的3篇文章,分别针对曰本、美国和英国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某一方面,给予深入的研究。《日本基础教育体育科<学习指导要领>评述》在深入分析日本2008版体育科《学习指导要领》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曰本此项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美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流变与特点分析》对美国近二十年来三个不同版本(1995年版、2004年版和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约束力与灵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标准灵活性增强,是新一轮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但《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规范和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还必须具有约束力。从当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来看:强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建立地方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大纲,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权威性,严肃执行课程标准的纪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现代化课程理论把环境因素作为儿童德育教育潜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以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为设计思路,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部分教育内容为依据设计了本《德育棋》。  相似文献   

7.
宋艳艳 《美育学刊》2023,(3):114-120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结束了义务教育“音乐”“美术”“艺术”3个课程标准并存的局面,开启了艺术教育全国统一标准的新时代。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课程内容规定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的一体化体系,采取“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分段式”教学模式。新标准在3~9年级艺术课程的音乐学科设置了6项教学任务,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新要求,同时也对培养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师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专业提出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教育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去设计课程目标 ,为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体育素养 ,为体育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在观念、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解放提供了体育课程发展史上的一次难得的契机和巨大的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9.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在科学理念指导下的身体素质评分标;住与“健康体质”的提法及奖励方法不够科学和严谨。  相似文献   

10.
从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正确的解读。同时对部分地区中学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指出了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01年和201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初步形成.这一体系与世界其他施行同类型课程的国家相比,较为一致.从理论预设层面来看,该内容体系有其合理性;但是在现实运行层面,从综合课程的"无边界"包容到体育课程的"学科性"危机来看,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有待商榷;而从"拼盘式"综合课程到"一体化"综合课程发展来看,健康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内容的整合程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教育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制及其实施机制已经明显地不适应时代的要求。1985年我国启动了新时期第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在此基础上,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初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的新一轮的改革。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任务。”。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实行新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寻求全面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一部分。这项改革是在西方已经经历的新课程改革的启发下。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直到今天,此项改革受到我国教育工作及相关学的关注,并且存在着诸多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试行之后,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同时却也给学校体育教师带来了困惑:体育课到底应该干什么?在对过去的做法批评反思、对新课程标准深入学习的同时,体育教师对现在体育课上究竟该做什么似乎更为茫然。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统计等方法对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和学习,对体育课程教学提出建议:体育课上只应包含两方面内容:知识和技能学习;游戏或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14.
浅析体育课程改革的演变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探究,并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提出新的时期体育课程改革内容、目标、结果、结构、培养对象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力求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日本及时调整和修改了各学科《学习指导要领》,最新的2008版体育科《学习指导要领》已经分别于2011年(小学体育课)和2012年(中学保健体育课)正式实施。本研究在深入分析日本2008版体育科《学习指导要领》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体育科《学习指导要领》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以供广大学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专家咨询法等科研方法,对新颁布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进行了详细研究后。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育理念上更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旗帜鲜明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方面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1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 ,为学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标准》提供了可能 ;并且《标准》提出教学目标仅仅依靠每周两节体育课的教学、课间操是远远不能实现的 ,因此如何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发掘各地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课题。2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分类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可分为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体育人力资源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  相似文献   

19.
<标准>的实施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大纲的扬弃,反映出新的学校体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健康第一”和主体性教育思想两方面。而新的学校体育思想正是在“健康第一”、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等几个方面对传统学校体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分析、《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的比较、《体育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目标以及《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局限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