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武当道教武术养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武当道教武术的养生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提出“天人合一的融合观”、“阴阳对立的统一观”、“形神兼备整体观”、“刚柔相济的平衡观”和“动静结合的全面观”是武当道教武术养生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武术产生的原因对武当山武术活动的形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禹侵伐三苗之战促使了武当山原始部落武术器械和技击技能的发展;宗教祭祀活动的武舞“干戚舞”在促进部落武术发展、普及的同时,更标志着武当山武术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史料和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从“道、佛之争”、峨眉山的道教背景、道教影响下的峨眉武术这三方面入手,指出峨眉武术起源于道家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日之峨眉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4.
当前,武术教育面临的实际危机,是既缺乏对武术文化教育意义的深刻理解与认知,又缺乏对武术文化教育理念的实践. 从理论基础而言,武术技能教育是以武术技能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教育,而武术文化教育则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培育的养成教育. 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实则是一次武术教育境界的巨大转变,它将有助于认清武术技能教育着重于技能完成的生物体训练,武术文化教育着重于"文武兼备"的完善之人的培养. 由此,武术教育才能充满希望,武术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1991-2015年间中国的武术文化研究学术论文,提出了武术文化研究的8个主要方面,包括: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国传统历史与武术文化研究,武术文化的地域、区域研究,武术传播研究,武术文化本体研究,武术教育研究,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武术发展研究等.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以建立中国武术学术共同体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6.
武术教育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于2009年重新修订了武术的定义,确立了"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这对现行的武术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如何在教育环节中体现出武术文化符号、载体象征,如何体现武术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武术教育必须由单纯的武术技能传习转向更重要的武术文化传承.采用文献综述,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针对当前武术教育存在的弊端与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对未来武术教学教育方式、重心的转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侵略与争夺,我们只能选择自救,把武术文化精华加以传承、发展、创新,并期望由此推动武术教育方式的转变,进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摘要:武术不仅是“术”,而且是显学和玄学的文化复合体,蕴藏着复杂而深奥的话语符号及精神意义。为了探骊武术文化的本真渊源与精神,对于武术及其高级阶段的内家拳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文化形态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哲学和体育学等视角,运用格尔茨的文化“深描”理论,对其学术范式及认知图式进行文化阐释。研究认为,武术是生命科学所涉,武术文化是觉醒的文化;武术文化的原初属性,是其“观念—意义”、“武—道”的符号—结构—编码系统,更多地依赖道德直觉、本能体悟等符号解码系统;内家拳是武术的代表和精髓;道家修真文化和隐逸文化促成了内家拳的原初精神——返璞归真,内家拳进而传承和践行着道家、道教的精神和价值——悟道蓄德;以武入道是武术文化的终极意义。研究价值在于构建系统的武术文化深层分析体系,厘清内家拳丹道武学的机理,挖掘武术背后“道德直觉”的隐形文化式样,还原武术的原初文化精神和普世价值,促进国粹民粹的内化传承。  相似文献   

8.
古代元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土司统治者设定“世统其兵”的土司军事制度,主动利用土司军事武术来组军征战,捍卫疆土,维护其世袭地位.因此,土司武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服从于土司军事战争的需要.土司注重军政建设,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土司军事武术的发展和繁荣.对“傣族武术”及“壮族武术”这两项具有鲜明土司特征的土司军事武术项目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土司军事武术形成的历史背景、特征及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武术的本体,探究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历程和规律,总结武术发展存在问题与核心转向。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历史逻辑和哲学思辨角度论述武术本体走向与价值变迁。研究认为:武术本体是一个"技、艺、道"组成的整体,有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技击属性、军事属性出现了淡化的同时突出了体育属性和艺术属性,并向多元化方向继续发展;武术本体价值的迷失是造成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从挖掘武术修身价值、适应社会大环境和回归文化之本等方面实现武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了解和推广武术有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的教育不仅需要科学知识塑造下健全的理性,更需要文化氤氲下完整而丰满的感性.然近代以来武术教育却在西方体育范式的裹挟下注重以技能为主的知识理性培养,更在科学与民主思维过滤下边缘了武术文化中固有的非理性熏陶,致使其教育性不足.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非理性典型——武术教育仪式的内涵、流变和当代重构进行了梳理,认为,武术教育仪式作为一种示人规范的教育手段,内蕴宗教信仰、伦理、情感等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以降的反传统使传统武术教育仪式内涵发生了祛魅化的文化流变,原初的教育效果被破坏;回归传统之际,提出一般流程及象征性、教育性、表演性、地方性等武术教育仪式重塑的基本原则,以期为提升武术的教育性提供参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集整理,结合巴人在武当山地区的活动历史记载,我们对“巴渝舞”与武当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远古到春秋,早期巴人在武当山存在了二千多年,牧野之战中首现的“巴渝舞”是由居住在武当山的巴人所创编的;知兵善战、刚勇好舞的巴人及“巴渝舞”在武当山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散打王"争霸赛竞赛规则和技战术与散打锦标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观摩和技术统计,对2002年"散打王"争霸赛和全国散打锦标赛中运动员使用各种技术的次数、成功率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找出"散打王"比赛不同于一般散打比赛的技、战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影视媒介对中国武术传播的影响.研究认为:武侠影视作为传播中国武术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形成新型的武侠影视产业,促进了中国武术的传播;另一方面,武侠影视在传播中国武术的过程中,给中国武术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使武术出现内容肤浅和文化内涵缺失等现象,以致于造成对中国武术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类型与传统体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类型对各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的作用不可低估.中国内陆农耕型文明的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体育生态类型的主要特征.这在诸如武术、龙舟、龙灯、风筝、秋千等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着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武术概念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理论体系是由武术概念为逻辑出发点,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下属概念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所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理论的缺陷导致实践的困惑.运用逻辑学原理,在批判分析原武术概念基础上,提出武术广义和狭义两个定义:广义武术概念: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狭义武术概念:武术又称武术运动,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表现为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就道家养生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发现:道家先哲朴素的养生观与现代人追寻的健康理念基本一致,将道家独特养生文化加以开发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必将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于指导我国现代休闲体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地居民的态度决定了当地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既有研究成果,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的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模型指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是其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环境影响感知的作用则较为微弱。研究结果的启示主要有三点:武当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能忽视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诉求;减弱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遗产地社区环境整治力度。  相似文献   

18.
刘幸  王夏凯 《职大学报》2013,(4):44-47,68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是如何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