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最能体现西方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对文学经典的冲击。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的先锋小说家如何进行叙事技巧和话语层面上的实验,对文学文本进行着怎样的解构与建构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如何渗透进先锋小说的创作先锋小说解构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文学体系,却又有着很大的建构意义,在小说面临边缘化的背景下开创了新的小说创造道路。  相似文献   

2.
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茁长起来的。新、马华文文学从对中国文学思潮的跟随、模仿、借鉴,乃至后来的隔绝、自立发展,最后成为独立的文学。新、马华文文学的创作潮流继承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质,不单关注祖国的动态、民生的疾苦,还反映了马来亚华人的生活,成为服务于当地华人的一种艺术模式。从作家队伍来看,中国作家的影响在早期是全方位,后来逐渐培养本土作家,直至他们完全成熟、自立。反过来,新马华文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虽不算很大,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绘画对皇家园林发展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中,神话传说、小说、诗歌、赋等对皇家园林发展的影响很大,在绘画艺术中,山水画对皇家园林发展的影响尤其突出,它们对皇家园林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丰富造园匠师的想象,开阔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为他们的造园实践提供艺术技巧和模仿的蓝图。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绘画对皇家园林发展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对当前我国园林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古代小说,却因历史、社会及小说自身的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地位低下,体式多变,且概念不清。  相似文献   

5.
拉美当代文学自 2 0世纪 80年代译介到中国后 ,直接引发了对中国文坛传统文学成规的冲击和中国先锋小说的产生。冲击之一是 ,拉美小说中与传统小说的叙事完全不同的时间观 :如 :时间倒流、离散性情节、时间的循环等 ;冲击之二是 ,真实观的改变 :以想象为本体 ,如 :梦境、幻觉即真实。在此冲击下 ,中国先锋小说在形式上的革新是显著的 ,但缺陷也是明显的 :重模仿 ,忽视现实生活。启示是 :摆脱成规 ,自由地探索现实真实 ,使创作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征服。  相似文献   

6.
《喧嚣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填补了20世纪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的某些空白,标志着美国意识流小说的正式崛起,进一步发展了乔伊斯和伍尔夫的艺术风格,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在艺术手法方面主要采取了小说的叙述、意识流、“神话模式”等手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受外语语言的“工具性”的冲击及“有用乃大”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而被“边缘化”的现象,从英美文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学养、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论述文学“之用”,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方法,重点是以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凸显文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品,其特征主要在它反映对象的形式。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依据应注重从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主要是文学文本在语言运用上的相似性。文学体裁是由文学文本语言运用的相似性进而影响其结构模式和形象塑造的类似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从文学体裁的语言运用特征即可看到文学文本的语言自身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文学体裁的四分法,即注重从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来分类,具体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含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本文对这四种不同形态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运用上的特征进行探索阐释。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新方向的建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之一,它是伴随着1950年代文学中心的转移而不断深化并形成了区别于现代文学之性质的当代文学新的范型,又在日后的历史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构成了至今一直为人们反复辩难却又无法隐去的当代文学传统。考察以解放区文学为源头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对之传统进行近距离的观照,把目光投向文学中心转移后作家主体的创作心态以及新的文学形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方式、价值取向等带来的全新的冲击,可揭示出文学思潮的内在转化以及文学史的深层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文学阅读课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探索如何平衡传统文学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对经典文学的影响,从师生各自角度出发,更新经典文学阅读的教学方式,使经典文学阅读课焕发新时代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1.
自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人叩开了中国大门之后,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开始多了起来,随之也就出现了反映中国人在国外生活的域外题材小说。清末有《孽海花》、《苦社全》,民国则有《沉沦》、《术马》等等。但那毕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子民所发出慨叹,所以小说描写的多是中国人在国外受欺压和凌辱的屈辱史。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说自其诞生之日起,从内容、体裁、文体这三方面均受到佛经翻译文学的影响。该进程不但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外来文学本土化的过程,而且对研究汉译佛经和我国其他文学形式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是由有意感受而形成的.有意感受形成了“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的单一的表现方法.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学理论、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影响和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小说创作,出现了光怪离奇的表现方法,但仅仅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影响、冲击所致,只能说是一个外部因素,而内因——写作者感受与表现的内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透过莫言小说的创作理念,看到在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战略中,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正在双重觉醒,而且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建构中创新是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两种文化共同的历史沉淀。华裔美国作家特殊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也造就了其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矛盾状态。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华裔美国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成为华裔美国作家必须面临的复杂状态,特殊的生活状态给予他们特殊的身份选择,回归、背离抑或超越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试从身份的寻求问题浅析华裔美国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中主人公莱拉的身份选择。  相似文献   

17.
"体育文学"是把各种体育活动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体现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最终融生命、健康、审美及艺术于一体的文学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文学类型,中国当代体育文学中人与体育的主题经历了一个从"解构"到"重构"的历史沿革。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大量自觉赋予体育文化内蕴的文学叙事文本,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与价值诉求。在21世纪的文学格局中体育文学经历了从中心走向边缘,又从边缘回归中心的发展过程,必将对未来的体育与文学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学消亡论是目前学术界争执比较激烈的话题,我们不敢妄言文学是否存在一个真正终结式的消亡,但是文学正在式微,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看待文学趋向衰落?本文将从文学的起源、文学的审美功能以及大众传媒的出现三方面对文学式微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代文学与科技的对立源于文学工作者对科技威胁的恐惧,而非对科学本质的怀疑。对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新科技文明的入侵,文学工作者是否仍然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抑或在此科技文明的压力下寻找一个与之共存的环境?此实为当今文学研究与科技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本文以英美文学研究为限,尝试从文学研究与网络科技共生的结构中,寻找文学研究如何在科技文明中尤其是网络世界里,发掘文学研究与论述的空间。网络文化的发展也开启了文学研究的另一个层面。文章将网络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分成五个方面,希望有关方面的阐述能揭示文学研究的前景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唯美主义文学从欧洲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式唯美主义文学,改变了日本文学发展格局,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学自身等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很快经过翻译家的努力宣传而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由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写作内容、主题、手法和目的上继承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一些东西;同时,中国作家在继承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发展,实现了对日本唯美主义一定程度的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