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文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注重城市形象,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应立足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应重视文化个性的保护、发掘与塑造,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来涵养文化生态,充分利用好城市公共空间做好文化宣传。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是在当代社会视野下,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文化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具有显著的活态传承特质。"非遗"保护中社区主动性强调了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提升社区主动性即是文化自信战略在落实民众中的重要显现,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民族文化自信,使其不断增强。两者互为作用,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中国梦"伟大梦想的实现构筑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3.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艺术,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民族音乐、舞蹈与美术等诸方面的分析,认为这类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其传统内涵的演化,标志着日益发展的社会已经赋予它展现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新的道德观念、推动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崭新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中华民族所生活的中国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优越的地理环境 ,形成了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复杂的地理环境 ,形成了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 ;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形成了不曾中断、具有连续性的传统文化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中,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研究和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本真性、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使爱国主义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美学姿态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实例,通过对传统民间美术的价值体现、阴阳观念、适形造型法以及象征手法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实现传统民间美术的现代化创新与再利用,促进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效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大地生态类型的多样化,使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特色,这也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系统中所有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共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构成了体育文化生态圈得以存在和构建的科学依据.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首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依赖于原生态的环境条件,并充分保留了远古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印记;其次,我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的多元图景;再次,体育文化生态圈这个有机统一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而非封闭的、静态的,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具有原生态发展观、文化多样性和动态开放性的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8.
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现状及表现形式。文章从文化的物质、协调、组织、情绪四个层面结构入手,分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差异对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特殊影响,并提出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实现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血脉与文明财富,能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与丰富的智力泉源。当代文化建设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作用,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通过文化自豪感的塑造促成民族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力量。  相似文献   

10.
促进中华民族认同要靠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影响力,要靠中华文化精神家园彰显内在吸引力,共同构筑中华民族认同的共有精神家园。因此,弘扬中华文化活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发挥中华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引领作用是当前实现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说"诗教"     
中华传统文化从人文精神出发,提倡诗性文化;又从诗性文化出发,提出“诗教”的命题,并认定它是治理国家,施行教化的根本途径。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诗教”对培养和造就中华民族最强劲的民族凝聚力和最独特的民族性格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的今天,继续提倡“诗教”则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中"尚武崇德"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探讨武术运动中“尚武崇德”的当代价值是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理解它、认识它,并不断寻找它与时代的契合点。把习武同弘扬民族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从而推动社会积极和谐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欲知道中国民族精神的未来,要先考察一下文化之为何物,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质,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孕育于该民族的文化当中。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径,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各民族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土壤之中,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灵魂。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民族精神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哺育和承载,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绽放和孕育民族精神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与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升华无不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肥土沃壤。因此,当今时代,研究、挖掘、开发和发展地域文化,既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播学视阈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表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生命力,关系到其文化整体的实现;传播影响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并重塑着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选择。传播生态的改变造成的文化传承结构的失衡、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文化传承功能失位与价值迷茫、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构,必须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强化其社会责任,努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在加强信息监管的同时,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文化引领功能,努力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厘清武术文化的回归传统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孕育和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复兴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起到支持和发展的作用。指出回归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要立足于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弘扬尚武精神,凝聚武术人的力量。武术文化从回归传统武术文化,到回归中国文化,进而实现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针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学习,创造出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中国油画艺术,并寻找中国油画与民间美术的相同之处,力求将民间美术的理念融入到中国油画之中,包括民间美术的思想、造型、色彩等要素。打造一幅含有中国要素与民族文化文化相结合,展现时代精神的油画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18.
在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程教材要“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互相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相似文献   

19.
传播民族文化是民族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和职责,民族文化传播可以增强民族理论课程的活力,提高民族理论教学效果。民族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民族文化传播,更好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培养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民族意识,培养学生尊重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时代,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教育既要将西方文化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相结合,又要将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形成多元一体的局面,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世界中不断更新和发展.本文从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关系,借鉴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及如何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三个方面做了阐述,提出了将世界先进文化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相结合的民族教育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