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对体育科研合作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揭示了体育领域的潜在联系。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等检索出体育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1000名的高影响力文献,计1028篇。以我国体育学高影响力论文的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方法,构建了体育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从可视化分析、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与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等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体育学高影响力学术论文机构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中的核心团体及对资源控制情况,探讨体育机构科研合作形成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体育高影响力论文大多由机构之间合作完成,体育学领域机构的中心性与发文量成正相关,机构之间以内部合作为主,信息分享与科研合作机会众多,机构合作的核心位置与发文量不成比例。需进一步扩大体育领域机构间科研合作的范围和规模,加强机构的体育科研产出与合作的协调发展,以推动体育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体育院校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体育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与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紧密相关的综合学科群.体育学科已经具备了学科自我创新和发展的能力,许多新兴体育学科大量涌现.体育学科在这样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体育学科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体育学科文化是指在体育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学科方法、学科术语、学科风格、学科认同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体育学科文化是在体育学科发展过程中,体育学科组织成员之间不断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而产生的某种认同和归属的心理,并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最终积淀为具有特定文化特质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包括多种因素,主要有:体育学科价值、体育学科方法论、体育学科语言、体育学科的学术风格.体育学科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有复杂的结构和因素.体育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学科文化特点.体育学科文化多元的价值体系、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直观形象的语言风格、直接实效的行为方式对体育学科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体育学科建设中理性认识体育文化的结构、要素和功能;认识体育学科文化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促进体育学科文化与体育学科发展的双向互动,是推动体育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日本体育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其中包括女子短期大学。创建于1891年,是全国重点体育大学之一。总校设在东京都内,分校设在神奈川县,占地面积135500平方米。学校设有体育学部,学制4年,包括体育学科、健康学科、武道学科(柔道专业、剑道专业、相扑专业)、社会体育学科、体育专攻科(学制一年);研究生部,学制2年,包括体育学研究所。这两个部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后,突出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路成为我国新常态下高等 教育发展路径上的重要转折。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德国、法国、英国、 美国和日本6 个国家学科目录中体育学的设置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学 在各国高等教育领域已获得普遍的学科认同和独立的学科地位;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 的国家科学基金尚未对体育学独立设置并进行基金资助,体育学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整体 认同度偏低;体育学的学科地位将取决于自身科学化的水平;体育学在单个国家内部普 遍形成了统一的学科名称,但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各国对体育学的学科归属认识尚 不统一,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亟待加强;体育学总体呈现出交叉学科的定位与研究趋势,我 国体育学在学科归属上应当向交叉学科类目靠拢。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体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及其特点,探讨了该学科的薄弱之处,通过学科在国际上发展的大趋势,针对我国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体育人类学在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定位进行思考。研究认为,体育人类学具有综合性、跨学科和反思性研究的学科特色,当前中国体育人类学应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理顺与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构建学科方法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着眼于学以致用的应用趋向,为体育学在社会实践的融合应用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基于学科形态演变的视角,从学术思想和学术知识两个维度对中国体育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术谱系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厘清学科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将对中国体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中国体育学的学术谱系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中国体育学从体操科、体育科、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到一流学科的演变历程中,学术思想经由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民族体育思想、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社会主义体育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的赓续创新,学术知识呈现泛教育性、学科性、多元性、交叉性和中国化的成长特性。总体展现出学科旨归与国家需要相统一、学科方向与思想赓续相统一、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相统一、学科形态与学科制度相统一、学科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统一的谱系特征。以此为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体育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融通体育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打造体育学经典教材与著作,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学学科体系,探索体育学家的培养之道,应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学术体系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青年体育学者在体育人文社会学方面的学术热点进行分析.目前研究的热点基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育产业研究急剧升温,人文体育研究持续深入,竞技体育研究备受关注,体育改革研究不断推进,全民健身研究全面深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包括:理论内涵的丰富性、研究成果的现实性、科研手段的多样性、研究内容的时代性、演进过程的复杂性及研究视角的前瞻性.青年体育学者的科学研究需密切关注国家体育战略态势,密切联系国家体育的实际情况,紧密把握国家体育研究的热点脉络.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极大影响了体育学的研究范式,使体育学面临又一次的变革。大数据不但给体育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为体育学者研究思维的转变提供了重要遵循。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首先介绍体育大数据,随后着重论述大数据时代中国体育学科体系中9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最后探索性提出大数据时代中国体育学科研究的3大发展趋势,即从小样本到大数据、多模态体育数据、知识和数据协同驱动,这或许将有助于学界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中心的体育学研究新范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学发展的历程,发现这一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学校体育研究领域较为清晰,自身发展比较成熟,并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适应了学科分化的趋势;在教育政策的支持下确立了学科地位;一大批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通过梳理我国学校体育学研究成果,认为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运行过程中的现象与规律.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2、2013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期刊)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科期刊)目录,指出"中国体育学期刊国际影响力与学术水平背离"这一问题。并通过访谈体育界人士、考察2012年某体育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2013年某体育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被引频次明细表等途径,探寻背离原因。指出,根本原因既不是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引导国外关注中国体育学期刊,也不是中国体育学期刊水平超越了中国体育学的学科水平,而是中国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时,提交的引用了中国体育学期刊的英文会议论文,被作为《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统计来源,造成中国体育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虚假表象。  相似文献   

11.
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是我国体育事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高等体育院校人才资源丰富,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是发展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重要基地.在新的机遇面前,高等体育院校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对体育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攻关、在推动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设、在造就一支宏大的体育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在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体育社会科学项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有利于高等体育院校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使用文献资料法、帕累托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以 2010—2021年民族传统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织及主题知识的汲取为研究对象,对学科结构特征、亲缘学科的状况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知识结构与主题输入特征进行探索,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交融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①民族传统体育学知识融合的学科结构较为稳定,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存;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发展的自主性较强,较为成熟、稳定,知识结构来源较为集中, 表现出与外源学科知识交叉不足,科研发展综合性有待提高的特征;③民族传统体育学知识来源分散在 156个二级学科,显现出对15个亲缘学科知识输入的依赖性较强、29个近缘学科融合逐步深入、112个远缘学科融合空间宽泛但深度不足的特征。研究建议: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在保持稳定传承的基础上,扩大与外源学科的知识交织,加强与亲缘学科及近缘学科的融合与深入,开拓并寻找与远缘学科的交融点创造新的发展方向,增加学科知识来源的维度,拓展其丰富性、综合性,构建更为开放、多元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3.
摘要:运用描述性统计、词频分析、Ucinet 6.0统计软件,以美国、德国、日本为竞争对手,对上述三国2002-2011年在欧洲专利局申请运动鞋专利的发展趋势、国际专利分类号、申请人及发明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运动鞋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增加,我国运动鞋专利国际申请数量有较大提高,但是尚未形成“量”到“质”的转变。我国运动鞋专利研发与竞争对手的对比表现为研究领域、共生技术交叉研究范围小;职务发明比例低;企业的运动鞋专利研发团队尚未形成、专利研发的投入与产出少;对内部技术的挖掘整合及对外知识共享障碍,使得我国运动鞋专利研发同质性过高。认为加大运动鞋研发的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高绩效的研发团队、加强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研究,是提升我国运动鞋专利国际申请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摘要:德国兼具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双重身份,其单列体育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理念与我国颇为类似。为进一步拓宽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视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选取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体育学科评估排名前10名高校为研究对象,坚持一手资料收集,运用文献分析、数理统计、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学院定位与学位设置、招生制度与研究方向设置、授课方式与考试形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等5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博洛尼亚进程中德国各高校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征。结合我国当前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从4个方面阐述了对我国的启示:1)打造学校自身特色,追求差异化培养方向;2)构建能力本位下的课程体系;3)注重课程设置与研究方向的契合;4)丰富授课与考试形式,注重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就体育对外关系学科创建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研究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体育交往的频繁,体育已经成功地走向了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前台,并不断扮演和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作用.因此,构建一门新的体育对外关系学科,符合时代要求并具备初步的条件.本研究主要就学科创建的名称和研究对象,学科的性质和构建的基础与特点,以及研究体育对外关系学的意义和要求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运用引文分析法,以1994-2004年的<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刊载的论文引文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运动医学领域研究者吸收和借鉴科技文献的一般规律和该领域的研究特点.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医学领域论文的篇均引文数较高,外文引文比例较大,说明研究者有较强的信息吸收能力,能够及时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动向;该领域引文的半衰期较长,说明运动医学属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高频引用的中文期刊涉及体育类、生物类、医疗卫生类的核心期刊,显示了运动医学交叉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体育学建设迫在眉睫,是体育学界面临的重要学术议题,也是中国学者 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体育学研究在起步阶段就陷入了研究 瓶颈,往来于几个概念之中,理论基础薄弱,欠账较多,总想寻找捷径却总无小路可走。 体育、体育学的研究需要以概念为抓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相关材料,分析中国体 育学研究停滞的现状,找出学术责任缺位的困惑。体育学研究可以采用人文体育的研 究方法,来探讨体育的起源、体育形态、体育的发展规律、发展方向等学术问题,进而从 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体育学的学科发展理论。体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强调体育文 献的重要性,要从游戏的角度来认识体育本体,把握现代体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选择 ISI Web of Knowledge 中的 SCI - Expanded 数据库作为数据统计来源,对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的文献数量、机构、语种、学科分布、文献类型以及来源期刊等进行了发文量和引证分析。以期客观、定量分析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与科研管理者提供数据与资料参考。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国际体育科学研究共有以美国为主的142个国家或地区的以高校为主的科研机构(主要分布在欧洲与北美洲)在104种期刊上发表了125421篇文献;文献数量总体上呈现逐年平稳增长的趋势;研究方向涉及了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康复学、运动心理学等18个,其中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是最热门的研究领域;来源期刊学术影响力较大,论文质量较高;出版语言以英语为主;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形式为主,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摘要: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的发展目标。体育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和,涉及基础、产业、科技、教育、社会、服务等多个重点领域。本文以世界体育公共服务文献研究现状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比分析全球和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的数量、质量、合作和学科等四大特征,发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由于起步晚,因此论文数量和论文质量均处于快速上升期。我国当前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系列国际合作研究,下一步应加快体育公共服务领域的跨学科发展。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有利于追踪世界体育公共服务研究热点,发现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不足,确定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理论研究能力,进而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