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指出培育完满和谐的生命体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体育教育要遵循生命特性,尊重生命个体的自主性、独特性与多样性,发挥其创造性与超越性,开展生命化的教育。体育课程理念要实现由"健康第一"向"生命为本"的跃升,改变体育课程中对特殊需要学生的生命关怀缺失局面,将生命教育纳入体育课程目标中,实现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生命化的体育教育要依靠生命化体育教师,创设生命化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凸显生命的灵动,优化生命机体,焕发生命的活力,激发生命的创造力,进而实现体验生命、唤醒生命、生成生命与丰富生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生命教育启示,对丰富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有着深远意义。本文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从传统文化视域探析生命教育路径,可以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教学效果,帮助新时代大学生重视生命并积极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命于每个人而言均十分珍贵,但是近些年却频频出现大学生自杀或自残令人心痛的事件,而其漠视生命与不尊重生命的行为和自身生命价值观存在偏差息息相关。为使大学生明确生命价值观,降低漠视生命和校园暴力等极端行为发生率,教育者应强化生命教育。本文结合生命教育和思政教育间的关系,分析生命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融合原则,探索两者融合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生命的视角审视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应以关注与直面生命为起点,点化与润泽生命,促成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整体发展,培育一个身心和谐的全人是体育教育应有之意。我们要深刻认识体育的生命品性,挖掘其中丰富的生命内涵,在体育教育中积极渗透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生命教育不利局面,建立多层次立体的生命教育体系,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把握体育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清醒认识生命在我国体育教育中失落的现状,牢牢竖立“生命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增强生命意识,在体育课程中确立系统的生命教育目标,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现体育教育生命化。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对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对思政教育体系改革和实效性提升,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和健康氛围营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可从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和价值生命教育四个方面进行内容设计,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模式和加大教育合力以提升生命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天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因此,对大学生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对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才是其深层原因,生命价值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提倡开设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和讲座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应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个人全面发展现奠定坚实基础。历史课程不仅蕴含着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精华,还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高校历史教育需要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通过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推动传统历史教育模式的深化改革,从而为增强学生历史素养和思维认识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生命关怀教育是从尊重大学生生命权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它包括生命价值教育、自我发展教育、责任感教育、创新教育等。高校应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和评估导向等多渠道构建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从西方国家起步,到80年代逐渐推广,至90年代台湾地区大规模、有系统地开展。而有了华人地区本土化的生命教育,也大大推进了生命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命教育现状的研究,将生命教育定位为一种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和一种生命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频发的大学生伤害案备受关注和反思。从大学生对当前生活状况的认可度、面对生命挫折的应对方式、影响个体生命观的因素以及对生命的态度等四个方面开展生命观状况调查。提升大学生生命意识应从开展个性化生命关怀、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体验、用人本思想贯穿教育全过程以及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着眼于生命本身的德育理念,当前在高校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当前高校学子的生命现状不容乐观,加上工具理性取向下教育目标的偏离,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显得迫在眉睫,但在实施中却由于显性课程建设的滞后,隐形课程不够丰富,体验性拳践不够深入,德育资源缺乏整合等原因陷入困境,只有理清了这些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不仅能起到指导大学生珍爱生命的作用,而且还能帮助这个群体正确理解生活的意义。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更应培养大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此,文章结合作者工作实践,阐释了高校思政工作中"生命教育"的要义,重点探讨了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生命教育"的五个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旨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的真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传统的理念和方式,回归生命的本真,开发生命教育的功能。要加强对生命的关怀、体现以学生为本和对学生的尊重。这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尤其要加强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它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存在论作为理论依据,探讨学校体育与人之存在的哲学向度,建立面向生存境况的体育观念,并使学生获得永恒的体育关怀。学校体育追求学生的健康体魄、运动技能和健全人格,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体育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是指向人类生命健康、活跃和勇敢的教育活动,它所营造地是生命的狂欢,而不是身体的束缚。人类主体的探索求知,身体技能的动感体验,生命活力的极限挑战,是学校体育的教育责任和本质诉求。在身体实践的技艺中,探讨学校体育的存在根基,学生在体育中感受生命的教育关怀;在生命培育的教学中,审视学校体育的人学归宿,学生在体育中获得生命的意义追求;在体育存在的占有中,考察学校体育的生命境况,学生在体育中走向生命的完整自由。学校体育是人生命知识的教育形态,是人主体生成----的时空场域,是生存境界中自我实现的自由之路。人学存在论是学校体育的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15.
高职生是一类有着鲜明特点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作为学生最为熟悉和亲近的老师,结合工作实际,从育人视角开展生命教育教学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从构建达成"上—止—正"人生发展阶梯、通过课程开展专项系统生命教育路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领域对思政教育一直很重视,但传统思政教育工作却并未取得良好成绩,学生的思政水平普遍达不到理想水准,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国教育中的一块"心病"。而随着教学研究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要让思政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就应当破除单纯的文字传达形式,可以借助其他应用学科来进行教育,由此出现了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融合的概念,要求其他课程围绕思政教育进行设计,利用课程知识应用发挥思政功能,同时也借助思政教育来提升自身教育质量。对此本文将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例,阐述该课程思政教育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当前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推动高校专业化教学与创新型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掘各学科思政教育内容,并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以《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并从深入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专业基础课程创新实践途径,旨在促进我国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大学教育要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中对弱势群体生命关怀缺失应引起广泛关注。对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关怀,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永恒主题,体育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生命的呵护与培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生命教育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之后重点介绍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在生命教育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其内容概括如下:第一、构建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生命发展提供环境;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触及学生生命核心,激发学生生命意识;第三、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学生生命发展始终,引导学生生命力量;第四、有效的教育制度为生命教育实施提供了保障。最后,本文在总结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生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程生命教育理论,并全面论述了全程生命教育的内涵、目的及其与文化、家庭、学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该包括思政教育,即将课程思政融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案例中。本文以经典咏颂,爱国爱党——《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思政案例,分别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将德育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显著,对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