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游国恩是中国楚辞学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的关键性人物。他奠定了现代楚辞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屈原作品篇数、次序自汉代以后就无定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游国恩对屈赋作品篇数的认定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早期认为屈原作品总共十二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后最终确定屈原作品二十四篇。游国恩根据史实和作品文本详细考证了屈原作品的先后次序,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屈原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有明显的受司马迁《史记》及屈原《离骚》影响痕迹。《红楼梦》开卷的“开宗明义”与《报任安书》中的有关段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芙蓉女儿诔》则是直接摹仿屈原的《离骚》,而楚辞中的“草香美人”,与《红楼梦》中的“女儿国”同是文化思想的符号,曹雪芹是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3.
张宏洪先生较系统地论述了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构成内容和特性,分析了《离骚》、《九歌》和《天问》等屈原的代表性作品,特别是首次阐释了屈原精神与浙东文化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离骚》的创作时间,历代治骚者多认为其“作于被怀王放逐之后”。如结合屈原生平思想及作品本身对这一问题作一全面考察,则不难发现《离骚》各重要章节所涉及的均是诗人在郢都的活动,作品最后所说的离开郢都也绝非放逐,而是诗人为抗争所采取的自主行动。《离骚》当作于作者遭谗见疏之际,而非放逐之后,其时宜在怀王十六——十八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学术界有人提出的楚文化里的东方因子特别强大的观点,从东西部地域、器物、神话和历史四个方面对屈原作品进行了考察,认为东西部两个文化板块共同起着促进楚辞诞生的作用,硬要区分出那个强那个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文章重在说明《楚辞》诞生的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构成屈原作品的主干以及为什么东西文化板块会通过屈原这个媒介在楚国大地上产生撞击。  相似文献   

6.
论《楚辞》的形成及秦楚文化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是楚国巫文化下的产物,包括巫史、巫医,无不与巫有渊源关系。《九歌》是祭祀上帝诸神的巫剧。屈原是以贵族而兼巫史的人物,他的《离骚》充分反映他对善、爱、美人性的追求。秦楚赵代都是帝颛顼的后裔,所以成为一共同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7.
《哀郢》在屈原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它辞藻优美,风格挺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在于它是屈原作品中最完整地提到了时间、地点、事件的一章。根据这些线索,可以较好地了解屈原后半期的活动、他的其他作品及由此考察屈原的卒年。故自来的楚辞研究者对这章都很重视。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至今意见极不统一。为了对屈原及其辞赋作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拟就《哀郢》创作的时  相似文献   

8.
昆仑是屈原楚辞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体现为神人相连接的"天柱"和群帝所从上下的所在.在屈原<离骚>中两次提到昆仑之行,一是在遭到打击以后,登上昆仑之巅,欲向诸神倾诉.在这点上,具有与"重华陈辞"一样的悲剧意义;二是表达顾恋家国、不忍离去之意.屈原的昆仑之游同时也是其灵魂之旅.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阎尔梅追慕屈原,读《离骚》、品屈子是其人生的一部分。他将屈原和《离骚》引入自己的诗文中,借鉴并发展了比兴手法,以“雄奇豪放”为主调的诗风既是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继承,又与其自身的性格和经历相关。在人格精神上,阎尔梅关心国事、关心百姓的疾苦,明亡之后积极投身反清复明的斗争中,这与屈原忠君爱国、以民为本、“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已故著名楚辞专家胡念贻和汤炳正教授生前分别用实例驳斥《离骚》作于顷襄王时代的三个论据。另外,从《离骚》表现的当时楚国形势和对楚怀王的感情考察,《离骚》也不可能作于顷襄王时代。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屈原学会和《职大学报》联合主办、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屈原作品篇第研讨会"7月15日至16日在包头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大学、湖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通大学和香港珠海大学等高校的近20位楚辞专家参加会议。其中,国家级  相似文献   

12.
《哀郢》"陵阳"一词的解释历来存在分歧。"陵阳"虽在汉代才置县,但在商代就是重地,春秋时即为吴越名邑,战国属楚也是东楚名邑,出土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天的青阳县即原汉陵阳还有许多的姓熊屈景昭的人,可以推知当时这里是熊屈景昭姓的聚居地;再联系屈原流放图,是可以从郢都连接到陵阳的;而且还有《远游》中"南巢"可以作为旁证。"陵阳"一词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有误,洪兴祖《楚辞补注》认为"陵阳"为原"丹扬郡"下的"陵阳"的看法是对的,屈原流放时到过陵阳。  相似文献   

13.
就屈原的作品的创作年代问题举行这样高规格的专门深入的研讨会,这还是第一次。在中国屈原学会的历史上,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也是可以载入屈原研究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屈原作品写作年代的断定都非常具体,初看起来结论未必是那么坚实,但这样的文章往往会提出新问题,会给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引导大家的争论,正是在这些具体的细节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才能把《楚辞》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化。  相似文献   

14.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楚辞典籍》,约可分为以下几类:明代《楚辞》善本;清朝和民国的《楚辞》抄本;日本与韩国刊刻的《楚辞》印本;现代大陆和港台地区出版的《楚辞》研究著作。其中有些书国内的收藏量已不多,十分珍贵,有的甚至是精品。此外,几本否定屈原其人著作的出版,代表了令人深思的另一种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15.
《卜居》当为屈原所著,在《惜诵》、《离骚》之后,其结尾充分发泄难以压抑的愤懑,非“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的来历者是写不出来的。《渔父》最后一句的同情既在渔父而不在屈原,说明其作者应是楚国避世之士而非屈原,且通篇难以见到屈原的创作个性和富于感情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6.
《楚辞》是由楚国艺术家如屈原发展起来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与《诗经》发挥了关键作用。《楚辞》是通过《文选》、《楚辭集注》、《古文眞寶》和其他文献传入朝鲜半岛,同时被朝鲜诗歌文学采用,贯穿从三国时代到朝鲜王朝的整个时期。朝鲜诗词艺术家和学者运用《楚辞》创造出了各种朝鲜诗歌去表达变化多样的艺术观点。本文通过文学比较,研究了《楚辞》中的汉文学对朝鲜的汉文学影响力。第一方面,本文研究了《楚辞》在韩国传统文学中的运用并给出了实例验证。通过研究文献,作者认为朝鲜学者运用楚辞的情境动机是楚国学者与朝鲜学者境遇的相似性。朝鲜和楚国都是不安定的,艺术家也有类似的经历。除了这个情境动机,主观动机是朝鲜学者运用《楚辞》的更重要的原因。朝鲜学者和楚国学者的思想在不安定的腐败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超脱于社会。这些相似的情境和主观动机催化朝鲜学者采用《楚辞》尤其是屈原的诗歌去表达美丽的悲情。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先生的《屈原否定论系谱》以及三泽玲尔先生的《屈原问题考辨》(《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四期),使笔者颇感兴趣。《系谱》认为:“‘否定论’又因否定了被先验地相信其存在的屈原,而出现了要从根本上对《楚辞》及其本质重新提出疑问的趋势,并因此成为民国以来新楚辞学的出发点”,“这大概应受到高度评价”,并断言对“否定论”“单纯地在感情上被拒绝”的倾向,“在今后大概一定会逐渐被扬弃的”。而《考辨》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屈原“是生前详细事迹不明的‘想象中的作家’”。对于“否定论”,是否值得海内外学人如此青目,对于屈原的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文人。作为贵族大夫,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家的存亡深切关心,对国君的被蒙蔽和小人的谗言而忧虑感怀;作为爱国诗人,他作《离骚》,创楚辞,真挚热烈地吟唱出自己心中的忧愤与哀伤。而千百年之后,汉代的贾谊和南朝时的颜延之重游湘水,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分别写下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哀悼之文。  相似文献   

19.
以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及其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楚辞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九个分支学科与六个层次的研究格局。近十五年来,更以每年“著作十五部、论文二百篇”的频率向前推进,经国务院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国家级学会——中国屈原学会已拥有近三百名会员,而省级以上的专题学术讨论会亦举行十七次之多。面对这门古老而热烈的“显学”,不少学人有目不暇接、耳不及闻之忧。为了传播信息,促进研究,特编印《楚辞研究信息快报》。  相似文献   

20.
从《离骚》和《凤凰涅般木 》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比较中 ,看郭沫若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