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越来越淡漠,因此,高校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进行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感恩的实质内涵,认真分析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努力探索感恩教育相应的对策,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塑造人生美好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
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为内容的一种人文教育,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欠缺,感恩能力匮乏,导致的原因既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同时还有大学生本人的,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力度,通过和家庭、社会联手,给大学生补上感恩一课,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和谐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却面临着感恩缺失的社会问题,感恩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要开展感恩教育,一方面,要联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力量,有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其自身也应进行自我教育,才能让感恩教育真正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4.
资助政策体系下,大多数受助大学生能怀感恩之心,但也有一些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体谅,对教师的教诲之恩不知感激,对国家的资助之恩不知回报,对他人的援助之恩不知感激。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的滞后、个体心理的缺陷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新形势下,针对受助大学生应以知恩识恩为基础,唤起学生的感恩认知;以现实生活为情境,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强化学生的感恩行为,着力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高校开展感恩思想教育的意义。要弘扬中华民族知恩、感恩的传统美德,应发挥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和重视社会环境对感恩教育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质量不高,社会缺乏感恩教育的环境。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而,从理念、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入手,强化学校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质量。在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感恩教育,作为高校道德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教育中却显得极为薄弱。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新时代下的重要风尚表达,也是人们在道德层面的一种积极、博爱与认同的情感态度。感恩教育的大力实施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增强有着重要价值。然而,当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冷漠、行为自私与精神空虚等一系列感恩意识缺乏的现实不得不引起有关研究者重视。为此,笔者针对这些现状给出相应对策,以切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9.
感恩是个常识性的问题,然而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在校大学生群体,感恩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着力点。当前,许多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造成人格不完整,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1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国家资助政策存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先天不足",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存在"短视"行为,受助学生对感恩认识上的偏差等,使感恩教育遭遇困境。而利用资助体系,明确受助学生的义务,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等,使感恩在受助者承担的义务中具体化、实践化,是培养受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及教育策略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感恩意识缺失是当代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发展趋势、产生原因及其表现做出归因分析,进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来予以应对,最终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促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从而成为时代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行为缺失现象的扩大化趋势,本文从哲文的角度通过对此类现象发生的内外因素进行了理性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感恩行为缺失的教育途径,希望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感恩,是自古就有的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则渗透着感恩教育的思想。感恩,是存在于任何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是不同文化都褒扬的美德。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文化,基督教是西方感恩文化的发源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感恩现状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与个体价值观、家庭教育、学校范式、微时代覆盖不无关系,为提高广大青年信仰教育质量、从信仰始端的感恩教育切入,从时间、空间、载体等多维度中探索感恩教育贯穿于信仰教育的实践途径,使信仰教育接地气、有内涵、有温度,确保高校立德树人取得成效,坚守高校社会主义办学的神圣使命不动摇。  相似文献   

16.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传承传统美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天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因此,对大学生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对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才是其深层原因,生命价值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提倡开设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和讲座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回馈社会与他人意识的淡薄,使人们愈来愈重视并反思德育中的感恩教育缺失这一问题。“学会感恩、懂得关爱”,已成为学校德育现实而重要的课题。感恩教育应追寻德育秉性,应通过增强在社会环境领域对青少年感恩意识形成的指导和宣传力度,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感恩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作用,融合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渗透感恩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地为青少年创设感恩情境,培养青少年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形成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19.
曾留守大学生感恩状况虽总体良好,但存在感恩面狭窄、受助不感恩、感恩行为欠缺等问题。高校应利用大学期间学生自我认同的良好时期,通过感恩认知培养、感恩情感加强、感恩行为实践等方面切入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帮助解决多年"留守经历情结"的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缺失是当代大学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除了工具理性的强化以及消费意识的风行使得个人的感性空间和信仰区域呈现为一种真空状态之外,大学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文章从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缺失表现以及缺失原因着手探讨,对高校学生如何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旨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大学办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