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质量不高,社会缺乏感恩教育的环境。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而,从理念、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入手,强化学校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质量。在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感恩教育,作为高校道德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教育中却显得极为薄弱。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3.
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为内容的一种人文教育,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欠缺,感恩能力匮乏,导致的原因既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同时还有大学生本人的,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力度,通过和家庭、社会联手,给大学生补上感恩一课,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和谐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建一个和谐成才的环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扶贫帮困的措施等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开展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给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固有信仰造成了一定冲击,从而给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提出挑战。本文以信仰教育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实表现,并以新媒体为视角分析了我国高校信仰教育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加强高校信仰教育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信仰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当代社会的信仰危机,有必要加强信仰教育,但信仰教育又不同于宗教教育,这里通过对信仰教育与宗教教育的比较,从信仰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论证对信仰教育的再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越来越淡漠,因此,高校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进行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感恩的实质内涵,认真分析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努力探索感恩教育相应的对策,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塑造人生美好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8.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从“三全育人”视角来探究当前高校感恩教育育人实际,还存在育人理念上未形成全局认识、育人主体上未凝聚主体合力、育人过程中多重维度衔接不够密切等问题。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感恩教育育人实践路径,在密切多方联动,激发全员育人主体活力;聚焦阶段特征,强化全程育人环节张力;抓好内容维度,增强全方位育人实效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高校开展感恩思想教育的意义。要弘扬中华民族知恩、感恩的传统美德,应发挥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和重视社会环境对感恩教育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感恩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措施。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针对受资助的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责。本文通过对感恩教育内涵的梳理,进一步厘定高校辅导员开展感恩教育的原则,并结合香港梅州联会资助嘉应学院贫困学子的做法,探索提高感恩教育实效的新路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1.
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同时,还应及时对其开展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知恩图报的良好风尚,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真正体现高校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深刻人文底蕴和社会意义。本文对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对如何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感恩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在于: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得以传承,做好德育工作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以及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国家资助政策存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先天不足",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存在"短视"行为,受助学生对感恩认识上的偏差等,使感恩教育遭遇困境。而利用资助体系,明确受助学生的义务,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等,使感恩在受助者承担的义务中具体化、实践化,是培养受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教育信仰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起着精神引领和行动准则的功用。教师教育信仰是对人的信仰和对教育信仰的统一,其重心是人生信仰。教师只有把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信仰,才能培育有生命尊严感的、懂得人与人平等的人格意识,成为合格的且有尊严的社会公民,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苏区精神有利于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的开展。当今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惑,导致大学生的信仰与我们期望中的轨道发生了偏差。如何解决要解决大学生信仰偏差问题,在新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苏区精神的内涵出发,剖析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信仰,指出如何用苏区精神引导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理论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在感恩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博弈困境,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四个方面阐释感恩教育主体间性变化的思维转向;根据转向要求,从思想、内容、形式和师资四个方面阐述了感恩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及外部社会环境两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极其必要的。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应对外来消极价值观影响的需要。纵观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承认还存在着高校主阵地、主课堂地位未充分显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因此,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全社会积极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相似文献   

19.
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感恩行为缺失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和责任心不强等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其根源涉及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感恩文化建设,加强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施恩的教育,使他们做到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却面临着感恩缺失的社会问题,感恩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要开展感恩教育,一方面,要联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力量,有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其自身也应进行自我教育,才能让感恩教育真正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