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各种旅游开发的兴起,乡土景观正面临危机:乡土生态退化、乡土风貌遗失、乡土文化也出现断层.保护乡土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乡土景观的价值,成为保护传统景观风貌、弘扬民俗文化、维护生态环境和景观发展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古镇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它来发展旅游已成热点。但是古镇旅游开发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地方文化元素的丧失,伤害了地域文化与古镇之魂。分析近年来古镇旅游开发的现状,发现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同质化、古镇街区商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反思旅游开发给古镇地方文化带来的损伤,分析造成这种损伤的原因,希望找到古镇旅游开发和地方文化保护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3.
当前古镇开发出现"复制化"的实质是抹杀古镇的文化特质,而古镇文化特质的挖掘以研究为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关于古镇开发的研究认为,古镇具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历史价值等。在开发中形成了相应的丽江模式、周庄模式、乌镇模式等。但开发中存在诸多不足,如环境污染、过度商业化等。提出古镇开发应当加强规划,强化宣传,注意综合保护等。这些研究以已开发的古镇为预设前提,以古镇的价值、开发现状、完善对策为基本路径,表现出研究的"滞后性"。以综合性研究和观点的相似性体现研究的"雷同性",从而没有完成对古镇特质文化的挖掘。  相似文献   

4.
伊宁市是2012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伊宁市具有历史变迁过程复杂、历史资料稀缺、研究基础薄弱、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多样等特征。以伊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系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挖掘能够体现历史文化价值、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城市建设和发展演变过程的文化遗产,确定了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等各个层面的保护对象,并针对其自身价值特色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从而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  相似文献   

5.
在中共中央"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应当切实推进先进文化,积极传承和谐文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新城市。在阐述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价值、文化精神,及其保护与合理利用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是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城市、新建筑提供了无限灵感。  相似文献   

6.
陈岩 《文化学刊》2010,(4):170-173
工业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工业遗产文化保护与景观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业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探寻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旅游提出合理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经过累年的规划与建设,虽然在古城改造与旅游开发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也仍存在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对古城风貌特色维护不佳以及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等问题。鉴于阆中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多元,应着力打造以"风水宝地·中国阆中"为主题,以民居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为副题的旅游精品系统,积极争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洛阳古都地理景观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古都历史文化保护重心仍限于对单一历史古迹或建筑与街区的保护,缺乏对古都建筑发展所依靠的自然地理格局的整体保护和对历史文化从根本上进行保护。洛阳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历史发展具有深厚的景观特色和传统,其所依托的自然地理景观核心为:"四方门户"和四条河流。试从地理视角出发,对洛阳城市历史的发展做简要分析,并分析洛阳城市发展中的空间变化,从中探寻其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地理景观格局的分析,确定保护山脉脉络和水系河网的完整性,进而对古都历史文化保护和古都整体风貌规划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五年企业发展靠机遇,十年企业发展靠老板,百年企业发展靠文化。”说明企业发展必须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享有文化品牌,提高知名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森林旅游中的名山大川、林海奇观、怡人风光、乡土民俗等均表现着生态文化特征,并且有很多属于原生态文化。正是这种生态文化,彰显了中国十大名山的亮点,突出了诸多森林公园的风貌,体现着森林旅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所谓乡村景观,是指构建在自然景观之上,以农田景观为主,辅以优美的生态风光、厚重的乡土气息、朴实的乡风民俗,形成人文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极具开发价值的景观体。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促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也对乡村景观带来了重大影响。基于此,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全貌与特征是乡村景观规划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文化地理视角出发,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摆脱传统乡村规划模式,避免乡土文化的流失。  相似文献   

11.
规划实施评估作为城乡规划编制的重要一环,作用日渐凸显,尤其对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实施评估更为重要。其不仅能全面了解保护规划实施效果的真实情况,也利于摸清"家底",找准保护工作中的短板,进而在新一轮保护规划中,以此为要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和发展路径。以周庄古镇为例,将"人"的感受和作用纳入评估对象,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的原则,通过综合定性、指标定量和实施成效可视化的评估方法,从"人"的群体因素、"物"的空间形式、"事"的实施管理3个维度出发,归纳出人本视角下保护规划实施的评估框架,建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实施评估体系,为保护规划的周期性评估发挥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不断增长的开发压力,越来越多的历史城镇空间景观遭到新建项目的威胁与破坏,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方法尝试以景观视角解读当前发展对于历史城镇的影响。借由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阐述HUL方法形成过程与内涵,明确其特点与进步所在,并在研究黎巴嫩提尔古城保护案例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HUL方法所提出的工作手段,即知识和规划手段、公众参与手段、监管制度与财务手段,进而针对我国历史城镇的问题与诉求,从重视历史城镇整体性保护、强调历史层积、协调发展历史城镇和文化旅游、加强公众参与等四个方面探讨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的规划方法,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历史城镇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建设除了景观保护与建设外,还应关注名村名镇的声景营造。声景营造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声景大致分为自然声景和社会人文声景。对社会人文声景的主要层面、现状以及创新实践手段进行探讨,归纳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声景营造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加强历史文化村镇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国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与实践难题。与国外历史文化小镇相比,我国历史村镇保护存在规划体系不健全、文化底蕴单薄、缺乏全面社会技术支撑等诸多问题。以豫南地区为例,通过对其历史名村名镇调研,总结了其在推进文化村镇保护中一些好的发展举措,以期为我国类似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快速发展中涌现出地毯式开发和碎片化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既保留村落独有的空间格局、山水景观,又能延续传统文脉,扩大民俗文化影响力,催生传统村落在发展中强大的内生动力,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基于共生理论,以浙江省丽水市鸬鹚村为例,采用景观基因分析法,以物质形...  相似文献   

16.
潘玥 《中国名城》2020,(4):34-44
在乡村振兴的目标下,建成遗产该如何保护和存续在许多国家均是难题。通过追溯英国处置乡村中的风土建筑这一建成遗产的重要组构部分的整体特点,对其价值认知、保护历程及规划体系的形成,进一步结合科兹沃尔德乡村保护案例的规划政策分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英国风土建筑保护的策源力。即包括贵族乡绅在内的精英阶层对乡村自然景观营造和保护旨趣一直有其社会传统性;赞美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浪漫主义者进一步通过包含风土建筑在内的英国风景建构为英格兰的民族身份认知物;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生地,较早开始对工业文明的进程带来的后果进行反思,保护乡村的建成遗产及其整体环境作为善性立法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的体现,并较早地通过制度建立被纳入正当化、合法性的保护框架中。最后指出英国社会普遍达成的有关风土建筑及其文化地景整体性保护的共识与规划制度的配合是英国乡村大范围的建成遗产能够被成功保护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景观地图与社区地图作为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工具,能够帮助人们阅读本地景观、展示地方价值、识别发展问题,同时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乡村遗产价值传播。地图工具伴随生态博物馆实践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意大利实践中的地图工具进行理论研究与案例解读,总结经验要点,并结合国内实践相关问题,提出促进国内生态博物馆建设以及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启示:地图工具能够有效增强居民对本地景观价值的意识;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不能忽略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议题;生态博物馆实践中应有更多文化景观视角研究的介入。  相似文献   

18.
Since 2005,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 is the standard by which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evaluate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suitability. The sites worthy of UNESCO preservation as well as the parameters used to demonstrate OUV are diverse. Our study focused on the uniquely distinguished rural landscape sites and the OUV parameter of integrity. Integrity however, is an elusive concept for which UNESCO provides no definitional protocol, and for which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objects to a static or pure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Given this, our work aims to analyse the concept of integrity and how it can be used to preserve the heritage of rural landscapes. After reviewing the UNESCO approach, we focu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debate on the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integrity. We designed and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ESCO rural landscapes selected from the 2011 World Heritage List. Documents describing the historical, rural, and agro-ecological features of each of the fourteen rural sites were analysed. From this, several historical and ec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chosen as “values to have” and several socio-economic and management parameters were chosen as “values to maintain” to assess the integrity of each landscape. Our results found integrity to be a value of both cultural and natural landscapes and that it is key to site identity. We demonstrated that UNESCO assigns a high value to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historical features, traditional crops and local products, land-use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 permanence, and the presence of architecture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activity. Finally, we f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nature to characterize best the integrity of a rural landscape, rather than nature or culture alone.  相似文献   

19.
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著名城市公共园林,简述西湖随着杭州城市发展,从城郊风景游览地到城市公共园林的发展过程。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历史背景,综合文献记载和地图资料,还原近代以来杭州西湖的三次"公园化"历史进程,即民国时期的湖城融合,1949年以后的人民公园化改造和21世纪初的公园城市建设。讨论了时代思想对公园内容和样貌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文化倾向。探索当代"公"园的根本属性,思考公园城市建设的历史语境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有机农业技术体系、敬畏自然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都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原真性保护、“疾风暴雨”式的利用和乡村文化自信消失,是当前乡村遗产保护的主要误区。从地方性知识共建出发,探索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乡村遗产活化利用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