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借助申丹教授提出的叙事视角理论,以选择性全知视角为切入点,分析《慈悲》中丽贝卡为颠覆男权制和建构女性话语权所做的挣扎和努力,进而解读叙事视角对建构女性话语权的作用,彰显莫里森普适的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塑造了王琦瑶这一具有个体意识的人物形象,并将其形象模糊与符号化,通过叙述其日常生活解构以往宏大历史叙事模式。在个体意识与社会历史关系的内在缠绕中,个体意识在历史中深化成长,看似边缘化的个体生命与意识,始终存在于社会历史体系中,在王琦瑶的个体意识发展演变中,可以窥见其潜在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小说写作中存在着明显的反讽与戏仿现象,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本质特征之一.本文由此入手,进一步深剖"新历史主义"小说对于传统经典叙事宏大性及崇高性模式的消解和拆毁,以试图发掘出"新历史主义"小说历史写作观念的深刻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4.
中国主流媒体围绕"一带一路"的传播行为,是中国通过区域化传播争夺国际话语权、塑造良好大国形象的话语实践。以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的短视频为例,主流媒体以概念聚合与复合型的叙述者实现宏大叙事,以概念分解与具象化的叙事场景实现微叙事,二者共同完成对国家话语的再语境化;通过收编"拼贴"与"戏仿"两种大众文化和亚文化表征手段,主流媒体分别完成丝路文化的视听符号意指实践,以及跨文化符号表征的丝路想象建构,将国家话语实践落实到短视频的符号表征之上;主流媒体通过短视频中数字身体的"自由旅行"和"体验式在场"传达身体经验,激发公众对"一带一路"的兴趣和想象,以此推动主流媒体国家话语实践由宣传向新宣传突围和转型。此外,国际传播的"供需错位"也为"一带一路"的新宣传带来了亟须解决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形象建构的宏大叙事中,全球瞩目的大型体育赛事书写着独特的篇章,世界杯足球赛是其中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在全球拥有30亿观众的赛事,是参赛队伍进行国家形象塑造的难得机会。但在当下网络传播下,更多的关注点已经不再是基于民族主义的宏大叙事,而是关注更丰富的个体,再从个体叙事升华至国家形象。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存在着多个碎片化的个体叙事,而这些个体叙事构成了国际传播丰富形态,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女性话语权     
<正>女性话语指的是以女性的立场关注女性的存在和发展的话语,许多人称之为对男性话语霸权的反叛力量。虽然许多人认为这一提法不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大众传媒中,女性话语由于其在主流叙事的覆盖之下还有男性叙事的覆盖(这二者有时候是重叠的),因此女性话语在大众传媒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女性话语就面临着双重的困境:既要以一种有别于男性的立场和方式表达个体差异,又要承受来自意识形态语境的指责和非难。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出于对宏大叙述的反思,微观史越来越受学界关注。就目前中国学界而言,尚未出现经典的微观史研究。学界对微观史的争论多聚焦于碎片化问题。论者多以为,微观史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必须兼具宏观视野。本文认为,历史是一系列独特个性的偶然记载。微观史不是区域史,而是关于人的研究,因此,比宏观视野更重要的是哲学思维。微观史不需回避对人物个性的捕捉,恰恰需要寻求故事个性与历史背景共性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正国产纪录片是承载中华文化与价值观的最佳跨国传播媒介之一,要想在对外传播中实现纪录片"传播中国连通世界"的目的,必须改变国产纪录片偏好宏大历史叙事的讲述方式,以分众传播的思路,寻找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共同的人文语境或文化记忆,通过个性化视角、人性化故事和贴近历史、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或趣味性,激发起外国观众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广东是全国华侨大省、外贸大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  相似文献   

9.
“微视角”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传播方式,以一种微观视角,立足人们生活中平凡的细节、人物、故事、题材、媒体,从一种新颖、亲和、个性的角度进行传播。“微视角”通常可以细化为“微细节…‘微故事…‘微媒体”等具体传播方式,实现用小篇幅透视大世界,用小故事折射大道理,用小媒体产生大影响的传播效果。以“微视角”对外传播中国法治故事.有利于把法律术语和宏大叙事转化为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在“春风化雨”中实现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学史中,苏童是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他的《我的帝王生涯》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展现了浓厚的新历史主义色彩,揭示了历史的残酷性,人性的丑恶和存在的荒谬。小说中的虚构历史叙事、内聚焦叙事和换位的叙事方式,充分反映了小说的深层寓意和苏童高超的创作水平。本文将通过对苏童《我的帝王生涯》的分析,研究其主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央视大戏“迁徙三部曲”——《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以其独特的叙事和精良的制作,成为中国电视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系列之一。《走西口》和《下南洋》两部作品均出自以宏大叙事见长的女编剧廉越笔理下。  相似文献   

12.
"科玄论战"距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其依然影响着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在"科玄论战"过程中,认识论学派的发展过程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3年2月至1923年10月,科学派和玄学派的"两派之争";第二阶段是1923年11月至1924年12月,科学派、玄学派以及唯物史观学派的"三派之争"。学派之争的背后是话语之争,即话语权之争。因此,对"科玄论战"过程中话语权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了解各学派背后的微观意识形态,为探究新时代教育思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母亲河》中,何振基先生以对祖国大地和"母亲河"象征的故乡故土的无比热爱、对中国执政党的无比忠诚和充分依赖以及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的由衷自豪和自信,艺术地刻画了两代人几个家庭的坎坷生涯,将家族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展示中国当代生活的缩略图。由于小说的叙事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联,所以本文从微观叙述形态层面探讨文本是如何巧妙地设置叙事矛盾,通过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展开方式、女性角色定位来展现叙事张力的。  相似文献   

14.
时空叙事是建筑遗产再生的一种跨学科视角,同时又回归建筑遗产在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本体,根植于过去,指向未来.原始建筑中的"方圆之变"、传统建筑中的"居中为正"、现代建筑中的"形式指向"都是时空叙事的模式语言.在建筑创作和建筑遗产再生中运用时空叙事,有利于文化传承、历史建构和空间再造.建筑遗产再生的时空叙事路径与策略可以有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分析《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叙事艺术。《史记》中各叙事单元严整的逻辑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内容安排使其结构既完整有序又参差变化。通过灵活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表达了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和情感,体现出司马迁对历史的客观态度及丰富情感的统一。同时,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了《史记》的叙事艺术性。  相似文献   

16.
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复调叙事的方式,在小说《陆犯焉识》中展示了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跌宕沉浮,立体地呈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渺小。严歌苓通过各种不同人物类型集中展现不同人性中的新与旧、稳定和变异。本文结合拉康的镜像等文学理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进行多方面解读,以期探究严歌苓对人性书写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以沉浸式体验、跨媒介叙事、数字戏剧与交互设计为代表,一系列数字技术的使用将从根本上改变对诸如文物、历史遗迹、历史文化艺术表达在内的文明结晶的对外传播。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下,融合文旅产业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发展,以数字技术升级为支撑的叙事体验作基础,通过沉浸化、剧场化、互动化的文化艺术传播实践,将实现中华文明承载信息与观众认知、体验之间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叙事时间的变形是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区别的重要方面.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突破传统小说的线性模式,以心理时间态势展示出来,以心理活动打碎时间的自然进程,使时间充分主观化,由错觉幻觉潜意识回忆等心理活动为线索,呈现叙事时序的错位跳跃交叉重叠停顿等.鲁迅小说在强调心理感觉的时间模式中塑造了一个立体多维世界,剖析出潜藏在因果线性关联下很难看到的复杂的历史社会因素,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启迪力量.  相似文献   

19.
谁决定了时代美女?--关于百年中国女性形象之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百年中国女性形象由传统而现代的过程,也即是各种社会权力塑造"时代美女"的过程.其变迁、演进、昭示的不是社会风尚、审美眼光的简单改变,而是资本、物质文明和技术、现代性叙事以及意识形态等各种权力进行微观运作的生动历史和符号体现.  相似文献   

20.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1,(4):186-189
一历史文化散文说的是取材于历史的散文作品,它属于记叙性的,不同于抒情散文、说理散文,与一般的叙事散文也有些差别。这种差别在于历史是一次性的,它是所有一切存在中独一以"当下不再"为条件的存在。当历史成其为历史,它作为"曾在",即意味着不复存在,包括特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