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聘请外国新闻工作者,尤其是高端专业人才,参与我们的国际传播,有助于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贴近外国受众,弱化外宣媒体"喉舌"特征,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本文以英文媒体为样本,分析当前外宣媒体中外籍新闻人才的聘用现状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探讨外籍员工引进和管理的问题与路径。一、国内英文媒体聘用外籍新闻工作者的现状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国,关键在于如何让外国受众"想  相似文献   

2.
正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澎湃新闻"运作的英语媒体网站"第六声"(Sixth Tone),于2016年上线运行。作为中国第一家全数字英文媒体,"第六声"诞生于中国对外传播的新时代:一方面,互联网及其催生的新媒体,至少从技术和理论上有助于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传播格局;另一方面,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迅速攀升,让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相似文献   

3.
对外传播是我国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对外传播即我们习惯所说的“外宣”,就是通过向世界客观、全面地介绍、报道中国,让世界正确地了解中国,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世界信息传播业方兴未艾,第四媒体(互联网)崭露  相似文献   

4.
常江  杨奇光 《对外大传播》2015,(2):70-72,75
<正>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不但是一种不断改进新闻生产和流通机制的技术,更应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内容和流通等层面的思维方式。目前,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是普遍性的事实,具有国际影响力并致力于国际传播的西方主流媒体大多"审时度势"地制定了完备的社交媒体战略,以克服国界与媒体准入政策等现实壁垒,实现有效的跨境传播。目前来看,将社交媒体应用于国际新闻传播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一是传统媒体搜索筛选社交媒体(如  相似文献   

5.
<正>多语种传播一直是我国外宣媒体区别于对内传播媒体的重要特征。以对象国的语言传播新闻,有助于突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壁垒,增强国际传播效果。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外宣媒体中的多语种新闻人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多语种新闻人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现在,外宣媒体都各自建立了人数众多的多语种新闻人才团队,但是大量的外语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的主要工作仅是翻译稿件。而且,各外宣媒体重复劳动,翻译同一篇稿件并在各自的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系列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举措获得了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西方主流媒体把习近平称为中共首个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人。正是从全球视野的宏观层面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外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的对外宣传思想从宏观上把握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国际影响力;从操作层面上强调把握传播规律,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目标;夯实国内文化根基,培养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自信,主动引导国际舆论,积极把握国际话语权。习近平外宣思想结合当前国内外具体形势,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共历届领导人的外宣思想,对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官方统计机构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经超过9亿。这是一个关乎传媒行业生死的数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代表着在传播技术突破、传播平台更新的推动下,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正在深度融合,大众传媒与自媒体、大众传媒与社交媒体的界限正变得日益模糊,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正不可逆转地流向"指尖",流向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各类社交媒体。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甚至运用社交媒体的传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让世界准确、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认知中国,是摆在中国媒体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国际传播力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能否摆脱传统的"外宣模式",改变长时期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的针对性不够强的"泛传播"现象,实现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我们的媒体在精准传播方面的理念更新与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2月28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澎湃新闻运作的外宣新媒体"第六声"(英文名SIXTH TONE)正式上线,其积极探索国际化团队融合运作与管理办法,借外籍人士讲好中国故事、搭建沟通桥梁,引导国际社会以平和眼光看待中国普通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历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新成就、新变化。国际班底,中国管理——为使内容传播更符合国际化要求,适应互联网年轻化趋势,"第六声"大胆尝试,让部  相似文献   

10.
<正>在对外传播领域,中国涉藏外宣媒体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短平快的特点,编译制作符合外宣"三贴近"原则和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内容,积极打开涉藏对外传播的思路,有效拓展我国在境外社交媒体上的国际涉藏话语权,具有现实基础,也是非常必要的。境外社交媒体对西藏的关注度很高,推送的涉藏内容易于引起西方年轻人的兴趣。基于此,开设涉藏境外社交媒体账户,吸引粉丝,做大做强涉藏专题账户,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也是服务于国家涉藏外宣大局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加强地方外宣在国际传播中的参与,既是全媒体与全球传播发展使然,也有利于地方外宣发挥独特优势,更符合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地方外宣发挥本地区域特色,探索创新,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践行者。目前,地方外宣既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也面临最大压力,需要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国际视野、统筹整合资源、强化品牌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与传播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打造对外话语体系是提高国际传播力的源头,本刊邀请专家学者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困境与路径、美国全球话语权策略对我国的启示以及驻外媒体如何争取国际新闻话语权等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与特征新闻的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部分。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  相似文献   

14.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媒体对调研活动和会议讲话的报道反映出总书记研究和分析新闻舆论工作的思路,即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说明原则、指引方向,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务实精神。从事国际传播业务和研究的人员,不仅能再次体会到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贯的高度重视,而且也能感受到他对内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对外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最新思考。"2·19"讲话对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不利地位,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以及中国未来国际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将国际传播升级为国家战略传播,发挥旗舰媒体核心作用,提高旗舰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感召力,紧密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中国国际传播的软实力诉求,创新性理解和把握新媒体精神,推动国际传播2.0,实现"民心相通、沟通世界"的全球传播愿景。  相似文献   

15.
数据新闻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发展,不仅给新闻业带来了新的报道方式,也给我们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占有和应用数据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应用大数据于对外传播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大数据的客观性有利于增强对外传播的说服力,淡化宣传色彩。在大数据时代,用"数据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变革对外传播方式的一条新思路。我们应培养具有一定数据素养的外宣新闻工作者,利用大数据实现新闻的个性化定制,做到精准传播。同时利用大数据优化传播元素、进行多维度的受众分析、把握媒体议程设置、实现舆情监测等等,不断优化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言论集纳     
正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在《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年第1期发表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与意义》一文中认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主体已经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和传统认知范畴,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对外传播效果不再由单一主体(媒体)决定,而是由多元主体形成的合力决定。也就是说,国家形象的整体建构,不仅需要国家外交、政府外宣、主流媒体的努力,也需要参与其间的各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如何‘知己知彼’更好地走近受众群?”这是一个涉及领域很广的话题,但问题的解决又的确迫在眉睫。当本刊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进行的简短交流中,却感到他用“事实”二字,道出了新闻传播的内涵,他说:“外宣从文化渗透力来讲,要利用人类共同的表达方式来提高表达效果,容易打动人心的是事实,大家都信奉事实。比如说这个山是800米高,那它就是800米高。也要讲情感,这也是人心最容易被打动的地方。外宣也充分体现人情味。还要互相尊重,不强加于人。只有尊重对方,才能被接受。当然还可以归纳的还有很多。但都要注意‘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为了做好这组题目,本刊在与媒体的领军人物沟通的基础上,采访了一系列对国际问题有深刻见解的专家、学者,至此,我们有一种深切的体会,媒体在传播中需要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而专家、学者也乐意倾听来自“第一线”的媒体人新鲜出炉的对现实的感受和思考。而这两者的深入结合,将有利于更好地解读、贯彻、执行党的关于外宣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中国的外宣事业带来裨益。  相似文献   

18.
北京奥运邻近,国际媒体将如何报道此次盛会?中外媒体的新闻视角有何差异?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围绕这些问题,2008年6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和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北京奥运:新闻与视角"国际传播论坛,邀请外国著名通讯社驻京的领导、新华社资深记者、中外媒体专家学者,同北外国际新闻专业的师生进行了坦率激烈的对话讨论。现将部分会议内容翻译整理,希望能对中外媒体的奥运报道及认识这些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全球媒体与传播、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深入,中国媒体走向世界的需求不断加强。为此,中国媒体应提升自身在全球化中的正当性与竞争力。中国媒体全球化的策略首先要从"多做少说"转变为"多说",一方面不要太过在意国际上的负面报道和批评声音,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另一方面要更多地关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事情以及一些深入而有趣的文化新闻。其次,中国媒体还需要创造出更多优质的本土化内容,提升国际传播竞争力。第三,对应中国这样的国家规模,中国媒体还需要更多见多识广、博古通今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的十余年来,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以独特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全球战略思维不断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在世界格局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全球传播的信息网络逐步完善。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端,不仅从外部映射了中国国内的重大变革与历史节点,也是海外华人了解中国、保持与故土联系的重要载体,是"国际舆论界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需要转变观念,明晰"大外宣"格局中海外华媒的特殊功能与地位,在变化中重新认识海外华人及华文传媒,让他们在全球战略(思维)格局中作为有机体发挥作用、产生合力,打造华文媒体联合体,多层次发挥海外华媒的对外传播"桥头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