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成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中国文学作为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则是不可忽视的传播力量。文学的国际传播有本体层面的内容传播和本体之外的文化传播,而文学传播的初衷则是文学内容本身,但中国自古以来"兴观群怨"的文艺观就是讲政治的文艺观,这是中国文学与世界其他文学相比  相似文献   

2.
正法国鱼头艺术家安娜·凯瑟琳是全球第一个鱼头艺术创意人,她创作的《千岛湖的守护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千岛湖鱼头人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西子三千个,群山已失高。峰峦成岛屿,平地卷波涛。"这是郭沫若游千岛湖所作的诗句。3000个西湖容量的杭州千岛湖,以山清水秀闻名世界。然而,你可知否,在这万顷碧波之下,还有100多种淡水鱼类?今天为大家揭秘的就是千岛湖水下"鱼类王国"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一般读者对郭沫若评价不高,而"专业阅读"却甚表称许,形成两极阅读现象.本文指出两极阅读的偏误,提出对《女神》等时代性很强,而今比较隔膜的经典作品,阅读时应尽量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三者结合,以摸索和感触当年由作品-读者互动互涉而形成的"阅读场",从而达到比较有历史感的评价.文中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物心理特征,及其"多变"的原因,认为郭沫若毕竟是一位真实的诗人,对其天才与凡庸都应有同情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明治39年,岛村抱月以对接西方文艺思潮及其时代文艺观的方式,对阔别的日本文坛做出了自己的预期。《被囚禁的文艺》一文对文艺做出了"情"受"知"所困的判断。岛村抱月依此在日本文艺、西方文艺与文艺这三者间,发现了"象征性""宗教性"的总特征,并认定这将是此后文艺发展的总方向。本文从岛村抱月明治39年的文学活动、《被囚禁的文艺》体现的文艺观、岛村抱月对日本文艺的认识、岛村抱月对西方文艺的认知、岛村抱月对文艺的思考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艺、西方文艺与日本文艺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5.
"长安画派"画家以"不断探索"的艺术追求开创性地完成了对西北地域题材绘画的挖掘,将沉寂千年的西北推向了中国艺术的中心舞台,确立了西北地区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新版图。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对"长安画派"以"不断探索"为代表的艺术精神内核,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为代表的艺术实践方法,以"写意精神"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气质作了较为深入的解读,旨在找到"长安画派"艺术精神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尤其是对西北地域题材中国画创作所产生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无用之用论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论,分析了王国维的超功利的美学观,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王国维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在经历了身前身后的荣辱毁誉、回环起伏之后,正逐渐被人们当作一个巨大的文化现象来破解和诠释,这自然是由于他的一生,包藏演示了繁多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人生内容,常人难以企及。郭沫若创造了自己的伟大,也常常令自己蒙垢或难堪,悲剧和喜剧,都出自同一个思想主体。这种局面,无疑地和世纪性的两大因素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紧紧相联。在不平凡的生命历程中,郭沫若独特而果断地处理了传统与外来这对时常冲突的文化,构筑了自己的文化世界与人格系统,并以自己巨大的影响力和典范性,涵容展演了一大类现代中国文人的文化思索与文化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文化心理模型。在这个意义上,郭沫若已经成为一个关于文化和文化人的珍贵标本。  相似文献   

8.
"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中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基因"。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发展为"以宗教为主"实现宗教、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的教化传统。儒家"乐教"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乐教"传统,追求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整体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郭航慧 《文化交流》2012,(10):29-33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峨眉、凌云、岷江、大渡河等名山大川的博大与雄伟,深远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对于西湖,郭沫若只是匆匆游客,但杭州山水的细腻与文化沉淀亦滋养了不少文人大家,鲁迅、郁达夫、徐志摩等等,所属不同文学社团,有不同文学主张,作为创造社主将,郭沫若与他们或亲或疏,都是一段佳话.今年是郭沫若诞辰110周年,掀开历史帷幕,驻足杭州,探寻郭沫若与杭州、杭州人的点滴故事,可以体味他对人生、对文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羌姆"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密宗仪轨和艺术形式,是藏区苯教祭祀巫舞、藏族民间舞蹈和印度金刚舞结合而成生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文章探讨了藏传佛教羌姆的起源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化理论阐释时,浸透着浓厚的庄子哲学。通过对具体艺术形式的美学分析,中国古代艺术在循着由"空"而"实"、由"静"而"动"、由"有序"而"无序"的美学构建过程中,彰显了庄子"心斋""自然"和"缘督以为经"的哲学精神。宗白华的"散步式"阐释对中国传统美学和庄子哲学的现代化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钧 《文化学刊》2011,(1):134-1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工程给郭沫若研究带来新契机,至今已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但"重写"郭沫若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矫枉过正的、非历史主义的"酷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典型代表——这需要学界加以关注和警惕。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郭沫若研究还有许多重大学案和学术增殖点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现代学统建设的角度对郭沫若研究进行概览,力图反思"唯新唯西"思想的负效应,并重申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本雅明的"灵晕"艺术范畴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艺术批判的独特视角出发,一方面挖掘"灵晕"的消散所蕴含的革命潜能,有益于完善艺术政治化理论,同时展示其对法西斯"政治审美化"的批评模式。在后现代政治即审美本身这一语境下,本雅明政治美学思想无疑对中国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而"回绣"更因其善于吸纳阿拉伯刺绣工艺与中国传统刺绣文化中的合理因子而闻名中外。海原"刺绣"技艺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价值有所不同,且"刺绣"技艺的承载者——刺绣艺人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以海原"刺绣"技艺的时间变迁为视角,具体探讨妇女刺绣艺人社会地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正之江艺术长廊连接着浙江省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构筑成了一幅崭新的时代画卷,而中国美术学院三大校区无疑是其中的亮丽风景。"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办学宗旨,自建校起就塑造着这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学术气质。它自孤山景致之中走出,从西子湖畔到象山山麓,再到良渚校区,  相似文献   

16.
徐继宏 《文化交流》2016,(12):61-63
正精微艺术雕刻由微型雕刻向"精细""精致""精巧""精美"拓展而来。一般说,微型雕刻注重雕,精微雕刻注重刻与绘。精微雕刻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形巧而艺精、技微而术全,展现的是万千气象、恢宏华章,因此又被称为"神刻意雕"。日前,笔者走访了浙江省精微雕刻艺术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工艺美  相似文献   

17.
"宋型文化"讨论的思想空间,是一个缘起于"唐宋转型"和"华夏文明造极"之双重问题意识的思想空间,而其间的核心问题,则是宋型文化人格和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化生成问题。宋代文艺思想体系之建构的核心原理,也正是这种宋型文化人格和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生成原理。如此文艺思想体系建构的士大夫精神风貌,典型表现为"迭为宾主"的政治文明意识、"以道自贵"的道德文章自信、"光风霁月"的君子人格气象。与此相应,则有"不问于主人"的艺术生活观、"晋宋间人"的名士风流意态和"景色可想"的诗歌美学追求。深入探询这种同时涵涉政治与艺术、道德与风流、人格与诗艺的学术问题,将大有益于通过宋型文化典型来重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1)  相似文献   

18.
戏曲是一种以戏剧冲突为叙事基础、以情感传递为主要诉求的"剧诗"艺术。戏曲是具有典型"虚拟化"艺术特征的综合艺术之一,同时也拥有最具诗意和象征意义的造型语言。因此,戏曲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在"剧"的叙事功能之上,还要强调"诗"的练达、抒情和意境,从而成为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成为人物及人物背后剧作者直接与观众交流的代言体艺术。本文主要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戏曲念白、唱腔、戏曲音乐等听觉语言元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梅兰芳编演了《黛玉葬花》《晴雯撕扇》《俊袭人》等"红楼戏"。从剧目看,三出戏均是新编古装戏,在剧本构思上颇多新思路;从表演看,梅兰芳于规矩中见功夫,创造性运用唱腔、表情、身段等戏曲手段,刻画了"红楼"人物形象;从对待传统艺术的态度看,他从古代舞蹈、绘画及昆曲中汲取精粹,使"红楼戏"生发异彩;从布景、道具、灯光的运用看,梅兰芳积极接纳新鲜事物,使"红楼戏"的舞台设计古典而时尚。梅兰芳的"红楼戏"是其艺术思想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处处有创新,却"毫未出戏中规矩",坚守戏曲艺术之根本,创新的尺度拿捏得当,值得当代戏曲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人形净琉璃"代表了日本傀儡戏发展的最高形式,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傀儡戏在其形成之初,深受中国傀儡戏的影响,其中唐代傀儡戏东传是日本傀儡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傀儡艺术历经近千年的时代变迁,经过宫廷"水转百戏"等艺术形式的惊人演绎,唐代傀儡戏的主要舞台终于由宫廷转向民间,傀儡戏成为唐代著名的市井艺术。上起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中都有大批傀儡戏爱好者。唐代傀儡戏东传日本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散乐东传实现的,在奈良朝大规模吸收唐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唐代傀儡戏作为散乐的一支由中国或经由韩鲜半岛传至日本,渐与日本固有的原始偶人信仰相结合而催生了日本傀儡戏。本文希望通过梳理这段中日文化交流史,获得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及东亚文化交流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