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汤梦云  马红玉 《灌篮》2021,(2):78-79
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互联网作为时代的产物,可以很好的和各行各业相互融合,发挥其重要作用,帮助行业提高效率,促进行业发展。现在我国倡导进行新课改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互联网融入教育行业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互联网+”为高校教学提高了快速、方便、有效的途径。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课程,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关系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体育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顺应时代发展,合理利用互联网是发展高校体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探索高校体育混合学习模式是当务之急,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还能够有效满足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为高校体育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以此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与发展。根据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情况,合作学习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融合度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同时合作学习也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合作学习方式,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学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将互联网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有望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灵活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实施策略和建议,包括教师培训、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措施。这些策略旨在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体育师友》2018,(5):21-2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高校师生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进行体育教学越来越普遍。文章以楚雄师范学院体健学院为例,调查互联网移动终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模式,并针对应用现状提出相应建议,旨在促进互联网移动终端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加快楚雄师院体健学院的体育教育模式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2020年经历了全球疫情蔓延后,各地方的学校都在实施互联网教学的新方式,利用互联网应用技术实现全面覆盖。全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一的传统教学,高校体育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进程的需求。本文研究特殊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体育师友》2021,(4):4-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进行研究,分析了合作学习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价值,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如何高效运用合作学习模式,为高校体育教学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高校健美操教学为例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新兴科技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使用大数据对体育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公平公正评价的过程更加客观,完整的教与学大数据帮助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新技术支持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将混合式学习应用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对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混合式学习不仅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为进一步深化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方面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的结合点出发,提出适合高校体育教学开展的拓展训练项目,具体分析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拓展训练这一学习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课程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用与改革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强身育人为教学目标已成为高校体育的共识。但如何建立与指导思想、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模式,改革体育课教学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我国普通高校现存的体育课程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今知识更新速率的不断提升和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思维模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对于知识性教学更为重要。当今高校体育的学科介质价值和作用在人才综合素养培养成效中的意义已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学价值和其对人才素养发展的意义。本文采用干预性实验手段,探究了多维融合发展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其在人才思维及学习力培养成效,通过实验结果探究该模式对高校体育学科及教学长远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健康中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新时代体育教育新目标,即力求解决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和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的实现,助力国民身体健康发展。基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手段,加强合作学习方式并创建学习共同体,以群体动力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为依据,提出必须要改革当前体育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加强合作学习与游戏方法对于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提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在已有雨课堂和BOPPPS混合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和应用,并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合,以乒乓球正手攻球课程为例,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师生和生生课堂互动为主线,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程度,切实落实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这一现代教学基本理念。本文从理论的角度介绍探究性学习及其特点,找到探究性学习模式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多元关系,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和体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体育师友》2021,(6):9-12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校体育改革,为高校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机遇,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普修课已成必然趋势。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足球普修课技术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大学普修课技术传统教学"足球游戏"运用存在缺陷、学生难以形成自主技术练习的习惯等问题。基于此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足球普修课中,从学生、教师、学习小组三个主体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总体设计并指出课程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对足球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体育心理学》混合式学习模式特点,指出并分析该模式下教学要素特点和实施要求,旨在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和《体育心理学》课程创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体育课程模式不断丰富、创新,不断与科技元素交织和碰撞,互联网不断赋能于现代化教学,为新时代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分析。高校体育线上课程授课模式具有授课形式灵活、授课教师更加专业、授课不受场地限制的价值特征。高校体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存在教学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思路固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老套的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强化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的思路与观念、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实践路径等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被逐渐运用到教学当中.翻转课堂是将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不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高校公共体育网球课程的开展是构成学校体育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网球教学,...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笔者从分析互联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入手,进而对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下阐述,以期增强高校学生的体魄,进而达到从整体上提升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以赛代练”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体育教学的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是现代体育教学中一个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模式,其教学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其特点已成为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