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手机运动APP进行体育锻炼。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手机运动APP对大学生静态生活的影响,发现大学生对手机运动APP的使用率较高;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体育锻炼需求和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高校体育课程与手机运动APP的应用存在着不协调性;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缺乏科学的指导。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运动APP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提供优质高效的体育教学资源,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体育锻炼参与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别对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群体和正常体重大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高校超重肥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在运动自我效能、体育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信念等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体重人群,提示以上四个因素可能是制约超重肥胖大学生人群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华中师范大学女性免费师范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们的体育需要;华中师范大学女性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体育消费情况不容乐观,体育消费投入较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健康和塑形健美。影响其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空暇时间、学业负担重以及没有场地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提出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福建省(福州、厦门、三明)三城市体育人口的形成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社会特征、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等因素中,是否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在体育人口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具有体育锻炼的行为也是促成体育人口形成的直接原因。农林牧渔生产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越长、家务劳动时间越多、闲暇时要补充睡眠的人越不容易成为体育人口。  相似文献   

5.
通过组织和参与武汉市2010年群众体育活动暨体育人口调查,获取该市体育锻炼参加者最新的第一手资料,据此对特殊的体育锻炼参与者群体——亚体育人口的社会分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增加我国体育锻炼参加者的基本思路和可行路径,以此促进中国民生体育和体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农村体育人口与非体育参与人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把握当前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以福建沿海地区的农村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农村体育人口和非体育参与者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群的社会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农村体育人口的闲暇时间较多;体育人口比例性别差异不明显、与年龄成U型结构、与文化程度成反比、与家庭人均收入成正比、与家庭成员数量成U型结构、与体力劳动程度成反比;非体育参与人口的比例女性明显比男性高、与年龄成正比、与文化程度成反比、与家庭成员数量成倒U型结构、与体力劳动程度成正比。体育人口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娱乐和社交、兴趣等原因。制约非体育参与人口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缺乏体育设施、缺乏体育组织、没有锻炼伙伴和没有体育指导等。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群体,她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仅体现出当代青年女性对待体育行为的一般观念,更重要的是她们把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等同起来进行思考。大学时代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且终身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影响女生体育锻炼积极的因素和体育与健康的观念,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女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8.
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中青年群体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偏低,锻炼以早上非正式体育场所最为集中,以散步、跑步、太极拳等简便易行项目为主。工作太累、没有余暇时间、缺少场地设施是影响其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其成因主要体现在社区体育文化薄弱、经济收入水平低、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尚未形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城市残疾青少年群体体育参与状况及其需要的社会支持进行研究。残疾青少年参与体育健身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他们对参与体育锻炼具有较高的热情,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主要是在1-2次,时间在30分钟以下,主要在学校场馆和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对社会支持方面,他们需要获得必要的运动知识和免费场地器材以及学校的健身指导。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缺乏兴趣、时间短缺、组织和场地不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及健康认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部分高校普通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与健康主观认知特征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特征,学习忙、惰性大、缺乏场地是其三个最主要因素。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状况及健康认知调查分析,可为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重视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及阳光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绘画投射技术对在校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阳"图型是女大学生潜意识中具有代表性的运动意象,投射出女大学生充满朝气、崇尚力量、自由自主的体育运动精神。三种类型的"太阳"图纹投射出各自不同的运动心理特征,对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行为意向有宽泛的辐射。女大学生对运动环境有较高的心理感受性,对竞技性小、娱乐休闲类的运动情感认可度较高,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功能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自我认知度较高。大部分的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心理活跃性和自我效能感,追求时尚和高品质运动。绘画投射技术能够反映健康人群的体育运动心理特征,尤其适合对个案体育运动的内部心理现实和主体经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研究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天津93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体育行为、运动自我概念和运动自我效能总体均高于女生;四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低于其它年级;女生的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通过交互作用影响体育锻炼行为,而男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主要受运动自我效能影响;性别、运动自我概念与运动自我效能是预测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学生体育利益诉求表达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学生体育利益诉求表达意识缺失;高校相关部门对学生体育利益表达的保障缺位;学生的体育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学生体育利益诉求表达的实现路径,以期实现高校学生体育利益诉求的有效表达,进而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我院150名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水平及其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明显,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但体育消费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价格太高、消费场地少和学习任务重.并针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芜湖市普通高等院校的6所大学在校的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通过对体育人口、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体育参与动机、体育行为等几方面的调查分析,得出现代女大学生体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指出:芜湖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较积极,参与活动有较高动机水平,对现代体育价值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去改善。  相似文献   

16.
刘明昌 《四川体育科学》2006,(4):129-130,136
本文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以及高校体育评价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并探讨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7.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师、裁判员、学生为调查对象,从符合大学生身心发育规律的视角,分析、探讨了体育舞蹈的锻炼价值以及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在体质和心理健康上的积极作用,旨在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育舞蹈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开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中开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丽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2):159-160
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对进一步培养健身活动能力和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具有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大同市大学生参加休闲运动的动机、活动形式、活动时间、参加频度、消费情况以及喜爱的运动项目等进行调查,旨在为休闲运动在大同市高校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座谈讨论法,对部分在杭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状况以及闲暇时间的安排方式进行调查,对影响高校教师体育人口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加教师体育人口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