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老江南银元     
江南地区是沿海的通商口岸,也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随着对外贸易的逐步发展,外国货币伴随外商的洋货输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打开了封闭的中国海禁之门,外商的鸦片和银元强行输入中国,并用银元套购我国的白银。白银的外流引起朝野人士的注意.他们要求自铸银元,控制白银外流,清廷为形势所迫,批准广东没银局铸造银元。随后,铸造银元的地域逐渐扩大,允许“沿江沿海各省,亦可自行设局”铸造银元。  相似文献   

2.
袁水清 《收藏》2008,(5):120-122
种类最多的银元——清吉林省造光绪元宝清朝的机器局本系兵工厂,但初铸银元时系由机器局承办,后才更名为银元局。吉林省机器局自光绪十年(1884年)铸造厂平后,十几年间没有铸造其他银币,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才开始铸光绪元宝无纪年银币,俗称龙洋,计有库平七钱二分、  相似文献   

3.
张建功 《收藏》2010,(12):100-102
新疆近代官铸银元始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铸期直到新疆解放为止。除民国38年(1949年)“壹圆”银元外,其余各种银元都属于天罡银元,面值则采用两、钱、分,且专用湘平而不用库平。其铸地主要有迪化(今乌鲁木齐)、喀什噶尔(今喀什)、阿克苏三处。  相似文献   

4.
朱明超 《收藏界》2010,(12):81-81
清朝末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设有铸造银元的"银元局"或"铸币局",原为抵制大量涌入的外国银元而设,至后来受自铸银元带来巨额收入的吸引而粗制滥造,且在铸币上打上各省的名号,于流通中互相抵制,省与省之间不能彼此流通,银元成色参差不齐,给百姓和商户的日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5.
清光绪十五年(1889),自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粤省首创自铸银元之后,其他各省亦纷纷效仿。由于各地所铸银元均标有本省省名,而且重量、成色不一,使用颇感不便。于是,清宣统元年(1909),度支部尚书载泽向朝廷请旨,奏称币制改革重要,提议取消各省地区性货币,划一币制单位。同年,朝廷议准度支部设立币  相似文献   

6.
袁水清 《收藏》2008,(3):132-133
现存中国最早的手工铸造银元——台湾“道光年铸”寿星银饼 中国的早期新式银元中,最重要而且还有留传下来的是福建漳台一带所铸的几种,包括寿星银饼(图1)、如意银饼、漳州军饷银饼等。货币史学家彭信威认为,“以寿星银饼为最早”。郭沫若则认为漳州军饷银饼是郑成功在南明永历三至六年(1649~1652年)抗清时所铸,现令学术界多认为铸行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或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7.
闫学民 《收藏》2011,(4):108-109
"站人"银元是英国贸易银元的俗称,因银元正面中央铸有一站立持戟和盾的武士,当年流入中国时百姓不认英文,以图像辨别银元便落下了如此称谓(见图)。在近代流人中国的外国银币中,"站人"银元一个比较常见的类型,银币标准重量26.95克.  相似文献   

8.
陈传银 《收藏》2009,(5):124-125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两广.总督张之洞获准清廷批奏,成立广东造币厂,试铸“光绪元宝”银元。随后各省相继设局仿铸,安徽是继广东、湖北、浙江、北洋之后铸造银元较早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9.
周传芳 《收藏》2001,(11):51-52
日本贸易银元从明治3年(1870)开始铸行,至大正3年(1914)结束,历时46年,共计发行34个年号。明治3年始铸正面龙图背太阳版。明治7年改铸正面龙图背“一圆”版。明治8年又铸新版,即正面龙图背“贸易银”版,该版式连续铸发3年。明治11年(1878)恢复7年版,铸至明治30年(1897)。明治34年(1901)至明治39年(1906)又继续铸发6年。明治41年(1908)和明治45年(1912)各铸发一年。大正3年铸发了后一个年号的日本贸易银元。  相似文献   

10.
近代机制币收藏的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毅 《收藏》2008,(6):118-119
年前,知道有几个钱币收藏爱好者,各自以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人民币接二连三买进了“黑龙江省造光绪元宝黄铜样币”。该币对于有鉴定经验的行家来说,本是一目了然的民间臆造币,那么又为何轻易被人看成了收藏的珍品?原来有人挖空心思,在前人的故纸堆里寻找当初地方政府曾经设想自铸银元的片言碎语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11.
寇尚民 《收藏》2012,(17):94-97
安徽安庆造币厂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最初定名安徽银元局。光绪三十二年易名度支部安庆造币分厂,次年改为安徽制造局。民国2年(1913年)利用制造局老厂房和机器重建安庆造币厂,直至民国15年关闭。笔者现依据文献资料,对安庆造币厂所铸银币和相关史实作一探究。铸币历程在安徽省未铸造银元之前,市面流通的货币,除清朝各帝铸造的制钱外,还有银元宝、银锭、银锞子、散碎银、外洋和其他省铸造的银元。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安徽巡抚邓华熙向清政府具奏:"请仿广东、湖北筹铸大小银元,以济钱荒,而挽外溢之利。"获准后,成立安徽银元局,委派营务处潘作  相似文献   

12.
银锭,顾名思义,即熔铸成锭的白银,而元宝则是作为货币流通的一种银锭,又称“宝银”。因其形似马蹄,又叫“马蹄银”。我国白银的形式,自古有铤有饼,为长条状或圆状,从元代以后,就以元宝作为白银流通的主要形式。元宝每只重约五十两,上面铸有铸  相似文献   

13.
张建功 《收藏》2008,(2):114-117
清末民初新疆省官铸银币以两、钱作面值,与内地银元币制不一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区和民族色彩。以迪化(今乌鲁木齐)、喀什铸造的饷银银币,显示了边防省份的特色。因其品种版别繁杂,铸量偏少,更显珍贵,深受钱币界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袁水清 《收藏》2008,(7):110-111
最早流入中国的外国机制银币——西班牙银元 自明代中叶起,随着东西方海上新肮路的开辟,以及通商贸易渐趋发达,外国银元外始流入中国。1570年西班牙侵入吕宋(菲律宾),于次年古领马尼拉并辟为商埠,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始以其银元换取中国丝绸等物,这种银元大多是在152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墨西哥铸造的,成为最早流入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外国银元。清代以降,顺治至乾隆年间(1644~1795年),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主要是西班牙在墨西哥生产的机制银元。  相似文献   

15.
姚欣荣 《收藏界》2012,(9):66-69
北洋造"光绪元宝"是清光绪年间,由北洋机器局铸造的机制银元,是清代晚期出现的贵金属货币。据史料记载:光绪十六年(1890年),广东省率先引进外国铸币技术,开始机制以"光绪元宝"为名的银元。以后,清中央政府和各地也开始了机制银元的活动,中国近代银元制度得以建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机器局试铸出一套五种币值的银元,主币为"壹圆"。光绪二十三年,又继续铸造一套,并更换了中英文纪年和增加了英文"大清",其他和二十二年造银元基本一致。光绪二十四年又继续铸行。光绪二十五年,清  相似文献   

16.
林南中 《收藏》2010,(9):139-141
1794年美国正式铸行币值1元的主币“自由女神像银元”,1873年美国铸造了著名的贸易银币“拿花银元”,这是一种专门用于远东贸易的货币。此后美国于1887年铸造“摩根银币”,1921年“摩根银币”由“和平银币”所替代。这些早期美国银币都曾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人中国沿海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7.
陈锦山 《收藏》2014,(10):80-82
2001年12月,福建泉州北门街工地出土了一批窖藏中外银元,经过整理发现,这批银元的铸期为1881~1934年间。其中有民国时期孙像开国纪念币31枚,孙像23年帆船币2枚,袁像银币103枚;墨西哥鹰洋6枚;英国贸易银币55枚,英国爱德华七世头像银币1枚;法属贸易银币8枚;日本明治银元76枚,  相似文献   

18.
成春到 《收藏界》2011,(6):85-85
在清末制造的银元中,京局制造的"庚子"七钱二分银元(见图),是一特例银元,它既不是京局直接制造的,也不是赝品,而是由上海一位钱币商用京局原刻制的钢质币模铸造的,属京局原刻制钢质币模的后铸品,其铸造数量很少,流传至今的更少,故研究和收藏价值都较高。  相似文献   

19.
陈锦山 《收藏》2014,(19):80-82
2001年12月,福建泉州北门街工地出土了一批窖藏中外银元,经过整理发现,这批银元的铸期为1881~1934年间。其中有民国时期孙像开国纪念币31枚,孙像23年帆船币2枚,袁像银币103枚;墨西哥鹰洋6枚;英国贸易银币55枚,英国爱德华七世头像银币1枚;法属贸易银币8枚;日本明治银元76枚,日本大正银  相似文献   

20.
林南中 《收藏》2008,(11):108-109
“漳州军饷”银币,成色98%,直径38~40毫米之间。该币正面上方横书“漳州军饷”,下有草书签押,背面上横书“足纹”,下直书“通行”。由于漳州军饷铸造时间的确定,关系到谁是中国最早的自铸银元的问题。因此,长期以来对其铸造时间和签押释文,史学及钱币界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定论,现就笔者所接触的实物,谈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