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鲁文化是中国版图上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齐鲁武术是齐鲁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借助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与相关理论,将齐鲁文化再次细化为鲁东兵学文化、鲁中南儒家文化和鲁西黄河文化,从特色各异的文化地理空间着眼解读齐鲁武术.齐鲁文化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发轫;齐鲁尚武之风的兴盛深受鲁东兵学文化濡染;鲁中南儒家文化丰富了齐鲁武术的人文因子;鲁西黄河文化培育了齐鲁武术坚韧、抗争不屈的品性.  相似文献   

2.
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文化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文化属性是其首要属性,其次是艺术属性及体育属性。由文化属性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由艺术属性而衍生了武术的表演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影视的主要元素;由体育属性而形成了武术健身、养生、娱乐的特征,并使武术进入了体育的行列。武术属性的准确认知与定位,是制定武术政策、发展武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科学》2019,(5):76-83
为梳理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的历史逻辑与现象逻辑,以齐鲁地域村寨变迁、异地安置两类特有的文化事相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历史钩沉、文化叙事和纵向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时期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中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事相进行梳理,提出现代语境下齐鲁民间武术文化救赎的具体措施,旨在形成对齐鲁民间武术文化的整理与保护。研究认为,村寨变迁中的齐鲁民间武术实现了自发、自觉到现代变异的演变程式;齐鲁地域主要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异地安置运动,民间武术传承空间的异地转换,加速了自我消亡与文化断裂;齐鲁民间武术文化救赎需要从重构现代文化语境和立体记忆,做好民间武术口述档案、传承人档案和实体档案遗产的搜集与整理;组织民间武术盛会,重塑文化自信,发展民间武术表演业,形成与乡村旅游业的联动开发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齐鲁武术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地域文化视角论述了齐鲁武术的起源与发生发展,以唤起对地域武术文化特性研究的关注,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武术研究"到"武术文化研究"的跃升,实际上是研究的视野跃升为文化视野。从文化视野研究武术,旨在对武术本身达到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观照。因此,对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文化进行界定,必须具有文化视野。从文化视野对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文化作出界定,并不是单纯为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是简单地对当前理论界各类理论观点进行一种综合和折中处理,而是旨在通过定义本身揭示武当武术、武术文化是什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以及它与传统武术、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文化、武当地域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武术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关联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武当武术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与热点,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与理论渊源。其一,研究传统武术,探寻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之道,就必须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其二,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是当前宏观层面的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与微观层面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实现"对接"的必然要求。其三,以文化的视角探讨武当武术,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完整、系统、鲜活、具体的武当武术必定会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这也是当代武当武术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武术的演进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特点对于相应地域武术文化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武术流行的“南拳北腿”之说形象地概括了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南北武术差异.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对于中原、荆楚等地域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规模移民促进了地域武术之间的交汇、融合,同时也产生了巴蜀、岭南等地域武术文化的相应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征对于地域武术的整体风格影响同样显著,齐鲁武术因为处于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而深蕴教化和德行内涵,吴越作为近代中华文化发展先行地区的特点则使得吴越武术应时而动,成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近代转型的先行者.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全新的战略主题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的生成逻辑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的发展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它是作为文化的武术与作为武术的文化二者的互动过程,即一方面借助其他文化形态传播、普及武术,同时将其他文化形态的特质涵化组合进武术的体系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以帮助武术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武术一旦形成便有其专门的职业人员,器械、场所、社会组织、理论总结(如各种拳经剑谱),而这类事物的发展便是作为武术的文化的发展,有它自身的逻辑结构和功能,并具有完整的体系。因此,武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定位问题研究必须以此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虽然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框架体系已经孕育萌发,但其支撑性原理有待进一步构建与论证。为避免重蹈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遇尴尬,如何理性把握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立场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以观照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视角,通过对文献的历史梳理与理论辨析,提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路。研究结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探索已经从对武术本体的认知转向地域武术文化的全面构架;只有将文化多样性与先进性辩证统一起来,才能构筑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基本向度;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应建立核心区域武术文化概念,并以拳种运动风格跨度、器械练习偏重、习武方式、节庆演武方式、练功服饰、习武场地等六方面为标准,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划分为南方、北方、西部三个区域,进而表达统一标准体系下的不同地域的武术文化差异性;文化时空特性决定了当代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重心应将地域武术文化特色与武术文化产业相结合;保持世界大视野与文化自觉,才能建立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使青少年传承本土传统文化、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主题.在描述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化视野对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提出思考.研究认为:青少年是传承武术文化的主体;我国青少年对武术文化的传承现状令人堪忧;传承路径单一是影响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社会化理论,提出应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以及同辈团体等多方面拓展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使得武术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没有突出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武术课教学内容陈旧,割裂了传统武术文化内涵;武术教学重技能传授、轻理论学习;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是武术的技击性和健身性;对武术课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通过高校武术教学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得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全面而积极的作用。同时指出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武术文化进行挖掘与整理,加以分析和选择,使武术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大学生的心理,与时俱进,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3.
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以地域文化为研究视角,分析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提出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策略:合理划分“武术文化圈”、正确把握“武术文化丛”,重点研究武术文化特质;从武术的地域分布特征和武术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两方面立论,确保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根植于中华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同一性、普遍性;武术的基本属性是武术的技术性;中华武术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并成为中华文化当然的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组成部分的基本属性是其技术性而不是其他.武术技术是武术的根本.技击是武术技术的特点,中华武术与其他技击“意同形不同”,是技术差异,是不同技击项目存在并能传承的原因.离开中华武术的基本属性武术技术去空谈武术文化是空中楼阁,只有站在武术技术属性基础和中华武术在中华文化中的正确定位上研讨武术的文化属性才是其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分析探讨,揭示出整体论、文化比较、文化相对主义、历时性与共时性等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文化变迁、文化整合、文化安全等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武术研究的密切关系,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应用于当代武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武术国际化进程中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术是一种来自传统的身体文化形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使其"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在全球化的今天,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成为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论述武术文化对于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而得出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成为当今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与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武术是什么?”的本源性问题却尚未得到圆满的回答。武术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字自身的局限性特点,使任何一个关于武术的概念都会产生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所以,给“武术”或“武术文化”下一个定义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武术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对武术的全面把握要与时代的发展和对武术的认知相结合。通观当代融入人们视野中的武术,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可分为四种形态,即“文化的武术”、“教育的武术”、“艺术的武术”、“体育的武术”。这种分类概括了武术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了武术概念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不同视角,提出以传播武术文化为中心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和对策。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形成"武术身份"、"武术认同"、"武术自觉"的基本共识;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具有国家维度、城市维度、农村维度的战略高度;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明确武术文化传播者、武术文化传播内容与武术文化传播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增强人际传播路径、群体传播路径与组织传播路径的有效性;武术文化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国家空间凝聚力、促进国家产业创造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地域文化的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宏观层面构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立"字研究模式:按照文化区、研究内容及影响因子划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区和亚区;以文化为侧重点梳理本地域武术文化的内容;遵循技术反映文化,文化影响技术的原则对典型拳种进行个案研究;归纳和概括本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现象和特征;运用地理环境的理论分析影响地域武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闽南各种武术样式发展有失偏颇;闽南武术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关系不和谐;闽南武术技术体系保存较好,练习场域分布不均;闽南地方武术管理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制度文化不完善,闽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待细化;闽南武术代表性拳种传承人遴选制度与现实的文化生态需求不对称;闽南武术网络媒体、数字化建设平台相对匮乏;闽南武术精神文化创新途径与力度不足;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美学意识缺乏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