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采用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对2007年和2011年我国第6届和第7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预决赛男子散打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青少年散打后备人才的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新规则实施下我国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特点。结果表明:2011年新规则下,散打技术进攻和得分手段发生重大变化,拳腿技术成为男子散打运动员主要进攻和得分手段,摔法得分能力明显弱化;散打运动员整体技术运用手段比较单一,特色技术逐渐消失,不利于散打项目的技术特色形成;拳法主要以贯拳为最主要进攻和得分技术手段,腿法技术运用成功率明显提高,反映了新规则更有利于武术散打腿法技术的发挥和运用;新规则下裁判员喊停次数大幅度减少,比赛观赏性得以提高。建议:新规则下,散打运动员技术应全面均衡地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运动员提高散打技术质量,培养散打核心技术,形成散打技术特色,彰显散打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散打竞赛规则的修改对散打技战术具有导向作用,新规则的实施对技战术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新规则实施前后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规则的实施使散打比赛中运动员技术运用频率大大提高,拳腿技术在进攻时的运用率和成功率均有所提高,但是摔法技术的运用率和成功率均出现减少,...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摔法技术在散打比赛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在新规则的指导下,探讨摔法技术在实际比赛中的运用及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我国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预决赛女子赛区的比赛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新规则的实施改变了"唯摔获胜"的散打比赛规律,腿法成为最重要的得分手段;新规则下冲拳和贯拳技术得到了快速、均衡的良性发展,但抄拳和鞭拳技术却呈现出了日益萎缩的趋势;新规则有效地促进了横向腿法与直线腿法之间的平衡发展,改善了以往鞭腿技术一枝独秀的局面;实施新规则后搂抱摔技术受到了明显的遏制,接腿摔成为散打比赛的主要摔法技术。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青少年女子散打后备人才的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新规则下我国青少年女子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的变化趋势,为教练员指导训练和进一步完善比赛规则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散打新旧规则的对比分析,探讨2004年新规则的变化对散打技战术发展演变的影响。把握准新规则的精神,掌握好散打技战术的发展方向,对散打科学化训练和比赛,对主管部门制定更加完善合理的散打竞赛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2003年和2004年全国男子散打锦标赛不同级别前16强运动员的组合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和对比分析,探索实施新规则对运动员组合技术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实施新规则对各击数组合运用率的影响不大,但平均每局运用次数上升,说明新规则增进了比赛的激烈程度,有利于提高竞技性和观赏性;大级别运动员2击组合运用率提高4.8%,3击和4击及4击以上组合运用率均呈下降趋势,表明2击组合是大级别运动员比赛的制胜法宝,但有技战术单一化的趋势;中、小级别运动员均出现2击组合运用率下降,其他击数组合运用率上升趋势,显示出新规则有利于引导中、小级别运动员组合技术向着多元化、多击次方向发展;实施新规则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加强运动员专项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的针对性训练.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2010年和2011年全国锦标赛男子赛区的比赛进行技术统计与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情况来看,新规则的修改有效增进了散打比赛的激烈程度、对抗强度,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基本达到修改规则的目的。(1)现阶段,拳法、腿法、摔法仍然是运动员散打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拳腿技术不仅是运动员主要进攻手段,而且是主要得分手段;(2)新规则实施对运动员搂抱摔在比赛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接腿摔技术使用次数的比重和成功率均有所降低。建议:加强关于拳法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拳法技术运用的有效性和成功率,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4年散打竞赛规则的主要内容变化情况,在分析新规则下散打技术运用状况的基础上,对技术的运用特点作进一步研究、总结,进而结合技术运用的内在规律,对技术运用的走向进行分析预测。以期能为各运动队、俱乐部进行更为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训练和武术主管部门的领导者制定更为完善的规则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腿法技术合理、成功的运用是散打比赛的制胜法宝和主要得分手段。文章通过对近年来一系列高水平的散打比赛中腿法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观摩、研究,分析其运用成败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我国散打运动项目的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散打运动的训练水平提高,散打技术越来越成熟。根据武术散打运动特点和规律,在对以前不同时期散打技术特点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站在散打制胜的角度,对参加第11届全运会散打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的运用次数、成功次数、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技术运用的规律,简单介绍散打技术的练习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竞赛规则是技术发展的导向,是裁决比赛胜利的准绳,是组织比赛和训练的依据。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观摩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和分析新旧规则下我国散打技术的发展变化,总结比赛制胜规律,分析技术发展特点和导向,旨在为我国散打运动今后有针对性地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发现:腿法技术是我国女子散打运动员主要的进攻手段和得分手段。拳法技术最主要是冲拳和贯拳,抄拳和鞭拳是边缘技术。鞭腿、侧踹、正蹬是腿法最主要技术;新规则实施后,拳法、腿法、摔法仍是女子散打运动员技术的主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主要进攻技术手段的顺序发生了变化,腿法是最主要的进攻手段,其次是拳法和摔法。另外,摔法技术成功率大幅度下降,而腿法技术运用成功率明显增强;鞭腿是腿法技术中最主要的进攻手段和得分手段,其次是侧踹和正蹬。  相似文献   

12.
武术申奥给武术散打带来了契机,尤其是女子散打受益匪浅。女子散打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不是正式竞技项目,其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处于空白。而男子散打发展到现在已基本成熟,为使女子散打尽快发展、完善,少走弯路,早日与男子散打均衡发展。文章以参加2004年9月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中6个级别48名女子参赛运动员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阶段所参加的42场共93局的比赛场次为研究对象,对女子散打进攻技术运用现状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散打规则怎样体现武术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散打运动已走过了十几个春秋.纵观十几年来的各种比赛,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散打运动的技术体系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比赛的规则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日趋完善,这是我们取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技术体系方面也失去了一些可贵的东西。近两年的散打比赛让人感到没以前激烈,也不精彩。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规则的局限性把散打运动的发展给制约了。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散打比赛中的一些相关要素着手,就提高竞技散打比赛观赏性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展开阐述,着重探讨了影响其观赏性的六个主要因素: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技术体系、规则和媒体宣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散打比赛观赏性的有关对策。对增强散打比赛的观赏性,从而促进散打运动的普及与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散打比赛中的一些相关要素入手,就如何提高散打比赛观赏性问题进行阐述,结论认为:提高散打比赛的观赏性将有助于散打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并对散打运动本身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试论散打竞赛规则对比赛中技术应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散打比赛更加激烈、刺激 ,具有观赏性 ,以及尽快进入和占领体育市场 ,散打规则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了了解规则的改动对比赛中技术动作应用的影响程度 ,对比赛中技术动作的应用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 ,进而分析规则改动对散打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冠强 《体育世界》2010,(11):69-70
在散打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技战术、心理和身体素质,而技战术的灵活运用则是取得比赛胜负的关键,本文对散打战术进行分析,浅析散打战术在比赛中运用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试用)》出台。新旧规则相比,新规则的精神主要表现为:与国际武联制定的散打规则一致,便于与国际接轨;得分的标准和判罚更简洁;注重引导技术的发展和规范;注重踢、打、摔技术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2004年全国散打冠军赛决赛阶段的比赛进行分析得出:腿法技术是散打比赛中重要的得分手段之一,腿法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比赛成绩;蹬腿、鞭腿和侧踹腿是优秀运动员使用次数较多和成功率较高的三种腿法技术;运动员全面的身体素质是有效使用各种腿法技术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战术是散打比赛中双方为了战胜对手而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灵活、合理的战术运用是比赛获胜的关键。迎击战术在散打比赛中杀伤力较大,效果明显,但对运动员的技法要求较高。文章通过观察比赛中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献资料,对迎击战术在比赛中的运用规律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提高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