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云亭 《体育学刊》2013,20(1):29-32
我国自1951年12月1日推出广播体操后,其随即成为新中国标志性的全民健身方式、身体运动项目和集体性生活形态.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不少机关、单位不同程度出现了恢复做广播体操的现象,广播体操中蕴含的积极、感性和建设性的动作仪式元素引起了体育学、社会表演学、戏剧学和传播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的关注.广播体操成为集体主义精神的身体性象征符号,是思想同一化时代的动作标志,承续中国儒家礼仪文化的乐舞形态.其作为动作仪式符号的象征性意义要远远大于其作为健身体育项目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1951年新中国颁布第一套广播体操至今,广播体操已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其间几度兴衰且广受争议,但广播体操的设计者却能在批评中不断调整广播体操的内容,使其发展到9套的规模.从1951年和2003年等广播体操发展的典型年份可以看出,广播体操顺应了国民的精神需求并适时地成为新中国建设新文化的主要内容.广播体操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体育学范畴,具备了国家仪式性符号意义,成为群众行为惯性,这是其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一共颁布过9套广播体操。中国的广播体操源于日本辣椒操和前苏联供女子和老人习练的卫生操,为弱性体质群体的身体性符号体系。异域体操和中国尚群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并获得了新生。广播体操曾彰显过时代精神,而其所为女性和老年人设立健身方式的原始功效,却反证了中国当年弱体质时代的特有状况。新时期公司化经营主体的出现,移徙了中国的权力秩序,人们已无需一种整一权力化身的集体活动来体现自己的种族身份,而更具个性化、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健身运动项目对广播体操业已形成冲击。广播体操在现代经济实体和全球娱乐一体化情境的打压之下已渐失其现代意义。广播体操在失去其意识形态同一性符号化功能的同时,已完成其时代使命。强行在个性化时代推行非个性化时代的群体性身体仪式,是一种带有怀旧情绪的复古行为。  相似文献   

4.
谈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的教学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毅 《体育教学》2008,(8):38-38
2008年8月10日至13日,我参加了由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培训工作,通过几天高密度的学练,了解到本套广播体操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健身性、科学性、适应性、艺术性和新颖性,操的路线变化较多,节奏明快,舒展大方,以大肌肉群运动和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为主,身体活动幅度较大,运动量适宜;做操对学生良好身体姿态以及身体灵敏度和协调性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下面就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回去后对广播操培训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5.
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课程本质属性在于"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是基于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教化与规训的身体教育过程.体育课程所关注的身体问题并不仅仅是形态机能的生理成分问题.更是社会价值观、教育属性、人才观、教育模式等相集结的社会问题.通过体育课程属性的社会学反思,辨析了近些年对体育课程属性的错误认识,从国家意志、民族性、规训与教化、制度保障等探讨了体育课程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规训的社会批判理论,探讨在学校教育中身体动与静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在破除身体规训中的价值与意义。在学校中,学校体育是对抗身体静态的教育机制,是生命动态的补救与挽回,是身体规训的主动解蔽。学校体育是平衡身体静态的方法与途径,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还是人"动与静"和谐统一且全面发展的实施渠道与路径选择。让体育回到学校教育的学科中心,就需要彰显动态生命的鲜活魅力,需要学校体育在教育时间的嵌入和教育空间的敞开,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生命的动态挽回中,学校体育对教育异化的克服,对娱乐至死的否定,对童年消逝的赎回,是让人成为自己的教育承诺。健全的人格、完整的生命,应该是身体动与静的结合,不应该有丝毫的排斥、诋毁与否定,学校教育应该寻回生命和谐发展的动静合一,学校体育是拯救完整人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命历程理论,从健身者主位的视角出发,以健身爱好者的身体焦虑为切入点,探讨新冠疫情背景下健身爱好者对于“身体”的认知变化逻辑及规律。通过民族志叙事与访谈发现,“审美规训”“身体赋权”与“自我认同”是驱使个体成为健身爱好者的重要原因。新冠疫情的发生,扰乱健身爱好者的日常健身节奏,引发并加剧其身体焦虑,这种身体焦虑折射出健身爱好者将身体视为自我认同与安全感的来源,因而影响到健身爱好者之前建构起的“身体的意义”。该变化的动态过程为:轨迹(审美规训/身体赋权/自我认同)-转变(扰乱健身节奏/转变健身方式)-持续(身体成为安全感来源)。基于以上发现,提出健身爱好者身体意义是流动的、多样态的、能动的。  相似文献   

8.
<正> 第六套广播体操推行以来已三年了,它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特别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做完一套课间广播体操,使全身的肌肉得到伸展,加快了血液循环,也使大脑得到适当的调整休息,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很好的准备。它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做广播体操,动作准确、协调、舒展大方,则作用显著;反之,效果降低。笔者调查观察过许多大、中学校学生做广播体操的情况,也发现目前尚有部分学生做操的质量不高,从而降低了广播体操的锻炼价值,也降低了其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9.
关于第二套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创新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通过第二套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与第八套广播体操的对 比分析,探讨了第二套系列广播体操的创新价值,为它的全面普及和未来广播体操的发展、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礼仪的价值功能进行梳理,探讨传统武术礼仪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而从文化学角度阐述传统武术礼仪的行为文化问题。文章旨在探讨武术礼仪行为文化在武术练习者"习练"过程中的身体感悟、思想教化等方面的影响,来审视与解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人文礼仪思想。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人类搏击行为展开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考察。研究发现,搏击作为表征人类暴力的身体文化实践形式,在其走向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以暴力规训而实现“生活化转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枢机。具体表现为:对身体暴力“弱化”的规训,使搏击体育化为一种运动,而参与人们运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构;对身体暴力“泛化”的规训,使得搏击审美化为艺术形式,而参与人们艺术与审美生活方式的建构;对身体暴力“虚化”规训,使得搏击升华、抽象化为一种奋斗拼搏的生活哲学,而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建构。人类搏击的“生活化转向”,对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中国武术话语体系建构以及国际化传播,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思想史的视角分析总结世界主要国家体育哲学的学科形成、思想的相互迁移与融合以及对体育学的学科贡献。发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完成了体育哲学学科化的初步建设,并呈现逐渐融合与迁移的学科形态,这些研究为体育学奠定了研究的逻辑起点,为体育意义的阐释提供了多元视角与方法论视域。认为:为突破当前体育哲学的研究瓶颈,应基于全球思想史的演变谱系,明确体育哲学对于体育科学建设真正的价值与作用,积极探寻自身特有的知识类型与核心,从身体知、体认、身体显现论等具身认知范式出发,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元实践哲学”融合,使体育学摆脱无学科知识核心的“洋葱交叉学科”困境,从体育的知识核心——训练学、裁判学、竞赛学延伸并探讨其他支脉命题,以体育新问题、真问题为创新导向,进而为体育学科本身逻辑的锚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对人类的身体“规训”为切入点,采用逻辑推理与思辨的方法,探讨群体间体质差异的成因.结果显示:人类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的体质差异不但是一定地域内人群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也是一定地域内人群长期适应当地文化环境以及被不同文化规训的结果.“种族”体质特征差异是“适应自然”的产物,而“民族”体质特征差异则是“文化规训”的结果,属于后天体质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一、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创编的目的与指导思想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自1998年颁布以后,在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四年后的今天,为增进广大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学校的课间、课外活动内容,教育部再次组织创编了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本次系列广播体操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并在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以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适应新世纪对我国体育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广大青…  相似文献   

15.
暴丽霞  冯强 《体育科研》2021,42(5):98-104
民俗是民众身体感受的生活事象,身体叙事是对民俗体育参与主体本体回归的一种人本关照。运用田野调查、口述史等方法,在阐释与梳理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冰民俗产生的人文地理历史流变与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对其传承人进行访谈。研究结论:由外而内社会规训的群体“符号性身体”、由内而外超越自我的个体“游戏性身体”是背冰民俗身体叙事的身体图式;记忆与规训、竞技与娱乐是背冰民俗身体叙事的社会功能。研究认为:民俗体育由事件—人的主体转向、时间—空间的结构转向、验证—诠释的“体认”范式转向是民俗体育实现由“生物观”到“本体观”身体叙事的主体转向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八套成人广播体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新中国八套成人广播体操的图解和相关的文章 ,通过八套广播体操的基本动作和内容的比较 ,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 ,并为广播体操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1、广播体操适合于会操 ,但组织形式要灵活。 2、广播体操的动作既要简单易学 ,又要高效。 3、音乐要欢快奔放 ,节奏感强。 4、应缩短每套操的使用周期 ,加快新操的研制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广播体操的发展走向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俊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375-377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至今公布的8套成人广播体操和2套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有关图片和相关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提出:1.系列化是广播体操发展的趋向;2.广播体操的系列化应延伸至大学校园以及社会的各层面。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生广播体操《七彩阳光》是根据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以基本体操为主线创编的。突出对身体姿态规范性的培养,动作活泼流畅、舒展规范、简单易学。音乐打破了传统广播体操的形式,创新性的以歌的形式出现,选用了《阳光体育之歌》,更加突出了本套操的主题和寓意,更有助于情感教育。因此,要做好本套广播体操必须把握其简单规范、明快流畅、横平竖直的风格特点,从动作姿态到面  相似文献   

19.
礼仪教育具有人格塑造、人际交流的价值;有助于塑造个人的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体育参与者参赛、观赛修养等;为考察大学体育中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对大学体育交谊舞中实施礼仪教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大学体育中实施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得出结论:“术”多是体育教学中礼仪教学重要特点;“知易行难”是体育教学中礼仪教学主要难点;教师榜样示范法、形体实训法、冶情优教法、情境模拟法在体育礼仪教学中较受学生喜爱,同时提出建议:建立相关机制,促进大学体育中礼仪教育发展;重视体育礼仪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广播体操的演变过程及特点进行分析。广播体操全民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历史背景和经济条件的产物,对发展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起到过积极作用。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广播体操存在的合理性不断遭到置疑,被认为锻炼价值存在局限性、阻碍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广播体操的改革一定要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潮流,除旧布新,实现由全民化向边缘化的转变、由单一化向系列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