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武术之美,一般认为是通过武术动作的姿势、劲力、节奏、传神和结构等来表现其独特的形式美,然而武术服饰本身所给予人的美感也绝对不能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武术技术动作的同时,更应从特定的武术服饰入手,来深入领略武术更深层的意义。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与中国独特的哲学美学思想,以及由这种独特思想为基础所产生的直观感悟式的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主要表现为"肥硕宽大之美""庄重威严之美""悬垂之美"和"飘逸之美",它是在表现一个浑然整体的人(文化形象),而不是视觉感官中的生理性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武术运动在世界上独具风采,不仅具有军事价值、健身价值,还具有审美价值,使人们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和美的教育;武术之美除了遵循形式美的一般法则外,还用姿势、劲力、节奏、传神、结构等要素来显示自己的美学内容,武术的形式美、意境美、劲力美、技击美都是通过它们来实现和表现的。  相似文献   

3.
武术形式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武术美学中最显著最有特色的武术形式美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武术不仅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而且还给人以独特的审美艺术享受。文章概括了武术特有的形式美要素:姿势美、劲力美、节奏美、传神美、结构美、造型美和名称美等。并从健与美的结合、刚与柔的相济、虚与实的变化和动与静的相间四个方面综合论述了武术形式美达到了技击与美的和谐境地。  相似文献   

4.
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的研究方法,从美学的角度对武术散打运动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内涵,并把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要素归纳为:武术散打的崇高美、悬念美、意志美、节奏美。  相似文献   

5.
马庆 《精武》2012,(9):78-78,80
武术套路运动是一项具有健身性、技击性和艺术性体育运动。在练习的过程中,它无形地塑造了形象气质俱佳的演练者。同时,配合着演练人员每一个构成套路姐合动作的姿势演绎出一种无声的静态美。当所有动作连贯展现,那整个套路运动将会呈现充满生机的动态美、扣人心弦的节奏美和引人入胜的神韵美。本文以美学的角度,从武术套路运动的静态:动态、节奏和神韵方面,分析其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张春青  罗长义 《武当》2011,(11):33-34
武术美学就是由武术运动中形态和意识所产生的美与审美的统称,它是武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美学包括意识美和形态美两部分,又包括欣赏和被欣赏两个层面。内家武术美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缩影,是中华文化重  相似文献   

7.
武术套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从"意象"视角审视,武术套路美就是"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距离美.从"意象"的定义、特征、生成过程、认知方式等方面对武术套路美进行解读,以此深化对套路"距离"美的认识,充分发挥武术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历史为纵轴,来探询武术套路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研究认为,武术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美学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东方文明的审美特征:武术除了具有诸如"强烈的活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外,"武德美"、"自然美"、"神韵之美"也是武术具有东方特色的重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艳 《体育世界》2009,(5):107-108
武术做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体育运动,其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学和传统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华传统武术的舞蹈美、书法美以及精神美。  相似文献   

10.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意"审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美、“意”美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形”美是“意”美的物质基础,“意”美通过“形”体现内在意象,两者和谐统一。“意”美是竞技武术套路创新的基础,发展的核心。含有攻防含义的“意”是一切“形”美的生命源泉;“形”的姿势美、节奏美、结构美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美键,是多角度反映“意”美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武术运动美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湘英 《体育科技》2005,26(2):18-19
从审美视角,探讨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对武术运动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运动审美特征产生的根源。通过对武术运动特征和审美意识起源、发展等的分析研究,为武术运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对构建武术美学理论体系框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竞技武术套路审美范式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同为  花家涛 《体育科学》2004,24(11):68-70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尝试将科学的“范式”结构分层方法引入竞技武术套路审美领域,对竞技武术套路审美的结构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竞技武术套路审美的信念层次是战斗的意境理念,概括层次是审美主体对运动员创设的运动形象的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的统一,解释层次为审美直觉、审美领悟和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查阅了大量关于武术套路审美问题的学术论文,以及关于审美学的学术专著,以竞技武术套路作为研究对象,在审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武术专家、学者的建议,最终选择从审美属性、审美功能、审美表现和审美追求四个方面对竞技武术套路进行关于审美视角的研究,旨在实现对竞技武术套路日益凸显的审美属性的认知,促进竞技武术套路在现代社会中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在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解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美学中的气韵生动与写意说在中国武术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阐释,揭示了传统美学中的气韵生动与写意说对中国武术艺术表现形态的深刻影响,使得中国武术在当今社会日益散发出深长隽永的文化意味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以来,武术套路审美呈现出鲜明的视觉化追求倾向。从哲学、美学等学科角度对这一特征展开了详细分析,对这一倾向背后所蕴含的生存隐忧进行了揭示与反思,并对武术套路审美的未来走向予以策略性分析和展望。研究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一种“看得见”的武术套路之美,而较少追求看不见的、或者说需要参与、体验与想象的深度之美。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潜藏深层的生存困境,且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传统武术的审美取向。面向未来,一方面提出武术套路审美向生活世界回归的重要意义,主张激活人们对武术套路的身心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深度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为了持续抓住现代人的“眼球”,引起社会的关注,武术套路审美仍需继续向求新、求异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视角,运用比较研究、哲学思辨的方法,阐释武术内蕴之"势"的美学思想."势"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一种透视生命气象的"动"机之"力",蕴涵"力"的刚健之美,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脱胎于中华文化的武术重"势"不重"形",正是通过阴阳二气的运化、开合收放的内部张力形成不同的武术之"势",从"静势"、"动势"中彰显流体的生命意象."势"的美学思想体现在武术中主要表现为:造型中的"力"之美、运动中的"气势"美、运用中的"劲"之美."势"是"力"的含蓄,"力"是"势"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特有的"气"化思想影响下,武术"尚劲不尚力","得势"实为"得劲",从而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尚力"技击术的中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论武术运动的神韵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武术运动的神韵美,从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神韵美是武术运动的精髓和最高境界。它不仅丰富和充实了美学中“神韵”概念的内涵,并已形成特有的东方古典美的神韵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引进、移植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与多种表演艺术内容进行分类比较、分析,梳理、整合关于竞技武术套路演练艺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竞技武术套路的演练艺术,是运动员依靠演练作为手段塑造形象并引起观赏者审美反应的活动。运动员通过程式的习得、情感的把握、程式与情感的融合三个阶段来掌握武术套路的动作,创造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形象,是运动员演练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