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上海市小型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瑜 《体育科研》2006,27(2):37-39
通过对上海市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现状的调查,归纳了当前上海市小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特点以及功能定位状况,深入分析了市民进行日常健身活动的内外部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从完善我市小型公共体育设施项目功能设置入手,强化公共体育设施的软件提升,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提供现实基础,从而保障公共体育设施在市场经济和体育产业化条件下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是实现终生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全民健身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创建文明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承载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丰富全民精神生活的物质载体。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文化、城镇化进程、人居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的体现,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等方法对邯郸市城市社区普通市民的体育需求,以及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分布情况作了一个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研究主要借助GIS空间分析法,对杭州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可达性和等时圈分析,总结当前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优化方案。研究得出:当前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结构单一,配置水平不高,无法较好地满足群众体育锻炼需求;杭州市中心城区基本实现“10min健身圈”全覆盖,但城区周边可达性较差,是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优化的重点区域。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从规划导向、贴近需求、提升管理和智能化转型方面为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助力浙江体育强省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市民体育行为与倾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市民生活体育行为与倾向进行了研究,为构建上海市生活体育设施模式提供依据。结论:(1)市民体育行为现状:日常生活圈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周末生活圈主要以休闲体育活动为主,节假日生活圈主要以特色度假体育活动为主。(2)市民体育行为倾向:日常生活圈呈现出由传统型向健身、休闲、娱乐和社交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周末生活圈市民希望以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为主,节假日生活圈市民希望参与更为新颖、丰富的特色度假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厦门市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中的软、硬件建设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地域分布日趋合理;良好的健身环境推进了城市环境与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基本满足了市民体育健身的需求;各区街道和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宣传,为市民更加深刻地了解、更加科学地利用全民健身路径发挥了良好作用;有关法规政策为规范体育设施建设、保护、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社区体育设施数字信息化为群众健身活动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为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治理是农村体育治理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治理问题予以研究。认为:(1)加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治理是充分满足农民体育健身需求的重要方式,是切实保障农民合法体育权利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重要任务。(2)治理财政经费投入欠缺、治理模式相对单一、治理决策机制不够民主、法治化治理水平不高、治理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是我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建议:完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财政治理体制、构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多元治理模式、优化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治理决策机制、提升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法治建设水平、健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治理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7.
徐群 《体育科技》2013,34(4):111-113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攀升,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日益受到关注。对健身的需求成为人们主要的精神需求和重要目标。构建多元化的全民体育服务需求;建立有保障的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完善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我国城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辽宁阜新市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的理念及实践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阜新市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城"以体育文化发展为主线,通过建设以城乡体育服务一体化为基础;以篮球运动为核心项目;以蒙古族体育运动为特色;以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市民强身健体、娱乐休闲、防病抗癌需求的健身网络,形成多元化的科学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将健身思想凝练成可操作的行为模式,改变市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升市民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需求品味。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城市居民小区体育场地与设施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陕西省城市居民住宅小区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配备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发现陕西省城市居民小区中的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小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较少,分布不均匀,发展不平衡,对此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营造出高效便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从而实现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以现状调研为手段,从物理设施分布及市民活动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优势和不足。其次,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基础上,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空间层面,提出了涵盖运动空间(Sport-space)、生态友好(Ecology-friendly)、资源集约(Resource-intensive)3个要素的SER理论。最后,对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正处于补短板和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阶段,目前存在规划布局有待优化、运营管理有待提升、保障激励有待改进等共性问题。就上海市而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存在“人地矛盾”下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多样化不适配,管理运维效率不高,制度障碍限制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案例调研、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健身去哪儿”这一制约上海市体育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全民健身发展短板问题,面向体育事业未来发展,基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合《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解析,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呼应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体育惠民,促进优质均衡发展;融合创新、拓展城市全民健身空间;开放共享、持续提升管理运维效能;法治赋能、科技赋能,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以体育治理现代化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保障和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构建和完善上海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宏观背景的基础上,回顾了上海在加快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积极打造特色体育活动品牌、培育扶持民间社会体育组织、推进市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搭建市民体育健身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和主要成绩,总结了上海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完善上海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增长的保障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上海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滞后于上海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且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促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增长的方式主要有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方式。为了促进上海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进一步增长,应构建和完善包括体育场地设施、资金、健身指导人员、政策法规等要素在内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综合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是否得到居民满意是衡量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的重要标准。在我国体育改革中,公共体育服务表达机制缺失,笔者借助满意度理论,根据上海市现状设计调研问卷,运用层次化结构设定测评指标,并借助专家访谈调整问卷,构建相对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一方面推进建设多层次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促进持续的绩效改进,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研究得出:上海市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处在“一般满意”的水平,对公共体育服务中的硬件设施满意度较低;对健身步道的维护满意度较低;61岁及以上人群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较低;女性满意度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主要采用走访调查、文献资料、比较、演绎、推理等方法,通过了解分析西安市社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西安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相对比较滞后的健身条件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建设西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公共体育设施是建设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硬件,是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和促进公共体育交流的平台,更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笔者在2010年对湖北省恩施城区最具代表性的大小27处公共体育设施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归纳了恩施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特点及使用现状。研究指出:加强对恩施城区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为更好传承恩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施少数民族体育设施大众化规划也是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把握中国群众体育场地发展的脉搏与影响机制,对2008—2010年我国群众体育场地数据展开动态分析,并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将影响群众体育场地发展的10个因素归纳为政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等4个驱动因子,对中国群众体育场地发展进行驱动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认为,政策扶持为群众体育场地建设提供重要导向和有力保障,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群众体育场地建设水平,人口数量与消费水平间接影响群众体育场地建设,人口密度与文化素质影响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模与布局。依据此提出发展建议:1)持续加大政府对体育场地的科学规划与建设水平,逐步建立适应国情与社会发展、服务于大众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健身设施网络;2)长期在欠发达地区设立全民健身扶持项目,并着力于提高人民素质,逐步改善软投入环境,提升中央倾斜投资的使用效率;3)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要通过完善和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杠杆和激励、保险等机制,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缓解场地设施严重短缺、增量有限的窘境。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的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还比较缓慢,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格局,在很多地区有关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和资源的共享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结合城市公共健身的实际情况,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提出城市公共健身体育设施在资源共享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可行性对策,不断改进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我国公共健身事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冯维胜  倪刚 《体育科研》2013,34(2):58-61
为构建上海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并建立“全民健身365”工程,上海市体育局的政务微博“上海体育发布”正式更名为“965365上海体育发布”,成为上海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有效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进程。针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规模庞大、需求层次较多,公共体育的供给也需要提供多种业务,为很好解决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管理、数据管理和应用管理问题.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提出建立上海市公共体育“呼叫中心”的方案,并提供了建设上海公共体育呼叫中心的规划和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冬 《体育科研》2017,(4):37-4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长白社区与上海理工大学通过“区校共建”模式来推动市民“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设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主要结论:“区校共建”模式符合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时空要求;可以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来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场馆要求和体育锻炼活动多样化的需求;对市民体育锻炼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对社区体育的健身指导和组织功能。实践证明,通过此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社区所辖高校的辐射功能,建立起以高校为核心的社区健身圈,从而促进市民体育生活圈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