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重庆市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可行性和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当前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建设性策略:改革国家和教育系统的外部大环境建设;完善各高校内部自身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自身信息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2.
北京高校体育教师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港  李江  刘仁盛 《体育学刊》2003,10(4):106-107
对北京地区高校体育教师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类型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社会体育活动需要高校的积极支持和体育教师的广泛参与,高校体育教师也需要在社会体育活动中开阔视野和增长才干。高校体育教师的广泛参与对社会体育活动更加科学、有效、持久地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与培养途径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就高校体育教师新时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对体育教师的师德、师才、师学、师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旨在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使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适合高校发展的需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教师能力发展的要求及培养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搞好高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师所需具备的能力进行逐一探讨,旨在建立高校体育教师能力的标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教师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开展的研究主题之一。培养创新性人才,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体育教学同样也承担着创新教育的任务,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如何进行高校体育课堂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旨在分析当前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基础上,反思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为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行路径。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思政理论知识、体育思政元素、思政培训体系、思政育人意识等4个方面的困境。研究认为,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应从外部路径和内部路径两方面开展。其中,外部路径为:国家加强政策扶持,优化教师培养模式;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动,开展体育思政培训。内部路径为:转变考核理念,发挥考核激励作用;积极参与培训,不断提升育人能力;提升理论储备,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从而积极应对、摆脱当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阐述创造性体育教师情感人格素质的结构,并结合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体育教师创新能力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讨舍恩的"反思性实践"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启示,认为"反思性实践"理论重视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情意的发展,促使高校体育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反思性实践"使反思自主性成为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试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的“三喻文化”标准,称以重复知识为主要特征、缺乏创新性的体育教师为后喻文化型体育教师,称以开放、不断创新、面向未来的体育教师为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纲要》的实施,需要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并对培养前喻文化型体育教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冯培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6):704-705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要求。在分析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基本内涵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制定培养整体规划、运用校本培训、建立激励制度、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等,体育教师自身要转变思想理念、提高信息意识、注重自发研修。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转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综述和分析法,对高校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转变进行了研究,提出并阐述的基本观点是:高校体育课程构建应突出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并兼顾学科发展;高校体育课程应全面关注人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基础知识的内涵需扩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重视信息技术对高校体育课程教材的作用;教材开放,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多样化;高校及其体育教师应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等。以此作为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改革与构建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晚之以理,动之以精,导之以行。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角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万凤 《体育科技》2002,23(1):56-58
高校体育教师是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高校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角色的成败至关重要。高校体育教师顺应改革 ,担当好健康教育者角色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李先雄  杨芳 《体育科研》2006,27(2):91-93
运用需要层次理论,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高校体育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的需要发生了变化。高校体育教师在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上,已经基本满足了需要;但在尊重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高校体育教师需要程度较高。从而建议需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等措施调动高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心理洲验量表(16PF),对河南省中学和高校200名体育教师、80名非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将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成人常模进行比较、男女体育教师人格特征进行比较、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体育教师与其他成人和非体育教师性格特征均有明显差异,表现出六高三低,即高乐群性、高兴奋性、高敢为性、高自律性、较高稳定性、较高敏感性、低恃强性、低怀疑性、低世故性的特点。男女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差异不大。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体育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高校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高校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随着社会的变迁,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围绕师范教育的特点,针对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教师这一可以产生重大影响力的群体,提出制定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构建了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体育教学目标,分析了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研究认为:在师范院校体育教学诸目标中,实现认知的改变比单纯的技能学习更为重要。建议:在学生选项之外,应将游泳列为师范生技能学习的特色教材,以提高师范生将来应对水上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等的焦虑水平有利于人的潜能发挥,体育教师保持正常的职业焦虑,有利于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借鉴国外高校体育课程和国内高校学分制的改革经验,提出实行教师挂牌授课制,将竞争机制引入高校体育课中,使体育教师保持正常的职业焦虑水平,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本身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理念及教育价值。调查武术课中的武德教育在高校中的运用现状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武术武德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对5所高校选修武术课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认知水平上,对武术技术碑作偏重较多,对武德及武术礼仪认知较少,未形成合理观念;在课程教学方面,大学武术课对武德教学均有涉及,但未能形成较深的教学效果,需要加强内容及方式的设计;在自学方面,教师需要增加武术相关理论书藉及网络学习渠道的推荐。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程传银  鲍志宏 《体育与科学》2004,25(4):75-77,80
大学体育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上存在着与中小学雷同的问题,缺乏个性和层次上的递进关系,与学生主体意愿存在差距,使得大学体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需要确立具有大学体育个性的课程目标,并选择符合大学生主体要求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大学体育教师队伍,再现大学体育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