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数字治理已经逐渐渗透至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为社区体育治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察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阐释社区体育数字治理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创新社区体育治理实践的地区进行深入考察,发现社区体育数字治理蕴藏着“理念—组织—技术”的内在逻辑架构,从治理要素、治理原则、治理体制以及治理机制4大方面构建社区体育数字治理体系。研究提出了加强政府服务温度,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 落脚点;促进数据流通畅度,加快治理数据开放共享交换;提升社会参与热度,推动治理主体互促互补互融;完善法治保障力度,监督评估并行实现治理增效的社区体育数字治理深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探讨“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价值转向、现实困境、运行模式和推进策略。研究显示:“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在管理维度由教育部门向体育部门转变、时间维度由学科培训向体育培训转向、空间维度由学科培训场域向体育场馆场域转向、经济维度由教育培训业向体育培训业转向、社会维度由成绩资本向健康资本转向;现实困境表现在行政壁垒阻碍相关政策执行效率、监管主体缺失导致市场监管乏力、标准缺失阻滞体育培训规范化运营、师资薄弱遏制体育培训供给服务质量、坪效不高降低体育培训运营效率五个方面;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创新可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中高考体育培训、体育+学校结合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校内+校外结合的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教育+体育结合的购买第三方服务、体育+社会结合的体育培训公益配送、社区+体育结合的社区公益培训、学校+体校结合的体教融合等多种运行模式;提出了围绕体育场馆为中心开展注册普查、赋权体育单项协会出台评价体系、授权体育部门成立培训市场监管处、建立培训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家校社培训共同体、赋能体育培训业数字化转型等六项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双减”政策背景探讨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与现实。分析了“双减”政策对体育教育的多元期待,不仅期待体育教育的发展弊端尽早尽快消除,期待体育教育的操作流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还期待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要能分层分类分项推进。从永恒不变、动态发展、优化完善等内涵特征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双减”背景下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双减”落实中体育教育发展的构想,诸如体育教育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瞄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路径的优化,其层次感需要聚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内涵的提升,其满意度需要集中体现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结果。旨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基础理论和在“双减”背景下促进体育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相关的若干争议、热点予以辨析,审视其深层、结构性问题,厘清有关认识和理论,并就“双减”背景下体育中考介入的困境及再定位进行探讨,旨在为体育中高考改革的决策和推行、“双减”政策在体育相关方面的落实及体教融合提供理论资源。认为:(1)体育“应试教育”及其改革取向指向地位考试、素质素养教育、体育锻炼及“良性负担”“对冲”说,均存在认识误区或偏差。其中,体育中高考改革难以促成“减负”,这也提示特定“体育锻炼”效应介入“双减”面临理论困境。(2)体育中高考改革的调适和定位应置于当下社会-价值视域及“双减”背景之下:其一,体育中高考改革应谨防在某种舆论压力与“既定目标”下的推行,谨防非必需或极限-竞技化的运动能力作为教育及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谨防改革的有限效应对社会伦理价值的僭越和碾压;其二,在“双减”背景下对体育中考改革予以定位,需谨防体育在中考改革压力下成为一种新的负担,以及谨防“双减”背景与体育中考导向下学校体育的矮化和生物化。提出:“双减”或“减负”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超越体育升学考试的导向和限制,体现学校体育的实质和育人价值,这也是对“体教融合”及“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的切合和呼应;应防止在体育中高考与“双减”或不当“减负”观双重作用下催生和助长学校体育“生物体育观”。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当前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访谈等方法,在分析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与学界研究基础上,论述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内涵、体育课程的思政来源与思政内容体系,并提出了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旨在重新找回育人价值,开辟了“以体育德”新路径。在体育课程思政中,体育是“思政”之源,知识是“思政”之基,技能是“思政”之要,其思政内容体系可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健全人格五个维度进行构建。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从思政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构建、话语体系创新、教师卓越发展五个方面采取路径和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6.
体育强国战略下健康权的法治保障充分汲取“健康中国战略”与“全民健身战略”精粹,既切实保障个体健康权,又助力实现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协同并进发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通过对健康权进行国际法、人权法层面的学理溯源,从主体、内涵、权利属性角度界定体育强国战略下的健康权,并提炼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评析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关涉健康权的立法现状及不足,指出健康权法治保障的路径构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宪法及实体法层面完善体育强国战略下健康权保障的法律体系;二是从修订《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加快体育法律法规规章出台、细化体育政策制定、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规范五个维度来优化体育视野下健康权的“软硬法”规范。  相似文献   

7.
“冬奥口号”是举办城市根据国际环境、国内现状以及自身本土化理解对奥林匹克精神和冬奥会理念的设计、表达与传播,其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体育动员机制,具有体育公共外交的“倡议”功能。该文聚焦历届冬奥会的口号,通过对冬奥口号倡导机制的多维剖析,发现历届冬奥口号的倡导主题呈现出从“齐聚同一时空”到以“火焰”与“激情”为中心的诠释;通过对历届冬奥口号相关的国际主流媒体报道分析,发现冬奥口号的创制一直以来都在向世界传达“义利相兼”“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相契合的倡议理念。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倡议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下奥林匹克精神、办赛理念和奥运愿景的中国解读、中国诠释和中国表达。  相似文献   

8.
论文借助文献回顾梳理、对比与述评,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总结归纳如下:(1)根据政策文件表述做出的延伸性解读;(2)以上位概念为基础做出的从属性定义;(3)基于体育产业特征做出的列举式阐述;(4)结合具体实践问题做出的综合性归纳。并以发展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经济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预设,力图揭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前提。结合新发展理念,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蕴进行了解读:(1)“创新”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2)“协调”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3)“绿色”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准则;(4)“开放”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5)“共享”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激发文化持有者参与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田野个案,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生成问题。研究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村落社会“面子与文化资本的赚取”是乡村精英追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话语权的主要动力。村落(宗族)龙灯理事会是乡村精英为组织、开展“汝城香火龙”活动而组建的自组织,该组织通过内部动员与外部联络的方式进行运作。配合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依托文化学者构建“非遗”学术话语以及借助“全媒体”立体化渲染发展图景,是“汝城香火龙”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话语权生成的行动策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拥有,有利于激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保护传承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系统分析体育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路径。研究认为,激发体育消费活力能够筑牢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能够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育与科技深度融合能够促进更高水平自立自强,强化体育文化交流能够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体育共享发展能够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上述五点构成了新时代体育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五条脉络,是未来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功能,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革新可赋能体育公共服务治理范式变革,推动体育公共服务迈向整体性治理并消解碎片化问题。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剖析体育公共服务的碎片化问题,理清数字化与体育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的价值关联,从政府、社会、个体维度探明数字赋能体育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的运行机制,并提出实施策略。研究认为:数字赋能体育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的运行机制涵盖公民行为赋权、政府职能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平衡等内容。需要从补齐数字政务的制度缺口、挖掘平台动态性服务场景、提高关键利益主体参与度、合理规避技术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发挥数字化优势,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城镇化、振兴乡村及全民健身等战略要求下,“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已成为推进城市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等,以国家顶层设计倾斜、生产与生活空间转换及经济结构转型为切入点,在系统阐述政社同构、政社分开下“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总体性生存、主体性生长基础上提出政社协同下独立性合作治理的新逻辑,进而寻找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双轨制形式下社区体育治理中体制空转与工具去功能化严重;空间并轨下社区体育治理中结构性力量衰减;社会关系网络转换下居民集体认同感下降;社区经费不足与分配失衡下社区体育治理受限。从明确多主体间权、责、利平衡,完善监管机制中的标准、规范与量化考评;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构建社区体育治理重心下移的承接体系;畅通社区体育治理过程的互动渠道,打造共同体生活平台;完善社区体育资金专项与配比,实现社会体育资源引入、共享与互惠4个方面为治理的逻辑创新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玉 《体育科学》2021,(1):51-6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老年体育服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对我国社区老年智慧体育服务进行研究认为:构建社区老年智慧体育服务系统有利于提高老年体育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整合优化体育服务资源,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具体构建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资源整合与优化原则,各负其责与共同协作原则。社区老年智慧体育服务系统构建主要包括平台基本框架、平台主体功能、系统供应体系、系统内容结构及系统运行等方面。未来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推进多元合作、突出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同、加快技术创新,方能推进我国社区老年智慧体育服务系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媒介技术与健身需求交互建构是5G时代"移动互联+全民健身"的生成机制,供需主体同向共变是其发展状态,多元要素系统融合是其演进趋势,并最终在实践中生成"数字化健身共同体"形态。直面5G时代"移动互联+全民健身"机遇与挑战,探索突围路径:完善体育科技伦理体系,以"人民性"作为衡量技术发展的标准;制定针对性政策法规,协调政策激励与过程监管;做好顶层设计,引导数字健身平台与体育实体产业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引进社会力量与新型人才共建全民健身事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民法典》中非营利法人的规范文本,对体育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的学理内涵做出推演。借助“场域”结构框架分析体育行业协会法人治理问题。“组织域”维度,体育行业协会内部章程及制度不够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功能失调、“会企关系”有待完善。疏解策略包括加强体育行业协会规章制度建设,推进制度资源积累的良性发展;健全治理结构,完善组织机构;遵循会员服务逻辑,提升“会企关系”。“社会域”维度,体育行业协会自治与政府干预边界不清、体育行业法律资源稀缺、体育市场监管体系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不够。疏解策略包括政府应强化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切实为协会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管边界,完善政府对协会的年检与评估机制;强化法律制度供给,完善体育行业立法,将体育行业立法与体育市场治理现状有效衔接,切实赋予协会在体育行业自治领域的立法权、执法权与监管权;发挥体育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借助技术赋能,完善体育行业监管机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建设,提升体育行业协会的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我国数字技术与职业体育融合发展的态势、面临的挑战以及优化的实施路径。从国外来看,数字技术与职业体育的融合表现在比赛训练科学化、体育赛事科技化、体育场馆智能化、运营管理高效化等方面。在国内,数字技术在职业体育领域的覆盖场景不断扩大,顶尖俱乐部竞相开启数字化转型,体育科创型企业不断涌现,但面临从业人员传统认知尚未转变、技术难点亟待突破、数据分析人才匮乏、基础设施改造不完善、数据保护制度不健全等挑战。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突破传统思想的认知局限、架构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案、培育数字时代的复合人才、打造体育场馆的智能服务以及保证数据制度的与时俱进等路径,实现我国数字技术与职业体育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文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促使我们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理解为一种理论,也使我们对于体育之于人类命运的基础价值有了更为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暴露出的体育治理问题,结合现阶段我国成功的抗疫治理经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治理价值基础和终极目标,建议从内外两个层面去改善体育治理,以期顺利推动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1)精炼内功,将体育相关资源下沉至基层,通过治理关口下移至社区,从而提升社区体育治理能力,促进社区健身服务的提质升级,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民,以达到实现保障公民体育权利、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善治状态;(2)精于外交,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体育治理定位,提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信,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展示中国体育成绩,形成“官方+民间”的大国体育外交模式,使中国从国际体育体系和秩序的参与者、适应者,转变为改革者和引领者,服务好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以文化国际主义为视角,分析全球体育治理存在的问题在于治理价值观的异化、治理主体的西方中心主义以及治理制度的发展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通过以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塑造"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共同体,以义利相兼的新型义利观塑造"共享共建"的体育利益共同体,以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塑造"和衷共济"的体育行动联合体,循序渐进地引领现代体育破除治理困境。更具意义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在体育场域治理范式的构建不仅能够烛照其它领域的治理体系建设,更能够从实践角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体育乃至人类健康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三重视角,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育外交情况进行系统地梳理与理论反思,并分析了体育外交内涵、判断与分类等基本原理问题。研究认为:我国体育外交经历了“奥运外交”时期、“主场赛事”立体化外交时期、公共外交时期、“全面引领”时期4个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体育外交实践。取得的成果有:体育外交捍卫了国家根本利益,树立了国际形象,提升了国际地位,彰显了我国和平发展思想;体育外交是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路径与方式,是新时代我国总体外交中的重要战略资源。积累的经验有:1)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国家外交战略;2)走中国特色体育外交道路;3)解放思想,勇于创新;4)凸显体育和平思想与价值。当前需要从4个方面推进我国体育外交工作:1)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推进我国体育外交战略谋划;2)从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使命探索体育外交运行机制改革;3)从社会治理思路建立民间体育外交管理机制;4)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外交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