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班主任姚老师是个69岁高龄退休后被反聘的高级教授,书教得好,还会下围棋。课余时间,我硬着头皮和姚老师下过几盘。一次,棋下完后姚老师出了个谜语让我猜:“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六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猜个字。”我想了好些日子也没有猜出来,便去请教姚老师。姚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听我说明来意后,就给了一句话:“是个‘用’字。  相似文献   

2.
森森 《中华武术》2008,(2):18-19
找到李德印老师的时候,他正忙着整理书稿。“出版社要再版竞赛套路的书,我正在校对,我打算从头到尾再细致地捋一遍。”  相似文献   

3.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和读者近距离接触。有时到店里。顾客指着我说:“你是杨老师吧?我看过你的书。”或者问店员:“是不是《养生三记》作者?”然后就十分热情地上来交谈。求教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在和读者的交往中。我感到,许多人对看病难、看病贵、以药养医这些现象感到忧虑。  相似文献   

4.
“老师,这是什么器材?你快告诉我可以怎么玩!”“老师,你会跳拉丁舞吗?我来教你!”“老师,你快来帮帮我!”“老师,我们想和你一起玩,可以吗?”……体育课上,我常常能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呼唤声。这种迫切地想动、爱动而有时又不知该如何活动的无奈心情溢于言表。其实,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动感地带”——或新奇、或好玩、或新异、或时尚。如何开发这片黄金地带,让孩子们在体育课中“动”起来,并且在动中学会动作、掌握技能、经历挫折和艰辛,享受自由和快乐,这是我常常在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本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  相似文献   

5.
记得在学前班时,老师领着我们学习。我常常会接二连三地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闪光?“”白天时月亮跑到哪里去了?“”海边的沙子是怎么长出来的?”诸如此类莫名其妙的问题,弄得老师很难回答。最后,她终于忍无可忍地揪住我的耳朵恶狠狠地说“:你这个捣蛋鬼,你哪来那么多问题?不好好听课,就给我到前面来罚站。”于是,我被揪到讲台前罚站。中学上课时,也对老师提出无数多个问题,同学戏称我为“问题学生”。有个别老师咬着后槽牙对我说“:你哪里会有那么多问题呀!”参加工作了,我是做排版工作。我常常抓着师傅不放,提出各种…  相似文献   

6.
宁夕雨 《钓鱼》2006,(9):42-43
读了《钓鱼》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师傅“程大鱼”》后,不由想起了已故的我的钓鱼老师“戴高手”来。“戴高手”是我们当地钓友们对他钓技高超、品德高尚的赞誉之辞,他的真名叫戴良焱,四川眉山人。我称他老师有三个原因:一、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学教师,无疑该称老师;二、从1962 ̄198  相似文献   

7.
与《篮球》结缘始于初一。那时,我是班里最高者(1.62米)。体育老师找到我,加上其它班一些高个子,组成了校新生篮球联队。在我们联队成立会上,指导老师杨昆宏老师说:“小伙子们,身高是你们的一大优势,今天,我送给你们一人一份的《篮球》杂志也是一大优势,书中有什么看不懂的就来问我好了!”当时我并不在意,打篮球还要看书不成?拿杂志往床头一扔便算完事。 一次在家,实在闲着没事,便翻出了那本《篮球》。谁知一打开就再也舍不得放下,想不到这普普通通的书中竟有这么多知识,篮球的世界原来这么有趣啊!我一口气读完,犹如大渴未解、相见恨晚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故事要从一篇日记说起。一天,班主任老师递给我一篇日记说:“熊老师,你看我们班朱迪写了一篇关于体育课的日记,还挺感人的。”我接过日记看到:“……每到体育课时,我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上体育课,又怕上体育课,因为我每次都是最后一名,从未成功过,可今天我成功了,还当了冠军,我要感谢接力棒!”是的,回想起那节课,朱迪的成功,应说感谢接力棒,是接力棒帮他“长高”啦!是接力棒帮他“跳”起来啦!“老师,我摸到最高的那个球啦!”、“老师,我也摸到了!”“老师……”这是我设计的单脚起跳触摸阶梯式空中悬挂球的课堂教学情境。你瞧,同学们那一个…  相似文献   

9.
张云强 《游泳》2012,(1):I0008-I0009
大学期间,我曾在上海政法学院冬泳社练习冬泳。从那时起,冬泳使我明白“人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游泳社的老师和同学则让我明白“我们都是一家人”。  相似文献   

10.
张向阳 《围棋天地》2011,(9):106-106
看到“棋书与我”这样一个题目的时候,心里顿生感触。自己学会围棋就是拜棋书为师,启蒙老师是一本1979年发行的《围棋竞赛规则》,非常薄,手掌般大小。待到入门以后,便近似疯狂地买书,在1985年到2000年的十五年间,我近乎买全了所有在长春市新华书店能找得到的围棋书。现在想起来,大概还是初学时求学心切,急于进步,而又性好猎奇吧!  相似文献   

11.
来信臧老师:我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和同龄人一样,我也经常为一些事情烦恼,我希望您能替我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摆脱烦恼。(一)由于快升高三了,学习抓得非常紧,连课间都抓得很紧,老师见状,十分担心,生怕我们成了书呆子,所以我们每个周末放松放松。可是回到家里,刚瞟了电视屏幕一眼,就遭到父母的“攻击”,说什么“回家只会看电视”、“学习不够努力”之类的话,我解释到“是老师同意了的”。可他们又说“在学校可以听老师的,在家里必须听家长的”。每次和他们争吵后,心中都有一种不快,想学习都没劲。(二)中学生早恋现象屡见不鲜,有一天我收到远方一…  相似文献   

12.
棋书与我     
张晓露 《围棋天地》2011,(7):101-101
不经意间,开专栏已经两年有余,写了五十多篇“小作文”。每次最痛苦的莫过于选题选材,也渐渐听取了编辑老师的建议:“平时多留心,从生活中获取灵感。”这一次是在阅读天地过程中,征文活动“棋书与我”映入眼帘,天地读者文才好者众多,不敢奢望获奖,但却有话要说,于是在此一亩三分地自娱自乐。  相似文献   

13.
林江 《钓鱼》2003,(18)
王永贵老师:您好!我是沧州市广播电视局的一位退休老干部,今年66岁,三年前开始学钓鱼,从此就爱上了这项和鱼叫劲的活儿。刚开始我对钓鱼是个门外汉,于是我买了很多钓鱼书,看了很多钓鱼报,从书本到鱼塘边,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我感觉自己在一天天的进步。今年7月26日,我报名参加了沧州市第七届(五市十县)老年运动会钓鱼比赛,竟意外地拿了第一名。个人钓技固然重要,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比赛我是第一次使用了贵公司王永贵老师研制的“伏鲫”鱼饵就拿了一个这么好的名次,所以我想说:是“伏鲫”让我赢得了这场比赛。就在举家为我欢庆的时候,我…  相似文献   

14.
呼吸之乐     
一个老师问三个学生:“你们认为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一个学生摸了摸头,说:“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是睡觉。”老师笑道:“你的快乐很多,因为人生一半的日子便是在梦中度过的。”一个学生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吃饭。”老师笑道:“你的快乐也不少,因为人每天都得吃饭。”一个学生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得‘100分’,然后得到别人的赞许、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的公园、广场、健身场地,出现了一些在地上用自制的笔蘸水写字的健身者,人称“地书族”。刚开始“,族”里基本是一些白发人,现在公务员、白领和学生参加进来,有些老外也跃跃欲试,成分日趋复杂。地书,这种自发的活动项目,为什么有越来越旺的气象?记者去了几个地方,采访了几个地书“大家”。方庄体育公园,这里有20多位地书爱好者,每天不请自来。早晨,白老师裹着第一抹朝阳,扛着3尺青龙宝剑和地书专用笔,拎着小水桶,来了。已经3年多了,如果不是下雨天,他自己每天都在这里进行着两项全能项目:太极剑和地书。白老…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一瞬     
<正> 题记:一位用心的教师,在“课后小结”里记了许多“课堂一瞬”,这许多的“一瞬”,都是唱给自己听的歌。现转录几首,与同行细品。一多年来,我坚持提前几分钟到操场等候学生,铃声一响就认认真真地记下:哪个学生到位最早,哪排先做到了“快、静、齐”,全班站队多少时间,比上次课有没有进步,跟外班比……。这成了我上课前例行的“开场白”。今天,钢笔突然不出水了(这已不是第一次了),但我还是那样认认真真地“记”,也照例宣布情况(凭记忆)。然而孩子们谁也没发现老师是“笔走空书”,那些受表扬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大名已写进了“光荣史册”,于  相似文献   

17.
<正>从小学到大学,有许许多多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令我最敬佩的一位却是我的“叔伯”老师——刘卫峰。他1987年到卫辉九中工作,那时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他不教我的体育课,但却曾训练过我练田径,所以,我曾戏称他为“叔伯”老师。上学时,我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参加工作之后,我逐渐地对他有所了解,如今,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相似文献   

18.
苏甦二段 《围棋天地》2011,(22):110-111
1995年,就是在“登”平顶山那年春季里的某一天,不知是我果真“顿悟”了,还是黄老邪看徒儿小驴上坡实纯困难“推”了一把,不经意间黄老师那的“二子关”居然顺利地过了,当我听到老师平静地说“你赢了”的那一刻,我的野心瞬间膨胀了(现在想来那盘棋下了不过一百五六十手,也是我和老师所有对局中手数最少的一局)……  相似文献   

19.
殷铁军 《精武》2010,(12):70-71
一次聊天中,我的拳友(传统太极拳传人、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问我:“殷老师,您怎么看太极拳推手?”我回答说:“太极拳单讲推手是很片面单一的,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20.
高壮飞 《精武》2005,(11):14-15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即向恩师武学大家、吴式太极拳传人王培生老师学拳。老师对太极推手,首先要求“轻拿轻放”,要使人“心悦诚服”。老师讲的“轻拿轻放”,也就是“不及不离,不丢不顶”。老师的手,在我一生当中接的是最轻灵的,我没见过老师用力的手,真是“轻拿轻放”,一接手就好像没接触到一样,其发放也是轻飘的:这种感受时时刻刻都在我的记忆中,就好像刚刚才推过手一样,真正体验到了太极功夫的轻柔松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