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生课余集体锻炼与生理心理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测试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大学生课余集体锻炼对生理、心理协调发展的作用.主要结论:我国大学生存在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就业、升学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大量的研究成果证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课余集体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这种锻炼形式对众多心理健康因子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胜强 《体育世界》2007,(5):102-104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并对体育锻炼功能进行探讨,得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对指导体育教学与课余锻炼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形式以及受影响因素等。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的认知态度与动机,客观因素主要有场地器材不足、网络中花费时间较多、就业压力等。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为湖南省大学生如何开展课余体育锻炼本文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阐述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改善和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是巨大的,提出学校的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造条件,调动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以改善和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
课余锻炼对中南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调查心理健康水平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SCL-90)进行评定,对中南区高等农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确定了影响中南区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以此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改进大学的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高校体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及挖掘的路径,分别是体育普修课、课余体育锻炼这两条路径和两种形式的“体育干预促心理健康提升课”这一重要路径,此外,本文还提示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这些路径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14所高校"非体育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活动形式、锻炼方式以及影响学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学生课余锻炼的宣传工作、增加相关经费投入、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等建议,为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通过走访和调查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广大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湖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求的调查研究,得知大学生希望参加有时间和组织保障的课余体育锻炼,在锻炼内容上保持与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致性,有偿体育服务形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学生的认同;指出在高校要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加强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与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和场地器材的建设,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活动形式对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春燕  王欢 《体育学刊》2003,10(4):67-68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男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强度要高于女生。影响其锻炼动机强度的主要体育活动形式依次为体育课、课余体育锻炼、体育媒介、体育消费、课余体育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在努力抓好体育课和课余体育锻炼这两种活动形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媒介和体育消费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积极作用,是今后高校体育工作的努力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设计并实施了贫困生参与健身俱乐部锻炼的方案。结果证明,贫困大学生参与健身俱乐部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分析表明,课余参与健身俱乐部锻炼能有效地调节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因子。建议高校体育发展的同时,应关注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2.
锻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主观强度感觉量表(RPE)和SCL-90问卷对117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没有锻炼行为的大学生;对锻炼者而言,实际锻炼量和主观锻炼感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在中等强度的锻炼量及主观锻炼感受轻松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优;对不锻炼者而言,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对心理健康状况有交互作用,被试在同时具备锻炼经历和锻炼意愿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最差。  相似文献   

13.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组大学生参加了为期6周每天1h的体育锻炼,采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作为评价工具,试图考察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结果表明,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5个分量表及消极情绪纷乱总分上,均与对照组大学生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大学生的心境状态优于对照组,表明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应。  相似文献   

14.
运用精神健康测试题(PHI168题)对医学院在校新生本科352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科专业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尤其是中药、管理和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运用体育锻炼进行治疗的建议,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探析街舞对高校女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参加街舞训练的40名大学本科女生锻炼前后的各项身心指标进行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长期的街舞训练对增强其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使体型、体成分发生明显的改变,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提高,降低焦虑水平,改善心境状态。  相似文献   

16.
体育锻炼对普通高校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我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男大学生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进一步探讨如何采取更好的体育锻炼手段来促进普通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取SCL-90量表等工具,对我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男大学生和普通在校男大学生共480人进行测试和调查。结果:( 1)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男大学生;(2)参加集体项目运动队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参加个人项目的男大学生。结论:长时间,多种类型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绪稳定性量表(ESSV3.0)等研究工具,对山西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2)锻炼人群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4)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梁平安 《体育科技》2014,(2):160-16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广西30所本科院校1200名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广西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的课程研究目标的达成状况,以更好地把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运动习惯等,为广西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使用北京博达电子公司生产的DDX一200型电脑多功能心理生理能力测试康复仪,测试被测的视觉选择反应时,视觉注意分配和手臂稳定性等指标的数据并进行实验前后比较。选择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以不同强度、项目的身体锻炼为干预手段,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2个认知指标1个情绪指标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以期为大学生科学健身、健心和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小强度身体锻炼对男大学生视觉选择反应时、视觉注意分配、手臂稳定性等促进作用较小,而中等强度身体锻炼对3项指标的影响较大。(2)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锻炼项目的影响。乒乓球、跆拳道效果更有利于心理健康认知指标成绩的提高;跑步的锻炼作用则较弱。乒乓球和跆拳道的锻炼比慢跑锻炼更具心理效益。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大学生运动量等级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和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体育运动量等级的大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大学生同龄段水平;性别差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大;不同运动量等级的锻炼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中参加中等运动量等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