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郑曼青作为我国近现代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相关著作和思想影响了近一代武学人的发展,他的学术造诣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以郑曼青的相关著作为切入点,分别对郑曼青的人物事迹、著作发表、武学思想、历史贡献进行深入梳理研究,结合我国当前文化背景,提出郑曼青的主要思想:博采众长,重视武学理论传习;刻苦求真,侧重武学精神培养;刚柔并济,强调“体用合一”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他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该文力求填补有关郑曼青武学思想方面研究的空白,对于促进我国太极拳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我国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认同感,都有着鲜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竞技运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特质文化,以它奇异的魅力充斥着人类生活方式之中。无数人为之欣喜、为之陶醉、为之狂热。正是在欣赏和从事竞技运动时,人们潜在地接受着人类的不同社会价值.因为“文化传播是人们共享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文化价值论》司马云杰著第200页)  相似文献   

3.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驰骛近百年的武术文化流派——“马氏通备武学”,它和“兰州牛肉面”、“‘丝路花雨’及续集‘大梦敦煌’”、《读者》杂志共同构成甘肃的四大拳头文化品牌。改革开放以来,马氏通备武学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造福人类,将武术文化的种子传播全球,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奇特的世界武术文化现象。文章以对通备武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主线,从通备武学的概况入手。对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作了综合、系统、全面阐述,旨在让全社会深层次了解通备武学,挖掘和创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宗旨的“通备”内涵,使之在和谐社会中更显神韵。  相似文献   

4.
武术文化的变迁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变迁综合的结果。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的改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发展路径、传承形式和价值祈求。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树立“全球本土化”意识,价值求同、形式存异、整合创新、与时俱进是现代武术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基于译介理论,运用“他者”视域对武学典籍——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海外译介作品从译介材料选择、译介主体、译介原则和译介传播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从“他者”视域观照下,《全书》的译介过程中,西方译者和出版商不再是将弱势文化按照“自我”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归化,而是在帮助弱势文化在西方建立其文化形象和身份。这种武学典籍的译介传播模式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周志俊 《精武》2006,(2):54-55
武当武学不宜称为“武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技术, 更是一门学问,如同儒学、道学和佛学一样,它和武当建筑学、武当文博学、武当道学、武当道医学、武当音乐学构成武当道教文化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7.
竞技运动,作为映射着人类智慧之火的一种实践活动,已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作为文化内核的社会价值观念中也深深蕴含着这种文化现象的特质。本文依据文化学基本理论,探究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对竞技运动内容、形式的不同的价值判断,从竞技运动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中,寻求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与竞技运动之间所蕴含的特殊规律,籍以探讨竞技运动发展迥异的文化缘由。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中国文化渐趋成熟.在日益精致内敛、文化融汇、实学兴起的时代氛围里,此时出现的“武臣好文”、“文士论兵”现象特别值得我们关注.正是在此现象的激励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武兼修”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扬,而“颜李学派”的出现更是将这种文武交融的文化取向推向高峰,也正是在这个中国传统文化“文武兼修”思想的成熟与完善过程中,分门别派的传统武术大多创编完成、各种武学著作纷纷出现,中国武术迎来了自身发展的“轴心期”  相似文献   

9.
张嵘 《中华武术》2003,(8):23-24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其理、法、效奥妙无穷。就武学价值而言,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武道中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就“武学价值”问题谈谈一得之见,以期与朋友们切磋交流。 从宏观角度来观察,武学价值分为四大层次,即:初级阶段的“防病、诊病、治病”价值;中级阶段的“强身、健身、防身”价值;高级阶段的“益寿、益智、益德”价值;超级阶段的“修儒、修道、修佛”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学良 《武当》2013,(10):9-12
一、三大瑰宝简述 窃思“神剑门”仙学之道,囊括中华传统文化三大瑰宝,武学、书画、医古。(一)武学上古之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争,实武学之源。黄帝造兵器,开武术之先河。明清以降,派、门林立,至以姓氏立名者,皆失古风,已非原始之真诠。独神剑一门言祖而不言师,不著套路,阐以“字拳”为宗,另辟蹊径。密传十七代而不宣,倡仙学附诸本身而修炼,独到天成,是原汁原味的古法传承。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背景下对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进行文化解读,不但有助于提高对其概念的理解,而且更能提高我们对两者的认识,传统武术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武术文化,而现代武术则是在西方体育文化影响下,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竞技性体育文化。对两者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对外交往的旗帜、通向世界的通行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武侠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交互性传播使人们获得不同时空文化共享的机会,导致了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映射着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武侠电影能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能够增强“博弈”实力,抵制“后殖民主义”现象;能够转变“定型化形象”,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能够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传播文化价值;能够培养“文化自觉”,展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抒发爱国情怀,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与认同感。但部分式侠电影以“舞”代“武”,容易引起文化误读;有“武”无“侠”,使武术文化精髓消失殆尽;渲染血腥暴力,对中国国家形象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武术教学的探讨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普及武术运动,促进全民健身,学校武术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许多困难,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非洲文化的角度介绍“非洲武技”(或“非洲武艺”)的概念,描述非洲人对格斗术的理解并提出“非洲武技”的“武、巫、舞”概念,即将格斗、巫术和舞蹈的三位一体视为“非洲武技”的核心。另外,简要对比非洲武技与中国武术两个概念,以显出二者的相似与差异之处,便于促进中非文化理解。最后简单介绍了“非洲武技”中比较为有代表性的格斗术如Engolo、Dambe、Laamb、Donga以及 Zulu Stick Fighting(祖鲁棍法)。  相似文献   

15.
为理顺武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确立与“大武术观”相适应的广义武术概念,首先剖析了狭义的“体育武术”概念存在的问题,在回顾武术的体育化进程的基础上,剖析了“坚持武术属于体育范畴”的几个典型观点分别存在的问题,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武术内容都属于体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或是将来,体育都不能涵盖整个武术。基于以上讨论,遵循形式逻辑界定概念的原则,提出广义武术的概念:武术是源于中国的围绕技击而拓展的徒手或持械的人体运动文化。  相似文献   

16.
高校大学生武术价值观对武术教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面对社会文化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如何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武术,极大发挥其价值,是摆在我们每个武术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多种影响因素中价值观作为决定人类行为的心理基础,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本文旨在探讨何种武术价值观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对武术的学习、研究,进而促进大学武术课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以武术之礼、武术之美、武术之技击精神以及武术的本土文明特征,指出传统武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对台州地方拳种的调研分析对此论点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贾春晓  杨华莉  胡洪森 《精武》2012,(6):83-84,96
目前传统武术的发展不尽人意,改变这种状况是每一位武术工作者和武术爱好者应尽的义务。本文主要运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法探析中国传统武术面临全球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国内党技武术的排挤及其自身的瓶颈等诸多不利因素,提出传统武术要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与党技武术协调发展,加大传统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还原真实武林,注重攻防实战,理顺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的渠道,保持民族文化特点,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抓住机遇,在普及和推广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开拓中国传统武术的国内外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的百年进程及其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了百年来中华武术的盛衰历程,剖析了中华武术在西方体育冲击下的发展形态。研究表明:中华武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全球化、科学化以及与西方文化冲突等难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更加重视弘扬中华武术,树立民族自信心,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中华武术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20.
"伪武术大师"现象是在我国武术行业走向市场化与传统武术现代转化交织中出现的一种反科学、反常识的乱象。这种乱象将具有民族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的武术带入谋取名利与网络恶搞的娱乐狂欢之中,不仅未能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播,反而将其污名化,误导了民众的武术认知,严重损害了中国武术形象。抵制"伪武术大师"现象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规范武术管理制度,弘扬中国武术精神,推动传统武术实现新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保持审慎严肃的态度,充分发挥中国武术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助推新时代社会事业繁荣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