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林杨 《搏击·武术科学》2010,7(12):106-107,118
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指向下,学校体育文化节逐渐取代了运动会,这一名称的变化体现了学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出发点和宗旨,这一调整打破了运动会只为少数体育尖子开设的局面,为更多人参与其中创造了条件。体育文化节的内容设置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进行的,目的是要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节,调动更多人的参与积极性。文章从当前学校体育文化节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从两者的共需性角度出发,对其走进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丰富学校体育文化节,调动更多人参与运动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学生对传统高校运动会的认识,以及学生对高校传统运动会改革的期望。结果发现:高校传统运动会存在竞赛体制陈旧、形式单一;竞赛项目单调,内容与教学脱节;参与学生覆盖面小;具有明显的时空局限性等问题。体育文化节具有5大创新:时间与空间的创新、项目设置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创新、报名与参加办法创新和奖励方法创新。建议: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过程中体育文化节是高校运动会的改革方向,在发展过程中应突出文化性、教育性、综合性、大众性、展示性、趣味性、竞争性和个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孙超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6):110-111,127
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指向下,学校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学校体育文化节逐渐取代了运动会,这一名称的变化体现了学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出发点和宗旨,这一调整打破了运动会只为少数体育尖子开设的局面,为更多人参与其中创造了条件,体育文化节的内容设置是在摸索的过程中进行的,为了使内容设置更加完善,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节,调动更多人的参与积极性。本文从当前学校体育文化节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从两者的共需性角度出发,对其走进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丰富学校体育文化节,调动更多人参与运动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快速发展,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每年一届的校运动会,体育文化节、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层出不穷。因此,为了满足高校学生对高水平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实施高校体育文化活动整体策划愈显重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等方法,以锦州市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在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成立渤海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大学生策划工作室,对渤海大学的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进行超前性筹谋和计划。从而有效推动锦州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运动会的现状调查及改革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就高等学校运动会的现状 ,对福建省 14所本科院校 15 40名师生员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当前高校传统运动会筹划主体单一 ,参与目的功利性强 ,项目设置竞技化 ,参与对象精英化 ,文化层面狭窄 ,经费来源单一。体育文化节取代传统校运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大众性、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主体性、人文性、时尚性等鲜明的时代征反映了社会发展对高校校运会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领域内中的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6.
体育文化节-高校校内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改革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近几年高校校内传统田径运动会淡化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新世纪高校校内传统田径运动会应走出原来田径锦标赛的竞赛模式,它应该有崭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有更灵活、有效、开放的形式和更易于实施的组织形式,有更充实、合理的项目和内容,让高校校内传统田径运动会变成集竞技与普及并存、健康与趣味结合、参与与提高相宜的趣味性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文化节.  相似文献   

7.
校园体育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倡导师生全员参与,近几年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深受师生的欢迎。但不少学校的体育文化节充其量是趣味运动会,娱乐有余,运动不足,还有些学校的体育节是在一周或几个周的时间内把整个学期的田径运动会、篮球赛、拔河赛、长跑比赛、排球比赛等集中起来举行,造成学期的其他  相似文献   

8.
姜迪 《体育世界》2013,(3):64-6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及形式进行探讨,并剖析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校运动会举办模式、组织好校园体育文化节,构建多元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对全国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采用问卷调查,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同时访问国内多位专家,运用分析和数理统计法对全国十所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在高校推广体育文化节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强化当代大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目前普通高校田径运动会的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传统的田径运动会模式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影响了学生健康第一,终生体育观念的建立,制约了高校运动会的进一步发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发展提出建议,为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安徽体育科技》2009,30(6):85-86,90
程课内外一体化,将课内、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使之成为课堂体育的有机延续和有效补充。它拓展了高校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有限的整合并加以有效利用了体育资源,营造了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氛围,弘扬了校园文化,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实现体育目标,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社会性别学分析方法剖析影响大学女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推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传统主流文化对身体锻炼的忽视和对性别狭隘认知的遗留痕迹、正被父权制下社会所异化的大众媒体和大学女生体育需求的无法满足,遏制了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推广效果。提议采取引导女生树立正确健康理念、加强其体育自主实践能力培养和统筹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模式等措施,强化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推广作用,并为推动大学女生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十七大”报告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总要求,论述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之辨证关系。针对具体的应用于体育文化来说,从民族性出发对比中西方体育观念的差异,以及从体育文化时代性的视角来探讨当前中国传统体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全球范围内的品牌赛事大都是西方体育项目,中国传统体育赛事的品牌化运作处于起步阶段。以传统体育项目舞龙舞狮为例,针对常州龙狮赛的不足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和建议。旨在加快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对中国传统体育赛事的品牌化运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芜湖市普通高等院校的6所大学在校的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通过对体育人口、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体育参与动机、体育行为等几方面的调查分析,得出现代女大学生体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指出:芜湖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较积极,参与活动有较高动机水平,对现代体育价值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去改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继承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群众体育发展,及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探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对外交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指出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缺乏外在的延伸性,交流多限于校内,并且交流方式多限于友谊比赛、观摩学习和经验交流,资源匮乏是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瓶颈要素。并提出把社团文化的建设贯穿始终,形成社团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体育社团的民主化进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野调查法、逻辑思辨法、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文化流动规律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分析,他们都存在高文化向低文化流动规律、文化中各种成分流动的不同步性规律和文化流动的整体性规律。探讨文化流动规律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流传,为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策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宣传力度;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保护战略;扩大对外交流,提高国际地位;加强教育价值的开发,扩大人才储备;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清楚,全面的表述竞技体育文化的形态与公共服务的关系,主要从竞技体育文形态的物质、体制、精神、意识4个层面说明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同时从3个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竞技体育具备公共服务的特征;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需要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对公共服务反哺作用。从而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竞技体育文化的正确认识,营造浓厚的竞技体育文化的氛围,促进竞技体育文化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充分发挥、利用、完善竞技体育对公共服务的文化反哺功效,从而带动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建设体育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和数理统计分析,对宣城市部分小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宣城市小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指导和组织单调;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协调;体育经费不足,设备器材严重缺乏;体育老师数量严重缺编,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滞后;体育场地狭小,有被侵占得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