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了解了上海市徐汇区幼儿跆拳道俱乐部的发展状况,找出影响其科学、合理发展的因素,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旨在为上海市幼儿跆拳道市场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为各幼儿跆拳道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让学生快乐学习、轻松学习已经是当下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目标。高校在开展跆拳道课程的过程中,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法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训练,进而发现跆拳道课程的魅力,融洽师生关系,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文主要探讨了高校跆拳道教学中快乐体育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以期能够提升高校跆拳道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3.
刘亚设  庞建戎 《武当》2023,(8):58-60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和重要场所,在推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群体,其人才培养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对学生在理论知识上进行教学,立德树人也同样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时代的变革在对我国教育领域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课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矛盾的涌现都对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至关重要。体育作为“五育并举”中的一部分,对于思政教育也具有独特作用,其中思政教育在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课程中的渗透成为思政教育思路创新的重要途径。由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以跆拳道精神为背景,对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4.
庞博 《精武》2014,(36):216-217
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而作为教学项目也已经在高校课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跆拳道课程的开设旨在丰富并健全高校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新颖的体育需求,进一步通过跆拳道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与各项素质。该文就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的作用与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阶段我国高校跆拳道选项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协助高校跆拳道教学课程开展。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开设跆拳道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还可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对培养大学生的德育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跆拳道在河南省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阻碍着跆拳道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发展,所以,作者在本文对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开展跆拳道运动的利弊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找出跆拳道在河南省高校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丁浩 《体育风尚》2021,(5):211-212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对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跆拳道教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探究,并对跆拳道课程思政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跆拳道运动在跆拳道精神、规则意识、跆拳道品势内涵、跆拳道冠军故事等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具体提出跆拳道课程思政的可行路径:培养跆拳道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充分发掘跆拳道项目思政元素、跆拳道思政元素融入跆拳道课程设计、注重跆拳道课程礼仪教育、完善跆拳道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学校开设跆拳道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跆拳道近年来在我国开展比较广泛,但学校开设跆拳道体育课程非常少。根据对跆拳道运动内容、技术特点、演变过程及对人体锻炼价值的分析,认为将跆拳道设为体育课程锻炼有利于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训练,针对学校开设跆拳道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从多方面论述我国学校开设跆拳道体育课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在跆拳道教学中,很多的老师都有同样的困惑,那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体育课教得生动有趣,怎样让学生可以喜欢上跆拳道课,如何开发学生的兴趣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通过长期的教学和总结发现,在跆拳道教学中体育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跆拳道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锻炼。合理利用体育游戏的功能,将体育游戏与跆拳道课程相结合,从而辅助跆拳道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9.
余阿荣 《灌篮》2021,(2):144-144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跆拳道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竞技性而忽视人文性,无益于学生科学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模式中,以全面推动跆拳道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因而增强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跆拳道课作为学校课程有益的补充,能够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跆拳道课程对小学生智力、德育及美育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着莫大的好处.  相似文献   

11.
武汉体育学院跆拳道专项是我国较早开展跆拳道课程的学校之一。随着武汉体育学院"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总体部署,立足当前学校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实际,为进一步推进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跆拳道课程学科建设,加强教学改革和创新力度,更新教育观念和优化课程建设,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制订顶层设计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跆拳道作为一种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了高校大学生的喜爱。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跆拳道课程、成立跆拳道社团等,旨在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增强大学生的体育热情。跆拳道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对其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跆拳道运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此希望高校在进行跆拳道运动时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根据跆拳道运动的特点,对普通高校跆拳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形式进行改革,构建了新的跆拳道教学模式。研究结果显示,新的跆拳道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学校开设跆拳道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跆拳道运动内容、技术特点以及对人体的锻炼价值进行分析,认为将跆拳道设为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提高;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应进行不同内容的训练,并针对学校开设跆拳道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随机选取安徽省20所高校,对其跆拳道课程在校生现状进行调查。文章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统计等方法,从学习动机、性别结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等方面分析安徽省高校跆拳道学生的现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对策,为安徽省高校跆拳道运动在学生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对乌鲁木齐市高校跆拳道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课程的安排、教材、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使乌鲁木齐市的跆拳道课程在高校能够更好地开展和普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跆拳道课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指出如何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促进高校跆拳道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到该项运动当中,切实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力争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我校的深入实施,同时也能通过实践经验丰富和进一步完善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学跆拳道教学越来越向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应用等综合能力提升的发展方向。如何实现学生在跆拳道学习中的综合能力提升,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是跆拳道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在跆拳道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体现,为了更好地推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在中学跆拳道教学中发展,本文针对"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在中学跆拳道教学中的应用,旨在进一步提升跆拳道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跆拳道综合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体育师友》2018,(1):15-17
中山市石岐杨仙逸小学通过开发跆拳道运动校本课程、编排跆拳道操、落实2-6年级每班每周一节跆拳道课、开办跆拳道运动兴趣小组及竞技训练组等等管理模式,并结合各种测量方法和小学生心理评价方法,对学校实施跆拳道校本课程管理模式下学生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跆拳道运动在贯彻落实体育.艺术"2+1"精神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跆拳道校本课程模式的实施对营造学校校园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跆拳道有利于塑造小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增强防护意识、掌握防身技能。对促进小学生弹跳、柔韧、反应、速度、力量、肺活量等身体素质的提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跆拳道在高校学生中是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文章通过山西省高校开设跆拳道课程情况的调查,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能力、课程的课时安排、考试难度及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而了解这些高校开设跆拳道课程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制定相应的对策,旨在使高校更好地开展跆拳道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