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蔡广  许汪宇  刘慧琴  葛珺 《体育科研》2017,(2):70-73,77
从运动员选材角度探讨不同项目足弓形态特点及在跳深实验中足弓形态与支撑时间关系,以期为足弓形态应用于田径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上海市一、二线短跑和中长跑共84名运动员,其中男子短跑运动员34名,女子短跑运动员19名,男子中长跑运动员21名,女子中长跑10名。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身高、体重、足弓形态、跳深实验测试,然后分组研究足弓形态与跳深实验中支撑时间关系。结果:男女均表现出足弓低的组支撑时间快于足弓高的组支撑时间;短跑和中长跑项目中男女优秀组的足弓均出现低于一般组的趋势;短跑男子优秀组和一般组的足弓基本都低于中长跑优秀组和一般组的趋势。结论:足弓高低是影响短跑或中长跑运动员支撑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在运动员选材中或对教练员训练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从运动员选材角度探讨跳深实验中支撑时间与下肢形态等因素相关关系.研究对象:为上海市一、二线短跑和中长跑共84名运动员,其中男子短跑运动员34名,女子短跑运动员19名,男子中长跑运动员21名,女子中长跑10名.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身高、体重、下肢形态、反应时、跳深实验测试,然后分组研究支撑时间与以上等因素相关关系.结果:男子比踝围指数小的组支撑时间快于比踝围指数大的组趋势;男子比跟腱指数大的组支撑时间都快于比跟腱指数小的组趋势;男子训练时间长的组支撑时间快于训练时间短的组;性别分组,男子支撑时间快于女子支撑时间趋势;男子反应时快组的支撑时间快于反应时慢组趋势;以上各项影响因素,女子结果与男子不尽一致.结论:下肢形态、性别、训练年限及反应时对跳深实验过程中的支撑时间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能由于优秀样本量的较少原因,一些结果只出现一致性趋势,未出现显著性意义,男女结果也不尽一致,后续可以增加优秀运动员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运动员选材角度探讨短跑和中长跑项目运动员在跳深实验中支撑时间的特征,为支撑时间应用于田径运动员选材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市一、二线短跑和中长跑共8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身高、体重、跳深实验测试,分组研究两项目运动员支撑时间特征。结果:短跑男子优秀组最快和平均支撑时间都快于一般组(P<0.05),女子优秀组最快和平均支撑时间也都快于一般组(P>0.05),中长跑组也表现基本一致的趋势;项目之间进行比较也基本表现出一致性趋势,也就是短跑组最快和平均支撑时间基本快于相同运动等级中长跑组(P>0.05)。结论:支撑时间在短跑和中长跑项目中具有明显的项目特征和等级特征,可以应用于短跑或中长跑项目选材。  相似文献   

4.
跳远动作技术主要是由助跑、踏跳、空中姿势和落地4个部分构成,其中踏跳技术对完成动作、决定成绩好坏影响最大,而踏跳这一主要环节又与助跑速度、起跳的支撑时间、角度、力量有重大关系。所以,以此标准确定跳远项目的特征,即“高速助跑下的快速起跳能力”。针对主要特征中的有关因素,在选拔运动员时应以此为重点,把速度发展潜力大和下肢爆发力强的运动员作为选拔的重点,提高选材的准确性。跳远运动员选材包括以下内容:1·身体形态选材:对于跳远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一般要求身体瘦长,上下肢比例协调,下肢较长,小腿相对长些,跟腱长,足弓高,脚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毕文静跳马前手翻接团身前空翻动作中踏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的运动学参数的分析与国际优秀成年跳马运动员相比,指出女子儿童在完成跳马前手翻接团身前空翻时助跑速度慢,踏跳、第一腾空、推手时间长,第二腾空时间短,落地下蹲深,团身能力强,翻转速度快等运动学特点,为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单脚跳过高、过远 第一跳过高、过远,对起跳脚的落地支撑负担加重, 不能充分发挥助跑速度和在三级跳过程中较好地保持水平速度,跨跳步的后蹬用力受到影响,第二跳的距离较短。 二、膝关节缓冲不充分,影响第二跳的节奏 三级跳远的节奏用音节表示为×××,很多学生练习时却出现×××的节奏。主要原因是因为支撑腿在落地时膝关节没有缓冲造成重心前置,形成了第二跳短而快的节奏。 三、腿部力量小 单脚跳落地后,支撑腿受到来自地面和身体的双向挤压,腿部力量小的运动员往往出现腿打跪,根本不能形成第二跳。 四、柔韧性、协调性不…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女子铁饼运动员马雪君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专家访谈法、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她的运动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双支撑起转时间短于前3名优秀运动员,铁饼速度变化大,右脚离地时刻拉引角和肩髋角都大于前3名优秀运动员;单支撑旋转阶段时间长于前3名优秀运动员,旋转速度和速度提高小于前3名优秀运动员,拉引角和肩髋角大;腾空阶段时间长于前3名优秀运动员,平均速度和右脚着地速度小,铁饼行程大;转换时间短于世界优秀运动员,速度损失大;最后用力阶段时间短,两脚距离和铁饼行程短,旋转半径不足;躯干右侧速度都大于前3名运动员,左侧运动速度小于前3名运动员,左侧相对由侧运动不足.研究结论为,马雪君双支撑起转阶段时间短,用力早,上肢伸展幅度大,运动速度快,旋转半径小,躯干扭紧状态好,起转速度低;单支撑旋转阶段时间长,旋转速度慢,动作幅度大,左臂打开早;腾空阶段时间长,向前速度慢,做功距离大,速度损失大,着地身体重心姿势低,保持身体姿势的能力强;转换时间短、转换快,速度损失大,运动速度慢,上肢伸展幅度大,躯干扭紧不足;最后用力阶段时间短,动作速度快,工作距离短,出手角度小,出手高度低.  相似文献   

8.
1.教练员应改变“以形态取人”的选材观形态选材的关键在于身体各环节结构比例是否符合专项要求。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以运动员单一的形态测试数据来评判运动员的形态好坏,而应根据各测定值相互间的比较(我们所说的派生指标)来评价运动员的形态。例如,下肢长C(臀纹线与地面的垂直  相似文献   

9.
邹学芝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1):46-47,53
运用文献资料法、运动学及动力学测试法,对跳深跳远离台动作对落地动作的影响做了生物力学的分析。研究显示:跳深跳远第二高度第三坡度落地有最小的水平制动力和最大的垂直支撑反作用力,适宜进行落地积极缓冲和落地瞬间的退让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一跳起跳的起跳角与第一跳落地水平制动力成负相关,可以通过增大起跳角来减小水平制动力;垂直速度、腾起角与第一跳落地垂直支撑反作用力呈高度显著性负相关,根据训练目的适当增大或减小第一跳起跳的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可以获得相应的落地乖盲支撑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SAFMS -T全力测控测力平台 ,对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健将级运动员进行了不同落差的跳深全力测试实验 ,分析研究了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落地时下肢受竖向冲击力大小与落地缓冲方式有关方面的因素及落地稳定性的好坏与压力中心曲线形状之间的关系。得出下列结论 :跳深落地时人体受的竖向支反力与脚落地的缓冲方式有关 ,前脚掌先落地缓冲支反力第二峰值小 ,全脚掌先落地引起的第二峰值力大等结论 ,为训练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冬季两项优秀运动员站立和行走足平衡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孟昭莉  元文学  郝欣莉 《体育科学》2007,27(2):34-37,78
通过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测试我国冬季两项优秀运动员站立和行走时足底压力分布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运动员赤足站立的平衡能力高于穿鞋,双脚站立时闭眼稳定能力高于睁眼,单脚站立时左脚好于右脚;赤足行走支撑足足底压力时间曲线具有双峰特征、压力中心在横向摆动幅度较小;大部分运动员在足中部支撑阶段出现足内、外翻现象,建议教练指导队员加以注意并选用适合的鞋或添加鞋垫,增加足背屈时对应肌腱、韧带专向力量的练习,减少行走时足内外翻情况的出现,避免身体损伤出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足底压力的优秀竞走运动员支撑足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Fc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测试优秀竞走运动员竞走支撑相足底压力分布.结果表明,竞走支撑足足底压力时间曲线具有双峰特征,足中部发力控制能力较强;压力中心轨迹在横向摆动幅度较小,纵向移动速度均匀,在足中部支撑时移动速度较快;支撑时所受冲量分布全足底,在鞋后跟着地阶段大多出现足跟内翻,在足中部支撑和蹬伸阶段左足偶有内翻现象出现,具有项目特有的动力定型.建议在训练中应增加侧重左足外侧副韧带和足底肌腱韧带的专项力量练习,以提高竞走运动员的足平衡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三维运动学分析方法,对参加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女子20km比赛前8名运动员后半程中一个复步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后半程中,运用的是步长较短,步频较快的技术风格;腾空时间总体上处于犯规时限的下限,膝关节从着地瞬间直至垂直支撑面保持了可见的伸直状态,但在最后冲刺阶段,膝角出现了模糊伸直过程;身体重心垂直位移、头顶位置上下起伏均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水平,这既与踝关节后蹬伸展离地时机偏早、用力动作不充分有关,也与着地瞬间摆动腿前摆后的前伸着地动作不够积极有关。在注意后蹬动作的同时,还应强化摆动腿积极的前摆着地动作。躯干倾角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但左、右腿蹬伸用力不均衡造成身体重心左、右偏差较大的情况容易导致动作外观不稳定而被判罚技术犯规。我国运动员肩髋扭转角度较小是导致步长相对较短的一个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effects of simulated technique manipulations on early acceleration performance. A planar seven-segment angle-driven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based on the agreement of its output to empirical data from an international-level male sprinter (100 m personal best = 10.28 s). The model was then applied to independently assess the effects of manipulating touchdown distance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the foot and centre of mass) and range of ankle joint dorsiflexion during early stance on horizontal external power production during stance. The model matched the empirical data with a mean difference of 5.2%. When the foot was placed progressively further forward at touchdown, horizontal power production continually reduced. When the foot was placed further back, power production initially increased (a peak increase of 0.7% occurred at 0.02 m further back) but decreased as the foot continued to touchdown further back. When the range of dorsiflexion during early stance was reduced, exponential increases in performance were observed. Increasing negative touchdown distance directs the ground reaction force more horizontally; however, a limit to the associated performance benefit exists. Reducing dorsiflexion, which required achievable increases in the peak ankle plantar flexor moment, appears potentially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early accelerati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市蹦床队5名一线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视频与足底压力同步测试的研究方法,对蹦床运动员的预跳和5个基本的技术动作进行测试,研究男子蹦床运动员在完成不同基本技术动作过程中足底压力的分布的特征及足底压力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蹦床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为蹦床运动员运动技术诊断提供客观指标。研究结论:运动员完成不同基本技术动作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规律相同,足底压力合力变化、压强峰值分布和压力中心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触网起跳过程双足压力合力呈单峰曲线网面达最低点时双足压力合力最大,双足压力合力最大值可达体重的3.04倍。压强峰值表现为双足第五趾骨区较高。运动员在起网蹬伸阶段双足呈现出压力中心偏移现象,与运动员起跳过程中双足用力不均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河南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少儿男子(小学组)9支学校篮球队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共计11项,进行测量所获取的数据加以分析。研究表明:1)经因子分析提取少儿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的优先发展特征分别是:体重、小腿长、大腿长、小臂长、足长、腕长。2)对决定少儿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5个因子为因变量,以训练年限为自变量再进行回归分析表明:随着训练年数的增加,小腿长度、大腿长度、足长、腕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的发展优于上肢;而体重和小臂长度具有不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探讨过早大强度专业化力量训练是否对足球运动员下肢形态存在影响,从而科学地进行足球训练。方法:对原陕西省足球队二级以上的运动员25名与体育院系足球学生25名以及普通高校学生25名的下肢形态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体育院系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下肢形态没有明显差异(P>0.05);原陕西省足球队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明显差异(p<0.001),足球队运动员的腿部接近于“O”型以及脚尖略微内扣。结论:过早大强度专业化力量足球训练会对运动员下肢形态存在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In-shoe plantar pressure systems are commonly used in clinical and research settings to assess foot function during functional tasks. Recently, Tekscan® has updated their F-Scan® in-shoe plantar pressure system; however, this system’s test–retest reliability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F-Scan® 7 system in recreationally active individuals during treadmill walking. Seventeen healthy adults completed 2 sessions of treadmill walking. For each session, participants were fitted for shoes and pressure insoles and walked on a treadmill at a self-selected pace for 30 s. Following the sessions,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peak pressure, pressure time integral, average pressure and pressure contact area over 4 regions of the foot (heel, mid-foot, forefoot and toes) was assessed by calculating intraclass coefficients (ICC 2,k)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percentage (CoV%). Pressure contact area consistently had the highest ICCs and lowest CoV% (ICCs: 0.91–0.98; CoV%: 2.7–7.8%). Whereas, the forefoot and toe regions had the highest ICCs for all 4 measures (ICCs: 0.83–0.98; CoV%: 3.1–13.4%). During treadmill walking in healthy recreationally active individual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w Tekscan F-Scan® ranged from poor to high and was dependent on the measure and region of the fo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