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规律性的体力活动有利于提高健康效益、降低疾病风险,大量的研究证实了体力活动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从体力活动概念,历史演变过程,体力活动量的各单因素(量、强度、频率、时间)等方面概述了体力活动与健康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历史回顾厘清了体力活动中“剂量”这一概念由“体力活动总量→业余时间运动量→运动量单因素”的演化过程,对建立在剂量-效应理论基础上的运动推荐量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论述,并深入探讨了运动量、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各单因素与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模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体教融合为出发点,总结体育运动提升学习效益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探索我国儿童青少年大脑健康发育、学习效益提高和身心健康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立足于脑科学研究,综述体育运动在优化大脑生理机制(细胞和分子层面、脑结构和功能层面)和认知功能(记忆、感知-运动协调、动作预期和执行功能等)方面的效果。在体育运动的剂量方面,为通过体育运动提升大脑功能效益,儿童青少年需每天累积至少60 min、每次持续20~30 min,每周≥3 d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但关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与运动剂量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体育与教育结合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大脑健康发育和学习效益提升的有效手段,体教融合应立足于理论机理,基于运动效益剂量关系的原则开展体育教育,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验学龄前儿童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是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通过连续7天佩戴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测量。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零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2~4 s)、短时持续MVPA(5~9 s)和长时持续MVPA(≥10 s)3类。体质测试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速度灵敏素质。将男、女童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分别按四分位数进行分类(Q1~Q4组),并定义体质健康得分最高的Q4组为高体质健康水平(HPH)。采用逻辑回归和线性回归探讨不同簇集特征MVPA与HPH间的关系。结果:共265名受试者纳入最后统计分析(男童149名,女童116名;月龄,57.19±5.33月)。男童中,校正混杂因素后,以活动量最少的Q1组为参照,活动量最多的Q4组中零星、短时持续和长时持续MVPA达到HPH的比值比(OR)分别为:11.72(95%CI:2.27,60.53)、7.53(95%CI:1.83,30.90)和8.98(95%CI:1.78,45.39);女童中也得到类似结果,分别为11.85(95%CI:2.33,60.19)、12.34(95%CI:2.47,61.57)和8.58(95%CI:1.70,43.41)。此外,研究发现,合计(零星+持续)MVPA与HPH在男童中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合计MVPA≤65 min/天时,每增加1 min的合计MVPA,达到HPH的OR增加19%(OR=1.19,95%CI:1.03,1.37);合计MVPA>65 min/天时,达到HPH的OR无显著变化。女童中未发现此非线性关系。结论:学龄前儿童累积不同簇集特征MVPA越多,达到HPH的比率越高,呈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而在男童中,每日累积的MVPA超过65 min后达到HPH的比率不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马晓凯  朱政  孙晨  赵胜  曹振波 《体育科学》2022,(4):43-49+97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构成时长特征及其与体质健康间的关系。方法:在上海市3个区招募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各360名,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形态及素质测评,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其身体活动水平,统计不同时长分类的MVPA时间(零星:0<单次MVPA<5 min;短时:5≤单次MVPA<10 min;中长时:单次MVPA≥10 min)。有效样本为每天佩戴加速度传感器10 h以上,每周佩戴至少4天(3个工作日,1个周末日)。结果:共407名9~14岁儿童青少年符合数据纳入标准,其中男生185名(占45.5%),四年级学生223名(占54.8%),BMI中位数18.6 kg/m2(16.4,21.0),达到平均每天60 min及以上MVPA的人数比例为6.6%。儿童青少年MVPA构成中,零星MVPA占比最大(占59.9%);男生中长时MVPA占比(占24.4%)显著高于女生(占12.3%)(P<0.05),而零星和短时MVPA占比趋势则相反(P<0.05,P=0.033);四年级学生零星MV...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46名中年健康男性进行心肺耐力测试,分析心肺耐力(CRF)与代谢综合征(MS)相关风险因素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CRF水平与MS相关风险因素的比例呈剂量—效应关系,即随着CRF水平的提高,MS相关风险因素的比例呈降低趋势;CRF水平与构成MS相关风险因素呈剂量—效应关系,即随着CRF水平的提高,构成MS的相关风险因素呈降低趋势,其中BMI和DBP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呈显著性差异(P<0.05);与低水平CRF比较,高水平CRF组MS风险下降至0.337~0.873。所以,CRF与MS相关风险因素呈剂量—效应关系,高水平CRF有利于改善MS相关风险因素,CRF是预测MS发病率和相关风险因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22,(1):93-97
为验证8~9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身体感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以206名男生与201名女生为对象,选用TGMD-2测试量表、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计以及PSPC-P身体感知能力子量表来收集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Mplus(7.4)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基本运动技能对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直接效应检验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数良好[χ~2=9.771(df=2,P<0.001),CFI=0.899,SRMR=0.042],且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β=0.256,P<0.001);(2)身体感知能力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拟合较好[χ~2=0.000(df=0,P <0.001),CFI=0.976,SRMR=0.014]。使用Bootstrap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身体感知能力并没有介导基本运动技能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并非所有类型身体活动都益于个体健康,休闲性身体活动(LTPA)更能代表个人“主动运动”习惯且与个体健康关联程度更高,本研究通过LTPA为切入点,探究成人最佳LTPA推荐量。方法 对507名成年人进行LTPA调查及生理生化指标测试,使用偏相关分析、ROC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1)控制年龄、性别、工作性身体活动、交通性身体活动、家务性身体活动后,LTPA与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呈负相关效应,与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正相关效应;2)控制混杂因素后,ROC分析结果显示预防高血糖LTPA要达到111min/w、预防肥胖要达到119min/w、预防高血压要达到107min/w、预防TG升高要达到119min/w、预防代谢综合征要达到107min/w; 3)在调整混杂因素后,119min/wLTPA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程度极好(Hosmer-Lemeshow检验2=2.712,P=0.951),满足119min/w推荐量后本受试者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空腹血糖(FPG...  相似文献   

8.
聋哑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社会支持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及相关关系,有助于有效开展聋哑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促进其社会适应方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福建省三所市级聋哑学校的聋哑生共180名,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社会支持及社会适应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聋哑青少年体力活动量以低体力活动水平为主,其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得分不高;听力等级高低与聋哑青少年体力活动量、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得分显著性差异结论:聋哑青少年体力活动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社会适应之间都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体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创新青少年体育治理模式成为必然。采用文献综述法与逻辑分析法展开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学校、社区整体性治理研究。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学校、社区治理面临着身体活动时空分割化与政府垂直型管理体系之间的错位,身体活动社会组织多元化与管理机制不完善之间的矛盾,身体活动需求多样化与运行机制滞后化并存的困境。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阐述青少年身体活动整体性治理内涵,厘清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和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共治的关系,并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运行机制、治理手段等方面探讨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家庭、学校、社区整体性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17,(1):111-120
目的:通过佩戴GPS定位器和体力活动加速度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四周体力活动追踪,分析儿童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空间半径,为适宜步行缓冲区尺寸大小提供建议,验证当前普遍采用的儿童青少年一周体力活动数据的采集是否能够全面地反映其日常活动空间特征。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片区小学四年级到高二共121名受试者(9-17岁)参与测试,佩戴GPS定位器和体力活动加速度计四周,检测样本人群体力活动发生场所位置的经纬度以及体力活动强度的大小,并将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数据和GPS定位器数据匹配,确定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场所的位置。从而分析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发生场所的空间特征,并且通过经纬度坐标算出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发生场所距离家和学校的距离。结果:根据GPS与加速度计数据筛选原则,有效样本共52名(男生,27名;女生,25名)。上学日受试者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多集中在学校、通勤路径,而周末则集中在运动场所/锻炼设施、沿街道的出行活动轨迹和小区。距离小区和学校600米范围内集中了受试者人群多数的体力活动定位点,一周的追踪测试结果和四周追踪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建议今后有关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多围绕小区及周边进行,针对儿童青少年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以及环境评估建议以600米作为缓冲距离,类似的研究建议可采用一周的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