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6 毫秒
1.
钱应华 《体育科技》2011,32(3):20-23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西融水雨卜村发展体育旅游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敬豪  钟曼 《体育风尚》2020,(1):203-203,205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湘西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研究,针对湘西地区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现状,提出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相应的策略: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产业融合健全机制;整合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政府监管加大宣传。  相似文献   

3.
顾伟民 《体育与科学》2011,32(1):60-63,68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实证分析是当今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研究的新领域。农民参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和全民健身背景下深入开展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研究,寻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成功经验,引导广大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参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促进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为新农村体育建设及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相关问题.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意义在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体育资源最大化,有利于突出文化特色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在此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对策,为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莆田体育休闲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与调查法,分析莆田体育休闲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色.莆田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好,区位条件优越.提出综合开发体育休闲旅游资源、针对性地进行市场促销、构建体育休闲旅游发展配套体系、加速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部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和比较等方法,对我国西部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意义、优势条件及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分析认为:大力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业,能促进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西部对外开放,加强西部对外交流等;西部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具有自身的优越条件:丰富优质的体育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西部体育休闲旅游实践发展强劲;西部体育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顺应西部大开发趋势,符合西部发展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渴求。发展的对策有:提高认识,确立发展地位;树立大西部、大旅游、大市场观念;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强政府与群众、群众与群众沟通的有效途径;因其所具有的特点促使农民产生体育参与热情,有效改变了农民的不良生活方式;在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湖北大别山乡村休闲体育项目开发往往存在融资模式单一,与之相配套场馆、服务设施、环境改良等投资巨大,且建设和运营管理相脱节的现象。为了有效解决湖北大别山乡村休闲体育的资金问题,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以及经营管理的绩效,提出湖北大别山乡村休闲体育PPP融资典型模式,设计乡村休闲体育项目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提出与该模型相匹配的定调价、风险分担机制以及存在的困难,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保证湖北大别山乡村休闲体育项目开发的实现,促进我国乡村休闲体育产业投融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还应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村体育活动是促进和提升农民身体健康,生活文明、富裕、和谐的最有效途径.长三角地区具有典型的前沿性代表特征,该区域已经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探索农村体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在"四在农家"建设过程中,如何促进乡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新课题。我们在对新农村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农村体育建设给予经济上的投入,改善农村体育活动的环境,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加强农村社区体育的组织建设,挖掘整理当地的体育特色文化项目,丰富农村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满足农村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群众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对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我国群众体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对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群众体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中可待开发的群众体育资源存量普遍不足,群众体育资源的配置过程不尽合理,群众体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程度较低。提出了促进群众体育资源发展的对策,如明确科学的发展思路,树立科学的群众体育资源观,不断提高群众体育资源的经营管理水平,完善群众体育资源的制度法规,培养各类群众体育专门人才,培育开发群众体育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竞技体育资源纵管理实施对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从资源认识角度对竞技体育资源纵管理的内涵及实施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当前,中国竞技体育资源在培育、开发、配置及利用等方面的结合性不强,资源管理的绩效不高,实施竞技体育资源的纵管理势为所趋。中国实施竞技体育资源纵管理,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资源观,建立竞技体育资源纵管理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完善竞技体育资源市场,明晰竞技体育资源产权等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拥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体育资源,开发西部民族体育资源,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我国西部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对滞后;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发展缓慢;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程度与范围有限。提出发展对策:实现西部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共赢;拓展体育资源开发的方式和途径;深化民族体育精髓,传承民族文化;以传统优势项目促进当地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场馆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人力资源、自然体育资源4个方面对浙江省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对人力资源开发比较重视;场馆设施资源开发利用有待改善;项目内容资源和自然体育资源开发空间较大。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浙江省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国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等诸多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互动。该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体育产品(产出),体育产出可简化为:(1)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2)国家竞技实力的增强。体育产出具有鲜明的社会公益性和巨大的市场开发性。体育产品的这种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共存,社会福利性与商业开发性共存的双重特性,是体育资源合理配王的难点之所在。影响体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思想认识、组织形式、法律平台。  相似文献   

16.
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体系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基于多年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提出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方案,还构建了体育旅游资源汇总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现状分析,提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通过高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社区和社区优秀的人力资源通过担任高校兼职教师、教练员和指导老师等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8.
裴新贞 《体育科研》2018,(3):58-64,70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了解上海市、区两级青少年业余训练体育科技服务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的现状,分析目前业余训练体育科技服务体系中各类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整合创新发展对策建议,为全面提升上海市青少年业余训练水平和完善业余训练体育科技服务体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论证了作为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的文化是一种丰富的资源.作为文化资源中感性生命极度表现的体育,因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西方人的体育活动以宣泄肉体的感性生命力为能事,而中国人的体育却是感性中有理性,肉体中有精神,运动中融进了审美情趣,两者的有机融合使中西方文化形成功能互补态势.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商业体育首当其冲,"酒神"精神、"悲剧"精神和体育赛事广告是现代商业体育发展的内、外动因,现代体育的商业化倾向无疑为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校普及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的体育师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师生对体育教学的心理倾向、学生的体育兴趣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探讨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论证了在安徽省高校普及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表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同。但由于师资力量和体育设施资源的制约,只能在条件较好的高校实施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