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在快节奏工作中创造高效率,这种高效率来自于拼搏、奋进和竞争精神,而这恰恰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与体育是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2.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现状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预防疾病、病后康复及养生和健身的需求逐渐增加,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了解目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的教学现状;通过数理统计法来证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能够完善传统保健体育课的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学生就业特点给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改进高等中医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 目前我国的“亚健康”人群的比重已达到70%左右,超过了9亿人,而用推拿按摩进行保健,是我国中华医学的传统项目,因其老幼皆宜,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4.
体育真义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对体育能够增强体质,祛病保健,益寿延年的传统信条提出质疑,通过对体育的基本属性和两大种差特点的分析,提出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人体活动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5.
高校开设传统体育保健课的尝试薛存国,刘楠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历世不衰,其内容和方法随时代变化和生活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了我国人民独特的体育保健方式和理论体系。高校自八十年代初开设传统体育保健课以来,在对学生强身益智,涵养道德,防病治病等方面都...  相似文献   

6.
传统体育保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体现出其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效。在健身养生备受大众关注的今天,传统体育保健人才的需求日显突出。文章立足于社会对传统体育保健人才的需求现状,找出培养传统体育保健人才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该专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西方传统体育的保健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心理保健的法则、中西方传统体育的心理保健特点等问题进行研究。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对心理保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体育的心理保健价值主要在于“抑苟太过”,西方传统体育的心理保健价值则主要在于“救其不及”;只有因人而异地进行中西方传统体育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心理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8.
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体育保健是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新观念,它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保健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体育保健——终身体育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海南传统体育养生保健业弱小但影响和潜力巨大,大众体育养生保健业和现代体育养生保健业活跃但发展空间不大,旅游体育养生保健业发展迅猛前景广阔。制定海南体育养生保健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整合,大力发展旅游体育养生保健产业、传统体育养生保健产业、国际化的海南体育养生保健产业是海南体育养生保健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马浩鹏 《精武》2011,(A1):36-36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这种高压的生存环境中,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已成为人们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必备素质。这也使得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此外,由于终身体育具有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对体育的追求的特点,而逐步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珍品,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民间喜爱,是现代健身人群作为养生保健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健身气功的作用不仅在于健身防病,内外兼修,延年益寿,而且通过健身气功修炼陶冶人的性情,涵养道德,开发人的智力和激发人体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王剑 《体育科技》2013,(5):100-103
目的:总结出导致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部分重要原因,并提出有利于增强我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方法及建议,最终期望我国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有所改善.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为研究对象,搜集并整理我国各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测量数据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四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结论:自1985年至今,每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都显示:(1)学生身体形态发展良好,身高、体重、胸围都有明显增加.(2)学生生理机能有所下降.(3)8项身体素质指标中800m、1000m、引体向上、1min仰卧起坐等耐力素质明显下降.(4) 2010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13.
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通高校对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的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放宽大学生入学的体检要求,因此,高校学生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比率呈逐年上升之势。文献资料显示,目前高校保健体育的开课现状不容乐现,保健体育课教学在一部分高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中华智慧的结晶,它融武术、气功、导引为一体,以其独特的养生保健功效,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运动系统和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良好健康(包括其体能)状态是高校体育课程及其相关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而研究职业特性对其健康的制约因素及特征对其健康(包括其体能)的保持和提高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社会对其健康状况产生误判,并致其工作辛苦得不到社会认同;职业需求与环境致其健康程度下降;“不良”的生活行为会对其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等。而目前,解决高校体育教师健康(包括其体能)面临主要问题的对策,应积极建立科学健康评价体系;改善其工作环境及给予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同;改变自身“不良”生活行为等。  相似文献   

16.
刍议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人繁乱无章的生活中,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负担越来越重。在人们不断追寻和提高更好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养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通过情志调节、缓速运动等途径促进人体健康,可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有效地回避和弥补现代社会给人类健康造成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辨识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体育足广义词,有多种含义。健康是个体概念,也有个体的健康、群体的健康之分。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是抽象概念上和整体意义上的关系。就足以人为本,以人体发展为中心,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营养等诸要素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体育对健康只有在上述要素的密切关联中才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1-2015年江苏省6所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不合格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标准》不合格学生身体形态以肥胖为主,身体机能受选测指标影响很大,身体素质发展极不均衡且薄弱素质突出;锻炼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水平均处于严重缺乏状态;且《标准》评价效能不佳.结论:《标准》的实施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网络化管理、测试后续指导服务环节等方面都存在不完善之处,测试与教学改革和学生实际需要脱节,缺少有效干预措施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依据文献分析,力图从前人浩繁的论述中,提炼出中国传统保健哲学的理论框架。中国 传统保健哲学可以概括为:"精、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阴阳和谐"的健康机理;"正气存内, 邪不可千"的保健思想;"节阴阳,调刚柔"的动静法则。它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持健康的要求:首 先是机体组织系统的优化结构状态,要求机体各部发展和谐统一,生理与心理状态的和谐统一; 其次是机体与生存环境的动态和谐,要求保持一个稳定而有规律的社会生活节奏和稳定恬和的 心理状态;其三是保健运动的和谐,要求身心互动的平衡和练习量与机体承受力的平衡。它对建 立在西方生理学基础上的健康学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对建立新的健康理论体系,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中国古典哲学、养生学视角着手,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阐述讨论九种代表性"天人合一"思想观,以及传统体育养生学视角下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认为,荀子的"天人相交"说更符合现代的切实境况,必须承认"天"的运行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同时,也承认"人"具有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能力,才能在人体内环境及人与外界自然两方面皆达到"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