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让"失语"的中国武术渐入"独白"的困境。这无形中制约了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文章分析认为:这种状况是武术传承者作用于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而集体"无意识传承"的结果。这将导致中国武术面临"死亡"的危机。当务之急,唯有"对话"才能让中国武术走出困境,而"对话"不仅是针对中国武术自身,还应当在"和而不同"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和谐"对话"。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刻剖析了中国武术人文精神内涵。研究认为:人文精神是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核;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文精神重要载体;在中国武术中,我们可以体认到"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这些人文精神对促进中国武术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化学、哲学、比较学的研究方法,以"约束"与"自由"这两个哲学范畴中的概念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研究的切入点,以中国武术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武术所形成的文化约束的内容,通过辨析"约束"与"自由"的逻辑关系,从而把握中国武术文化约束对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归纳出约束是实现中国武术自由发展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术在很长的发展时间里,一直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自己的参照物,"奥运战略"发展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研究表明:"奥运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平台,促使中国武术走向国际,但同时应注意,在"奥运战略"的影响下,中国武术逐渐形成了对西方体育的模仿,自身文化个性遭到削弱,同时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5.
三位弟子在纽约,我有三位学生,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平日里大家忙各自的工作,但每个周末都从不同的地方赶到一起,练习中国武术,然后,再去找一家中国餐馆吃中国菜。他们分别是麦克尔、乔治和丹尼尔。麦克尔是一位电脑工程师,他对中国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已经练习了近10年。我在纽约期间,他抓住一切时机学习、请教,特别对传统武术的劲力、神韵和格斗提出了很多问题,他觉得中国武术发展到今天,熔铸了历代中国武术前辈的心血,我们应该把这些精粹都继承下来。我对他讲,即使是传统武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术门派众多,素有"南拳北腿"说法。现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拳种被搬上了荧屏被大家所熟知。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已启动了"口述拳种"的计划,旨在保护传承中国武术当中某些不被人所知但其自身在武术行当中有重要影响的拳种。而截拳道作为中国武术流派中的"独行者"始终给人以神秘的面纱,作为一个武术学者有责任和义务去还原一个真实的截拳道。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武术的影响。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阐述,以及对中国武术"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论证,指出新文化运动是武术发展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全国列入"985"工程的39所院校留学生人数及留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兴趣程度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得出在"985"院校留学生中开设中国武术课不仅符合了"985"工程的政策,而且也对留学生的学习、社交、健康以及业余文化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其次,留学生也将成为高校国际武术文化交流的直接传播者。由此可见,中国武术在"985"高校留学生中开展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对中国武术向世界推广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被国人誉为"国粹"、"国宝"。武术史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巫、医等结合起来研究中国武术历史文化的几近没有。《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将武术置于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剖析,免去了纯刀枪剑戟的考证,做出了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判定。  相似文献   

10.
赵玉祥  盛松芬 《精武》2009,(12):23-23
在日本传播中国武术已经二十多年了,身在异乡,心怀祖国,每当想起我的恩师王喜亮,一种感激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虽然他已离我而去,但我是不会忘记他老人家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文化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传播论》一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评论。认为《中国武术传播论》作为国内武术传播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主要的学术价值可以归纳为:为武术传播研究充实了根基;为后续武术传播活动明确了"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快餐文化"传入中国,并不断滋生,迅速发展,不仅仅影响着中国的餐饮业,而且波及到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国的武术文化在这场波及中也深受影响,使得在农耕文明下形成的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影响。本文通过描述"快餐文化"时代下中国武术的现状,通过分析"快餐文化"的特征,阐述中国武术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有人唤我接电话,接过听筒,竟是刚刚越海而来的日本武术家松田隆智的声音。他一住进宾馆就打来电话,要求我引荐他会见在京为人民体育出版社点校《纪效新书》的马明达。松田隆智今年四十六岁,精通汉文,阅读过数百种中国武术史料,撰写了一部《中国武术史略》,在中日两国武术界影响颇大。他不仅是中国武术史的研究家,而且还身体力行,练过多种中国拳术。而他对八极拳的兴趣却远在其它拳种之上。他认为八极拳刚猛遒劲,实战性强,适用性大,此前即来过中国,向八极拳重要伟人之一—陕西省体委副主任、西安体院副教授马贤达学过八极拳。松田此番中国之行目的之一,即是飞赴西安向马贤达正式行拜师之礼。因此难怪他得知飞马贤达之弟马明达在京就思慕如渴,急欲一见。  相似文献   

14.
"侠"作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所体现出的侠义精神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中国武术中侠义精神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与侠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武术能够培养人们的侠义精神。尤其在侠义精神缺失的当下社会中,以中国武术为载体,弘扬武术文化中新时代的侠义精神,能够为当今社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首届世界武术搏击运动会(简称武搏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武术"优势效应"及龙头地位虽不可动摇,但在个别项目上已无绝对优势可言;奖牌分布越来越广,但发展格局并不均衡。因此,应在"人文困境"的情况下,加大对世界各地区武术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力度,发挥中国武术的"优势效益",走出"人文困境",尽快实现中国竞技武术国际化的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16.
体育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逐渐走入了国人的视野,并与中国的本土体育文化产生了猛烈地冲击,逐渐形成了文化霸权的体育文化现象。当今时代下,中国武术的发展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便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碰撞与整合问题。中国武术若想冲出西方体育文化的笼罩与压迫,理应结合武术自身的发展实际,以人为本,以艺为主导,走武术艺术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波士顿,一位以中国武术为业的华裔女拳师,眙结十月,娩下龙种,取一名字吉祥响亮——甄子丹。在洋人堆里长大的他.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高中毕业,便穿州过埠,广寻名师,学贯中国武术各派各门。甄子丹16岁那年,中国一支武术代表队访美,拜访了子丹母亲的武馆。出于武林礼节,甄子丹为客人表演了几套中国武术。临别时,随队教练对子丹说:“欢迎你到中国来学习正宗的中国武术。”不久后甄子丹  相似文献   

18.
Taling Tene Rodrigue(大灵·徳内·罗德里格),来自非洲喀麦隆,在这篇访谈中他阐述了他对武术的独特看法:他认为其实在世界很多文化中都具有一种武术的文化,非洲有非洲的武技文化,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武术文化,因此在文化的传播中,首先在语言翻译中,用“Martial Art”来描述中国武术是不够准确表达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的,他希望以后能找到一个更准确的词语来表述中国武术,同样“African Martial Arts”概念的中文翻译也有困难。另外,他有一个关于“中喀武术”传播梦想,即建立一个“综合文化机构”,通过中国武术传播本土化来进一步地推广中国武术以及以非洲的武技文化,从而加强中非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武术在"后奥运"时代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太极拳与奥林匹克运动融合的有关问题及未来太极拳的征奥思路。在解析中国武术进奥运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对太极拳进入奥运会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合,加快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双手用一刀是一种独特、实用的武术技法,中华先民早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惜的是元以后,这种技术频临失传。有明一代,受倭刀的影响,俞大猷、戚继光、刘云峰、程宗猷、吴殳及后起的武术家开始积极学习、借鉴倭刀技法,并开始探索将之融入中国武术之中,从而形成中国特色。正是在这种积极努力下,中国武术双手刀法沿中国大运河自南而北传播,出现了"独流苗刀"、"沧州苗刀"、"万胜苗刀"等练习样式,涌现出任向荣、刘玉春、马凤图、佟忠义、郭长生、任鹤年等一大批苗刀大家。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苗刀作为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