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超等长训练的机理 超等长训练是指那些具有对快速动力性的负荷或发力肌肉的牵拉而产生爆发性肌肉收缩特点的训练。其动作被认为是依据肌纤维的反射性收缩特性而设计的。这种收缩是由于给肌纤维增加快速的负荷(产生牵拉)而产生的。而负责感受肌纤维快速拉长的主要感受器是肌梭,每个肌梭中包含有几条特殊结构的肌纤维。称为肌梭内纤维。它附着在骨骼肌纤维结缔鞘部的肌梭内纤维的两端,包含肌纤维蛋白和肌凝蛋白,所以骨骼肌纤维的拉长,将引起对肌梭内纤维的牵拉,最终牵拉到主要感受器的环绕状神经末梢。环绕神经末梢的展开会突然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人感觉神经元传到脊柱。以这种方式刺激肌梭内纤维可使丽端收缩。牵拉中间部分,从而激活主要感受器。当主要感受器环绕的肌梭内纤维的长度迅速变化时,主要感受器被激活,从而出现肌梭的“动态”反应。肌梭的这种反应被认为是超等长动作的重要功能因素。  相似文献   

2.
生理学告诉我们,强度过大的刺激会使有机体的活动能力减弱,因而产生“超限抑制”,对人体做动作会引起一个很不利的运动性条件反射。只有良性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有机体良性的兴奋状态,才能建立一个最有利运动性条件反射。如果刺激强度大引起了中枢的强烈兴奋,那么兴奋波将在中枢扩散,形成很多兴奋点,而有不少兴奋点对于完成某一动作毫无相干,甚至是有影响该动作完成,使动作的外部表现得不协调、僵硬,如用力过大,不该收缩的肌肉群参加了收缩,使动作失去了应有的准确性,大大地浪费了能量,相反,用力过小,也就是说刺激强度过小,必要  相似文献   

3.
浅谈无氧阈     
一、无氧阈概念的产生远在本世纪初,Douglas及其同事发现,在一定强度范围内运动时,血乳酸可保持在安静时水平而无变化。当运动强度超过一定水平时,血乳酸浓度增加。他们还观察到,随着血乳酸的增加,血液的CO_2结合力(主要是HCO_3~-浓度)下降,呼吸系统受到刺激,CO_2呼出量增加。Hill等,于1924年提出一个假说:肌肉运动时乳酸增加,是因为氧不能满足收缩的肌肉产能需要。于是将能量代谢形式分为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两种。1964年美国Wasserman和Mclroy第一个用无氧阈AT(Anaerobic threshold)术语来描述由于运动引起乳酸增加所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的发作。几乎与此同时,德国Hollmann也提出了无氧阈的概念。从此,无氧阈这一概念被欧洲、美洲等地学者采用。  相似文献   

4.
<正> 力量的产生不在于肌纤维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肌纤维的粗细和用力时有多少肌纤维同时收缩。肌肉横截面积愈大,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愈多,产生的力量就愈大。锻炼能使肌纤维增粗,同时能使更多的肌纤维参与收缩,故锻炼有素的人力量大。肌肉的收缩由神经传导电脉冲引起,一次脉冲可引起肌肉收缩一次。若在肌纤维还没有完全松驰时,新的脉冲信号又传来,就会出现肌肉的重叠收缩,能产生更大的力量。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不能按原来的强度运动了,这时,可以说身体疲劳了。疲劳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一般疲劳可以分为全身疲劳和局部疲劳两类,具体分可有以下四类:肌肉疲劳:肌肉疲劳一般从局部肌肉疲劳开始,疲劳部位与其收缩功能密切相关,特别是肌纤维中的快肌纤维更容易疲劳。快肌纤维的有氧能力低而糖酵解能力较强,主要靠无氧糖酵解产生能量供肌肉收缩,从而引起大量乳酸堆积。因此,一般认为短时间、高强度的练习发生的局部肌肉疲劳主要由于乳酸堆积引起的PH值下降,是长时间运…  相似文献   

6.
无氧阈的重要性无氧阈的重要性之一就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恒负荷运动会导致耗氧量发生“漂移”。当工作负荷低于无氧阈时,大约在3分钟内耗氧量达到稳定状态,当工作负荷稍高于无氧阈时,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就延长。当工作负荷大大高于无氧阈时就引  相似文献   

7.
(一) 随着人体工作强度的逐渐增加,体内乳酸也先慢后快地堆积起来,乳酸开始迅速增加时的运动强度我们称为无氧阈。wasserman1973年对无氧阈有过如下定义:“无氧阈即为在代谢酸中毒和伴随而来的气体交换发生变化时的工作水平或耗氧水平”。我们认为,无氧阈可以看作是引起血乳酸急剧升高的最小强度,它是体内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过渡的转折点。小于该强度,有氧代谢占优势;大于该强度则血乳酸急剧上升,无氧酵解占优势。金特曼认为,当血乳酸超过4 mM/L  相似文献   

8.
肌电刺激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新 《体育科研》2003,24(3):54-54
肌电刺激(EMS)通过利用代谢作用的特点而征募了快肌纤维。在100-120Hz且是3-5s短时冲动和较长的恢复期下,就会发生高频刺激。高频率确保了快肌纤维的募集。由于这种刺激的结果,要么更多的快肌纤维得到发展,要么受到刺激的肌肉群中的慢肌纤维转变为快肌纤维。 在耐力性项目中,慢肌纤维更为理想,可以使用18~19Hz的低频刺激。通过延长刺激时间(到8秒)和缩短恢复期,慢肌纤维的糖原氧化通道得到加强。  ·肌电刺激(EMS)可以在不造成身体和心理疲劳的情况下,增加频率和训练的强度。  ·不会对关节和韧带造成压力,降低了受伤的风险。这…  相似文献   

9.
感觉功能的结构基础是神经系统。主观感觉的最后形成决定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活动。当皮层处於兴奋状态时,中等强度的刺激可引起较强的感觉。但是,如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时,即使刺激很强,也常常不引起应有的强烈感觉。闪烁值的测定,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注视烁灭之光,找出成为连续光与闪烁光之界线,也就是要识别烁灭的频率(次/秒)。当神经系统疲劳时,识别其烁灭频  相似文献   

10.
所谓状态反射,是头部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张力产生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其机理:当头部正常状态发生改变时,就会刺激颈肌体感受器和迷路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导到延髓,再由延髓支配四肢、躯干的肌肉,改变各部肌肉的紧张程度,使身体的姿势发生改变。状态反射的意义在于便于人体向着头部转动的方向进行移动,在篮球教学训练中,为了不破坏动作  相似文献   

11.
骨骼肌持续动态慢张力收缩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研究打太极拳时腿部肌肉收缩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骨骼肌持续动态慢张力收缩这种特有的收缩形式,部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得出当用50Hz和2000Hz刺激肌肉时,可引起毛细管数目、密度增加,以及内毛细管距离缩短;肌纤维形态的改变在50Hz组,细胞核的数量和胞核的大小两组都增加,导致单位组织的体积增加.而太极拳动作既非象50Hz刺激又非象2000Hz刺激,它是一种骨骼肌在各附着关节上做大幅度缓慢而持久并同时变换张力和收缩角的一种收缩,关于这种收缩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反应时可以反映反应速度的快慢,它取决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反射弧传递,直至引起效应器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又叫反应潜伏期。其中,以在大脑皮层内所产生的延搁时间最长,所以反映时与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和灵活性有密切关系,它可以作为训练程度和项目特点的一项重要生理指标。神经类型可以反应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它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目前,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有人会晕车? 每一个人,在耳朵内侧的内耳里面,都有一个平衡感受器,当体位变动时,这个感受器受到刺激,便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再由大脑传到小脑,再由小脑传到头部、颈部和四肢的肌肉,进而调整平衡,使其适应由于震摇引起的体位变动。但是,有一部分人的平衡感受器过于敏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比较剧烈,在受较强的震荡、摇摆刺激后,就产生晕眩,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冒汗、  相似文献   

14.
人体生理学告诉我们,强度过大¨勺刺激会使有机体的活动能力减弱。因而产生“趣限抑制,对人体运动动作起了一个很不利j内运动性条件反射。只有良性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有机体良性的兴奋状态,才能建立一个最有利内运动性条件反射。因为,如果刺激强度大引起了中枢的强兴奋,那么兴奋波在中枢扩散,形成很多兴奋点,而有不少必奋点对于完成某一动作毫无相干,甚至是有影响该动作完成,使动作的外部表现得不够协调.疆硬,如用力过大,不该收缩『{勺肌肉群参加了收缩,使动作失去了应有的准确性,大大地浪费了能量,属于极端浪费的现象;相反,用力过小也就是说刺激强度过小,必要的扩散联系也没有达到,形成运  相似文献   

15.
1 生命动力器研制的理论根据通过生物电刺激青蛙的心脏和爪心的实验心脏细胞的生理特性皆与心细胞的电活动有关 ,生物电刺激心脏时心肌发生兴奋。首先是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 ,然后兴奋———收缩耦联 ,引起肌蛋白细胞丝向肌球蛋白粗丝滑行 ,形成整个细胞收缩 ,通过显微镜观察 ,电活动后发现 :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都是触发心肌兴奋收缩耦联所需的Ca# ,从终池释放出的。细胞间质酶的活性提高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身体机能其它器官得到相应的改善 ,生命力器就是根据生物电刺激青蛙的心肌、血管、神经、细胞的实验中得到的启迪。使用生…  相似文献   

16.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实质是给人体以一定的刺激,使人体结构与机能发生变化,改变人体机能的水平,通常都着眼于运动训练的运动量,即强度、密度、数量和时间等四个因素。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密度是在一定时间内练习的次数(或以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表示),数量是指一次训练中重复动作的次数或跑动(游泳)的距离,时间是指一次训练课的持续时间。在训练中,这些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运动负荷的强度越大,引起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机能反应越大,而这些反应都以新  相似文献   

17.
平衡木是比赛时最容易失败的一项。导致失败的原因又往往是心理因素。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把心理训练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抓。运动员心理活动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在一次全国比赛中,即将上场的马××在地上做准备,眼睛却一直看着正在平衡木上比赛的刘亚军做动作,刘亚军一个侧手翻没有站稳,出现一个晃动,她也随着身体一晃。事后问她,本人却没有感觉到。按照生理学的观点,能引起肌肉兴奋(收缩)的刺激强度为阈值。各组织要求的阈值有大有小,说明组织对刺激反应的快  相似文献   

18.
一、运动单位的机能分化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其所支配的一组肌纤维叫做运动单位(Mator Unit)。故一个运动神经元产生的冲动会传到它支配的所有肌纤维,而引起兴奋和收缩。 Burke等人及Burke和Edgerton通过电生理学的研究把运动单位分成单收缩时间短而易疲劳的FF(Fast Twitch,Fatigwable)、单收缩时间短但耐疲劳的FR(Fast Twitch,Fatigue Resistant),以及单收缩时间长且耐疲劳的S(SlowTwitch)三种基本类型。从组织化学的特征看,属于FF、FR、S类型的运动神经元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无氧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的无氧阈检测方法检测无氧阈指标出现的时间顺序,并对出现无氧阈时各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不同无氧阈之间的关系。让8名赛艇运动员在ConceptⅡ风轮式赛艇测功仪上进行递增负荷测试,每级负荷3 min,直至力竭,同时测试每级负荷后的血乳酸,全程记录肌电以及气体代谢量,并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肌电阈、通气阈和乳酸阈3种无氧阈指标出现的时间依次为8 min 58 s、9 min 22 s和9 min 48 s;2)肌电阈、通气阈和乳酸阈依次出现的时间差均不超过30 s,并且通气阈和乳酸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种无氧阈依次出现的原因是快肌纤维的快速动员引起了乳酸急剧增加,进而在转运到血液中时首先引起酸碱缓冲对的中和,当强度进一步增加时,产生的乳酸大大超过了乳酸的清除能力,进而引起血乳酸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一、运动单位的功能分化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统称为一个运动单位。即一个运动神经元所产生的冲动,能够传导到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并引起兴奋——收缩。 Burke等及Bucke和Edgertou,根据电生理学的研究,把运动单位分为三个基本型:单收缩时间短,易疲劳的FF;单收缩时间短,不易疲劳的FR及单收缩时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