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它在教学目标、内容、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这给教育部门和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教育部门和体育教师必须从领导观念的转变、完善器材场地、调整课时标准、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制度等方面作理性思考。本文试图从上述几方面作较深入的探讨,以为体育工作者在实施《标准》过程中提供一些新思路。一、领导观念的转变《标准》…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系统阐述了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体系、内容标准、实施方案,课程教学的组织与方法、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建设以及问题讨论展望等。体育教师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观念,确立对《标准》的正确认识,积极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在全国各地试验,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与体育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区别,在试验过程中,许多体育教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怎样上、《标准》的课与《大纲》的课有什么区别的问题。根据我在试验过程中的体会和学习认识,提出几点管窥之见,与同行讨论探索。  相似文献   

4.
陈文烈 《体育世界》2007,(5):103-104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变化,促使课程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详尽、具体的学习目标,从水平一到水平五,新课标提出的“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达到的行为目标就有251条之多。面对只有目标体系,缺乏具体教学内容的新课标,体育教师将面临许多实际问题。本文试图对五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进行重新归  相似文献   

6.
《少年体育训练》2014,(8):109-109
在新课程理念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对体育教师、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节好体育课必须体现《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要有明确目标,要凸显科学的教学方法,应创造一个热烈、轻松而富有秩序的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标准》与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之间的新旧矛盾不可避免会给体育教师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课程标准》带来的是与《教学大纲》完全不同的理念,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课程标准》的实施造成了许多体育教师诸多的不适。因此体育教师在主观上需要一个从“自我摧毁”到“自我重建”的过程。要适应《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首先需要体育教师认识清楚《课程标准》的本质。本文从《课程标准》的构建思路出发,分析阐述《课程标准》是如何对《教学大纲》进行解构的,旨在为体育教师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8.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也是体育课程提出的一个新目标。“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已经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热点。但对于社会领域目标的达成,广大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知该用什么教学内容来实现,而且难以观察和检测。那么,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如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如下观点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9.
<正>一、当前中学《体育与健康》体操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价值取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对原有体育教学大纲的改革和深化。《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各个项目的教学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都作了明确规定与要求,课程目标涉及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和经济发展,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育的核心。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教学大纲的要求,它明确指出体育教学要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这些新的要求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对体育教学进行适当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的要求,为保障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研究制订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国家对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教学卫生、生活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以及学生健康体检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是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对《国家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卫生工作条例》的有效延伸与补充。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与评价制度的重大改革和有益尝试。我市按照河南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在全市中小学统一实施《标准》,并在2003年中招体育考试中按照《标准》的项目和评分方法对全市初三毕业生进行了测试。通过对各学校实施《标准》情况的了解和参加中招体育考试的1万余名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标准》在项目设置和评分方法等方面尚存在某些缺憾,现提出以下看法,与各位专家和同行商榷。一、关于《标准》的项目设置《标准》公布以后,广大体育教师对《标准》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即将在全国全面实施,为了方便体育教师备课借鉴,相互交流,本刊将常设"教案选登"栏目,专门刊登从水平一至水平六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方案及教案。本栏目所刊登的教案不是为了提供标准模式,而在于各抒已见,各显其能,相互学习与共同提高。欢迎大家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实施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思想为依据,指出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错位是将体育教师简单地定位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施予者,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课程的执行者。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体育教师角色应定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终身学习者。  相似文献   

15.
一、存在的问题 1.领导关注不够。《标准》已试行多年,且已正式实施,但农村教师普遍反映,没有几个学校的领导能用心去关注这项工作,有的校领导甚至还小知道有这么回事,学生也是盲目地被体育教师领到了测试现场。从去年我市的测试情况来看,全市中小学共536所,国家要求命面上报,当年不能上报的须请示省级教育部门批准,但还是有30多所学校既没请示,也没上报,严重影响了该项工作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6.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各大实验区实践论证已有时日,2005年下半年将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在体育教学领域认真落实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要环节,也是体育教师应当履行的重要职责。我们苏州地区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验区之一,实验让我们的体育教学从认识到过程都改变了许多,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钟坤荣 《精武》2012,(8):25-27
在日本、美国等已经实施课程改革后,中国也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从2001年9月《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已在全国各实验区实施试验。并从2004年和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开始全面推广新《课程标准》。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梅州市城区中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适应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是比较了解和接受的,大部分体育教师比较适应新《课程标准》理念。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8.
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推广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级院校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体育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转变。解决好体育教师认识上的"误区",这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提出一些教育观点提供参考,希望与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同行们一同探究。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学用脱节问题,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新课标》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为切入点,在对《新课标》与《课程方案》改革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角色的嬗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试行以后,引发了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研究,经过归纳分析,在加深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求推动我国课程改革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