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蒋学富 《武当》2014,(9):24-24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之理,至大、至博、至精、至微。《易·系辞》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就是说,自然万物不管怎样多彩纷呈,也不管它们怎样各司其职,遵循各自的节律运动,最终都归于“高度统一自然场”之中,法于自然之道。“易有太极”之理,“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中心所在也。练拳要领要练好太极拳,必须把握太极“高度统一”的思想。目光平视前方,把两眼意念收回到百会,调身(就是身体直立端正,唇闭,轻合上下齿,  相似文献   

2.
论太极拳和谐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小美  苏欣  杨建营 《体育科学》2007,27(11):21-24,47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太极被释为天地万物之根本,宇宙之本源,太极之理,拳之理,乃世界万物之理。通过阐述中国哲学精神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学说”,进一步诠释太极拳中所蕴含的“生命和谐”、“斗争中求平衡,变换中求和谐”的和谐理念。太极拳在国际传播与推广中将和谐思想传播世界,这与当今中国倡导的构建“和谐世界”思想相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和谐、统一。太极拳的推广不仅是健身方法的推广,其和谐精神的倡导与传播是从民间文化交流的角度实践“和谐世界”理念,是共建和谐、和平的国际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刘波 《收藏》2020,(5):150-150
周尊圣1958年生于黑龙江林口县。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画家、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新疆的自然山川、风物人情、丝绸古道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历经二十几年二十几次走进新疆,在文化与传承、艺术与创造中创立了"天山山水画"的独特风格,拓展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新领域。其作品追求悲壮之美、苍凉之美、雄强之美、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4.
《武当》2000,(4):56-65
“太极十三丹“或”十三丹太极拳”,后人惯称“十三丹”,是李瑞东老先生颇具匠心的重要创作。它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中属人盘拳(五行捶)这一体系。由于它取十三种动物之特性和动作特征,相形取义,缘理悟化而成法式,故而形成了罕见的作势风姿和特强的导引功效,备受后人珍爱。术数十三,本于八、五,蕴含“演八卦、运五行、调阴阳、合太极”之理。而以物象演法定式又寓“亲和自然,爱惜自然”之义。换言之:依法演武,演武合道(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5.
太极三美     
翁心诚 《精武》2010,(3):64-65
欲谈美,先得谈真与善。真指大道.即自然之理,具有客体性;善指善良之心,仁义之德,具有主体性;而美是上好与极乐境界,引起人们的愉悦乃至极乐的感受,美是真善的崇高体现。真与善是美之前提,没有真善何以谈其美,美是真善的至上境界,不美又何以真善?  相似文献   

6.
祛病健身六字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章功法特点 第一节理法并重,动静结合 本功法是一种理法并重的功法,不仅注重功法的习练,同时比较注重对功理的研究.理中寓法,法中寓理.把理搞清楚了,把规律、性质都弄清了,法就自然悟开了,练功的有效时间就会大大提高.从理上讲了十个问题:五行学说、五脏六腑学说、气学说、血液学说、经络学说、意念论、采光论、观想论、呼吸论、有氧运动论.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祛病健身六字诀"具体习练法就自然悟开了.  相似文献   

7.
中庸思想是以追求社会历史价值为目标、彰显内心之仁与践行之礼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它给中华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思想与活力,塑造了追求得意忘象,天人合一,自然洒脱的武术精神;弘扬了崇仁尚义、践行的武德;拓展了以易理融入拳理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8.
论太极拳运动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讲究中正安舒,无过无不及,运动中的动作始终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到顶点,使运动具有中和之美。同时,太极拳运动的精神以虚灵为极致,主体在虚静至一的状态下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动作具有淡、静、空、松、柔、圆等运动特征,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9.
周至譓认为"学拳之要,惟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洪拳者所为耳。"周至譓所谓的"神",即拳意,是拳法的精神,有"神"才能有得于心。他所谓"气",即行气,是拳势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周至譓认为只在外形上刻意模仿而无拳意的精神,这是不懂得洪家拳真谛的人之所为。周至譓在自己的习武实践中很注重这点。他练洪拳既依样画葫芦,又重神、势、气。所以黄达生先生赞说:"周至譓的洪拳,气力浑厚可谓洪家四平大镇拳中之雄!"  相似文献   

10.
人们称赞王成喜先生为"梅花王",他的梅花,与众不同,那般繁荣、茂盛、蓊郁、缤纷。梅花,给人以喜气、吉祥、希望与健康,人们喜欢梅花。王成喜的梅花,已不只是自然中梅花的单纯写照,而是艺术化了的梅花。把艺术生活化,把生活艺术化,是人类生存所追求的极致品位。梅花惹人喜爱,因为它有傲气、傲骨、精髓、精神。  相似文献   

11.
杜子宇 《武当》2013,(4):18-19
太极拳是武术,讲招法、论技击,不说技击的是操不是拳,不说招法的是舞不是武。武之神来于文,法之妙来于理,拳之绝来于功。所以,道法太极拳是借武生趣、借趣入道、法演太极的"入道之基",是练武通文、明理达道的修身养生功法,甚至被称为"第一要法"。武是养生手段,但不是养生目的。三丰祖师"愿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的慈悲规劝,李老先宗说太极拳"为修身实技,不单以武花小技逞能也。……不单为武备之祖,实为文修之真传也"的至真明  相似文献   

12.
吕明瑞  刘世君 《武当》2013,(12):21-22
武当玄功太极掌是中国武术艺苑中一朵清新雅丽、独树一帜的奇葩,它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参研道家传统内丹之心法,遵循太极自然演化之理而成拳。武当玄功太极掌,外练取物形,内练会神意,内外结合,形意相抱,并通过意气形的运动,而使招法环环相扣,节节贯串,式势相连,绵绵不断,动作犹如自然旋转的浑圆球,无轨无迹,周而复始,变化端倪,以有  相似文献   

13.
简讯     
刘焕军 《武当》2007,(4):26-26
人为万物之灵,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道通万物之本,心悟万法之源,以武人道者善取万物之长为健康体魄、防身护道之用,武士智者以仿生为练武捷径,何乐而不为?中华武术之中的象形拳(仿生拳)以内家形意拳为突出代表,习者众多,因其门派不一,传承各异,而呈多种风貌。本人有幸归依武当三丰自然派掌门人刘焕军老先生门下,得窥道门秘传五行十二形原貌,理高道玄,法精术妙,确实与社会上流传的形意拳有诸多不同之处。略举  相似文献   

14.
对故宫藏赵之谦《楷书五言联》(图1),我同意石谷风先生的看法:“赵之谦于同治九年(1870年)42岁为益斋书《猛志逸四海,奇龄迈五龙》楷书魏体五言联,真迹为故宫博物院藏品。另一副对联(图2)书体、联文与故宫博物院藏品相似,此联删去‘益斋尊兄书’五字和赵之谦名款两方朱文印及红栏格,毫无挥洒自如、雄强浑厚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15.
自在日精功     
梁志海 《武当》2007,(6):10-10
功理自在日精功,乃道家一种性命双修的功法,主张清净无为。“道法自然而复归”“天人合一”,以达到气功的最高境界。自在,即以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相似文献   

16.
<正>概括而言,道教养生理论道家养生思想以及老庄魏晋玄学,皆以人之自然天性为人之性,其实质即道的自然而然品格。他们所追求的精神生活,在性质上是柔的,在工夫上是静的,在方法上是清静无为、守一养性。儒、释、道各日"存心养性"、"明心见性"、"修心炼性",都重于炼心(意)。即收心习静,把念止于一。一念不起谓之静。念字,"人、之、心"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的视角,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思维方式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揭示中国传统武术顺应自然规律的习武之道、仿生和体悟自然现象的拳理基础,并重点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较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拳种为实例展开剖析,以此映射出传统武术所蕴涵的自然文化特,性,并希冀在纵深层面对丰富中国传统武术理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研究法,将太极拳理、拳论中的"气"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中予以研读.认为太极拳健身文化之"气"有"人身之本原"、"人的精神"和"人的呼吸"三个方面的涵义,并为这三个方面寻到了传统文化的语境,进行了现代语言的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9.
吴宪民 《精武》2005,(12):25-25
戴先师之五行拳,以豫脉四把捶艺为宗,虽尝效法于李政,而能由繁趋简变化自成一体,虽刚猛不如中州浑厚,而松柔实过之。窃意二家宗派,当调停相济,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势本相因而理无偏胜,要而论之,若中五拳大法之精良者,能通其一,即为绝学。五拳兼通,必天下至聪明之人乃能治之。五拳趋时取巧变化不可胜数,奇正相成,俯拾即是。而其运用之难亦在因人变化,技必因之不拘成格而滥觞。  相似文献   

20.
胡明华 《武当》2013,(7):14-1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先贤曾说过,"打拳打个理","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一、太极拳具有哲理性太极拳的拳理源于《老子》和《易经》。因此,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便把太极拳与中国古典哲学联系在一起,认定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与哲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古典哲学,也不会有当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