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为了挖掘德育教育的内涵,促进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也是探求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体育教学实践,分析了体育对德育的作用和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认真探讨并遵循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规律,建设性地提出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为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相似文献   

2.
谭志刚 《体育世界》2012,(5):139-140
德育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积极加以探索。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路是:教师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科学严谨的教学组织手段,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实现德育教育目的;利用偶发事件,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实施德育教育有多种途径,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师把握好德育与教学的结合点,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是尤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学生更易直接接受。一、体育教学中起透德育教育应坚持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奏效。因此,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中,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为同行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清思路、提供借鉴。只有不断探寻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赵春波 《体育博览》2011,(7X):58-58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各个院校逐渐开始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体育教学作为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教育,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有效而合理的渗透德育教育是提升中小学生身心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本文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以及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林志军 《精武》2012,(30):39-39,41
本文针对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问题进行了简要的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之后又论述了在体育教学中所实施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对体育德育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冬季体育教学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是冬季体育教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在冬季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指出冬季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的内容为: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的培养、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提出冬季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的途径有:教师的言传身教、冬季体育教学的课堂组织、冬季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冬季体育教学评价;并总结出具体应注意的问题,为更好地完成冬季体育教学目标及任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特殊性和实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超 《体育世界》2008,(6):49-50
论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作为德育实践主导者的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行为和作为德育实践所塑造对象的学生的德育实践行为,以及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法、手段和德育的内容、目的等都具有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德育为首,现代教学,要求渗透德育教育已成为新的教学理念被贯彻。体育教育概莫能外,而现实体育教学与此相差甚远。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力求建立一套科学、具体、规范、易操作的方法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使德育教育有章可循,更富有实效。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功能,本文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方法应遵循的依据、原则和方法內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建立了一套科学、具体、远东、易操作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方法体系,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方法更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现在的学校武术教育,尤其是对武德方面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以求促进学校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研究发现:学校武术教学很少将武德内容纳入教学中;现今学生的道德品质情况不容乐观;体育教师队伍师德问题时有发生,应该加强武德教育的管理;丰富武德教育的内容;渗透武德于技能训练中。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多维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学校体育中开展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总结反思与理论建构:从层次性和多维性角度揭示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内涵;从培养学生竞争心理、纪律意识等方面阐述学校体育的道德教育价值;从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理论层面探究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从学校体育开展道德教育的共性、限定性与个性方面指出其规定性。进而从观念、外部保障化层面与方法层面提出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应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立足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情感身教的影响、社会和行为的尺度、学生主体的发展、体育院校的特点”等主客观实际,开采“先进文化、传统美德、整合育人、体育道德”4方面资源,注重“他律与自律、信念与方式、理想与底线、师与生的人格、做人与做事”5个结合。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动态形式下进行的。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良好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加强德育教育的必然渗透与随机渗透,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体育在学科德育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体育学科所承载的学科知识技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完成音乐学院学生体育学习任务,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品德与价值观,与学科德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通过对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理论分析,明确体育课程协同育人在学科德育中的价值,对音乐学院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路径进行探索,旨在促进体育与德育协同育人效应在音乐院校体育课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专门人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辩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要处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责任、立德体系、立德过程、立德功能五重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关系。要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的价值导向;建立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确保学生的身体素养培育与思想教育协调同步进行;突出体育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学校德育协同效应的一致性;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导向和进程。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指引下,使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和底蕴更加丰富,实践的范式和形态更加完善,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结构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加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成功体育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功体育思想是在成功教育的启迪下产生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并备受关注。成功体育教学是发展的教学,对它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就成功体育及成功体育教学基本概念的多种阐释、目标理论、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探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诠释特殊体育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进行探讨。以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为基点,分析认为: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包括专业道德.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专业知识,如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医疗康复知识、心理学知识等;专业能力,如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的创新能力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如自我反思意识、自我规划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勇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3):343-345
阐述了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该课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分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类型及成因,对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